周成敏,宋艳冬,何 林
(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323000)
黄纹竹为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的单轴散生型竹种[1];竹秆绿色,节间分枝一侧纵槽部分为黄色;竹秆粗大,黄绿相间,色泽鲜艳,观赏价值极高;笋味甜美,可食用,产量高;是集观赏、食用、材用为一体的多功能物种。黄纹竹能耐-23℃的低温,可适于北方和高海拔区域生长[2]。目前,野生黄纹竹数量较多,但有关野生黄纹竹驯化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更好地利用野生黄纹竹资源,笔者开展了野生黄纹竹驯化试验研究,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试验地设在丽水市林科院百果园基地,地处东经119°52′、北纬28°27′;试验地面积0.2 hm2,土壤属红壤,pH 值5.1,海拔高度140 m;当地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8.1℃,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29.4℃,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6.1℃,极端高温43.2℃,极端低温-7.5℃,无霜期256 d,平均年日照1 828 h,年降水量1 427 mm。
野生黄纹竹种来源于衢州市江山市峡口镇,地处东经118°37′、北纬28°44′,海拔高度500 m。野生竹种于2013年2月20日运到丽水,共240 株。运输时,母竹进行截秆和根部带土包装,并用湿布覆盖。
1.3.1 造林方法种植前整地、挖穴,穴的规格长80 cm,宽50 cm,深40 cm,株行距2 m×2 m,施豆粕有机肥600 kg/hm2,复合肥300 kg/hm2。2月20日培土种植,浇透水,2013年底施有机肥600 kg/hm2,复合肥300 kg/hm2。
1.3.2 出笋观测 在试验地内设3 块12 m×12 m 标准地,以笋尖露出地面5 cm 为准,从2014年3月31日~7月1日历时93 d,在出笋期间以4 d 为一个观察单元,调查出笋数、成竹数、退笋数与退笋高度情况。10月份调查造林成活率、新竹胸径。
1.3.3 笋-幼竹高生长测定 选择出土5 cm 的10 株竹笋,每天6︰00 和18︰00 测量笋-幼竹的高度,直至幼竹抽枝展叶,高生长结束为止。
2.1.1 出笋数量动态分析 由图1 可知,黄纹竹出笋期较长,从3月31日至7月1日,持续93 d 左右,出笋后数量开始上升,到达最高峰后,开始下降,下降持续时间较长,呈偏正态分布。以观察单元内发笋数占笋期发笋总数的比例P=6%为界限,将笋期划分为初期、盛期、末期3个阶段。从表1 中可以看出,初期为3月31日~4月19日,P<6%,历时21 d,出笋数量占全期发笋数量的11.11%;盛期为4月21日~5月21日,P>6%,历时31 d,出笋数量占全期发笋数量的71.23%;末期为5月22日~7月1日,P<6%,历时41 d,出笋数量占全期发笋数量的17.66%。2.1.2 单株立竹出笋数量 经调查,3 块样地造林第二年的单株立竹出笋分别为3.2 株、2.7 株、3.3 株,平均出笋数为3.0 株,黄纹竹单株出笋数最多为6 株。这表明,黄纹竹出笋还是较多的,按株行距2 m×2 m 的种植密度,三年就可郁闭成林。同时,这也与黄纹竹试验地施肥抚育较好,养分充足有一定关系。
图1 黄纹竹出笋动态图
2.2.1 成竹和退笋数量变化 成竹和退笋是呈负相关关系的两个指标,成竹多则退笋少。由表1 可知,黄纹竹出笋初期成竹率达100.00%,随后开始略有下降,出笋盛期成竹率为96.27%,到出笋末期因出笋数量减少,而退笋数下降略有增加,成竹率下降明显,成竹率为72.73%。纵观整个出笋期,野生黄纹竹的总成竹率仍较高,达94.02%,退笋率较低,仅5.98%。原因可能是野生黄纹竹本来生长能力强,又通过人工培育,获得了充足的养分,所以成竹率特别高。
表1 黄纹竹出笋与成竹及退笋情况统计
2.2.2 退笋高度 从表2 中可以看出,40 cm 以下的黄纹竹均有退笋现象发生,退笋频率最高的是10~30 cm 的黄纹竹,占总退笋数的66.67%。随着高度的增加,退笋数量不断下降,40 cm 以上的黄纹竹未发现退笋现象。竹笋长到40 cm 以上高度时,生长非常旺盛,代谢能力不断增强。因此,黄纹竹笋的高度可作为判断能否成竹的重要标志之一[3]。
表2 黄纹竹退笋高度变化
由表3 可知,黄纹竹笋尖出土5 cm 后,个体高生长历时23 d 左右,平均高长量达298.7 cm,高生长过程呈现出缓慢—快—慢的趋势。黄纹竹在刚出土时生长缓慢,日生长量逐渐增高,日高生长量达1~3 cm,历经4 d,这段时间可认为是笋-幼竹高生长初期;随后生长速度进入加快阶段,日高生长量达4~27 cm,生长量达最高后,开始逐渐下降,历经16 d 这阶段被认为是高生长盛期;高生长末期历经3 d,日高生长量为6.8~11.8 cm,生长量显著下降,且很快停止生长。
黄纹竹从出土到长生结束这一过程中,昼天生长量为137.8 cm,占总生长量的46.1%,平均生长速率为6.0 cm/d;夜间生长量为160.9 cm,占总生长量的53.9%,平均生长速率为7.0 cm/d。夜间生长量是昼天生长量的1.17 倍,但笋-幼竹高生长末期,昼天生长量高于夜间生长量。
表3 黄纹竹笋-幼竹高生长日变化统计表 (cm)
这与苦竹、撑绿竹、紫竹、雷竹等夜间生长量多于昼天生长量的规律类似[4-7],而与筇竹等昼天生长量大于夜间生长量的规律相反[8]。笋-幼竹高生长末期,昼天生长量高于夜间生长量,主要原因是生长末期,幼竹已开始抽技展叶,对光照有一定的要求。
2014年对3个样地的造林成活率和新竹胸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见表4),黄纹竹造林成活率高达94.7%及以上,造林当年7~8月出现严重高温少雨天气,保持这么高造林成活率,说明野生黄纹竹还是较耐干旱的。第二年新竹胸径为0.9 cm,胸径相对较小,只有母竹胸径的50%。这与黄纹竹的成竹率特别高有关系,因为退笋少,较小的笋成长竹子,相对来说平均胸径就变小了。
表4 黄纹竹造林成活率及新竹质量情况统计表
试验结果表明,野生黄纹竹笋期可分3个时期,出笋初期(3月31日~4月19日)、出笋盛期(4月20日~5月21日)、出笋末期(5月22日~7月1日)。盛期出笋量最多,占全期笋量的71.23%,初期和末期则分别占11.11%和17.66%。不同海拔地区,黄纹竹的笋期会有一定差异,可利用黄纹竹耐低温的特点,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栽培,延迟出笋时间。黄纹竹笋期与海拔的相关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野生黄纹竹耐干旱,造林成活率高,造林第二年平均出笋数可达3 株,成林快,其成竹率也较高,达到94.02%;退笋率较低,为5.98%,退笋高度在40 cm 以下,高度在10~30 cm 占总退笋数的66.67%,笋高度达到40 cm 以上生长就非常旺盛。这主要是野生黄纹竹生长能力强,通过人工施肥、抚育等措施,获得了充足的养分。从目前调查数据来看,野生黄纹竹成竹率特别高,但经过多年人工栽培后,是否还能保持较高的成竹率,需进一步观察。
野生黄纹竹幼竹的高生长表现出缓慢—快—慢的过程,分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时期。初期历经4 d,日高生长量达1~3 cm;盛期历经16 d,日高生长量达4~27cm;末期历经3d,日高生长量为6.8~11.8 cm,生长量显著下降,且很快停止生长。
野生黄纹竹从出土到生长结束,昼天的生长量为137.8 cm,占总生长量的46.3%,平均生长速率为6.0 cm/d;夜间的生长量为160.9 cm,占总生长量的53.7%,平均生长速率为7.0 cm/d。夜间生长量是昼天生长量的1.17 倍。但这与孙祥等人研究的杨州风景竹园中的黄纹竹一昼夜中昼天生长量是夜间生长量的1.29 倍,完全相反。产生这种不同现象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1]陈天国.黄纹竹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08,6(6):17-20.
[2]孙 祥,楼 崇,江津凡.黄纹竹出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10,37(4):98-101.
[3]付建生,董文渊,韩 梅,等.撑绿竹出笋规律探析[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3):42-45.
[4]方 伟,林新春,洪 平,等.苦竹生长发育规律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1):1-5.
[5 胡超宗,张建明.雷竹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2,9(2):133-143.
[6]张遵强,何希诚,胡超宗,等.紫竹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1997,16(3):6-12.
[7]胡超宗.紫竹笋期生长规律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1982,1(1):57-68.
[8]董文渊,黄宝龙,谢泽轩,等.筇竹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3):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