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晓峰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更美中山
□ 薛晓峰
中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去年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寄语中山人民要把伟人故里建设得更好,努力建设更加美丽中山。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中山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发展利于保护、保护促进发展”的理念,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更高层面统筹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积极保护和弘扬好中山的发展美、人文美、自然美、山水美,加快建设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的更加美丽的中山。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并成功创建为全国地级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
生态经济是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发展模式,着眼于推动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资源消耗向环境友好转变。近年来,中山强化“用地少、创新多、效益高、用工精、污染少、生态好、惠民实”的发展导向,先后出台技术改造、新型专业镇发展等30多项转型升级系列政策,实施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四换”工程,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经济。目前全市共转移、关停企业3500多家,平均投资强度44.7万元,同时新增企业近1400家,平均投资强度近5400万元,较之前大幅提高120倍。去年高新技术企业219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比2011年初提高8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0.494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81%。当前,中山正按照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提出的要坚定不移依靠创新实现中山新一轮发展的指示精神,坚持增量拓展与存量优化“两手抓”,推动传统产业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一手抓增量拓展,在培育新的增长点上下功夫。以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为平台,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努力引进欧美发达国家高精尖项目和创新团队,尤其是大外企、大民企高端项目,着力发展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精密仪器、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手抓存量优化,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以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层次为主攻方向,通过实施科技创新以及模式创新、组织创新、集群创新、要素资源集约创新、产城融合创新、生态环境创新、人才创新等“1+7”创新工程,使创新催生出更多百亿级、十亿级企业,以及一大批行业“单打冠军”,让传统产业变成优势产业,让传统企业变成百年老店,让“草根经济”变成“黄金经济”。
生态安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没有安全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不但不能可持续发展,反而要为生态环境的恶化付出高昂代价。中山一方面抓好“育”的工作,设立占全市面积九分之一(200平方公里)的五桂山生态保护区,保护中山人民的“绿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调整,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增加到26个,大力整治违建项目,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在此基础上,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目前正推进城市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提升区、城镇功能统筹区、生态发展区、禁止开发区五类功能区建设,引导各镇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另一方面抓好“保”的工作,坚决淘汰印染、电镀、电力、化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每年将全市减排总量分解下达给各镇区和工业园区,不达标者一律不予审批新项目。“十一五”期间,共拒绝近1000亿元的污染项目落户;从2008年起,连续六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获得全省优秀等次。下一步,中山将依托山体、水库、海岸带等自然区域,加强点、线、面等关键环节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自然生态安全。坚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作为产业发展和项目审批的“硬”约束,对未通过总量控制前置审核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层层分解削减指标,全面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
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山以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绿色出行为抓手,积极构建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生活体系。一是2012年开始投入80亿元启动雨污分流工程,开展中山母亲河岐江河环境二期整治,目前中心城区核心区雨污分流主体工程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岐江河主城区河段与崩山涌等内河涌水质明显改善,达到准四类水平。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全市24个镇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3.1%。二是出台整治“黄标车”、取缔黑砖窑黑烟囱、空气质量应急管理等多项措施治理空气污染,努力消除群众“心肺之患”。全市淘汰黄标车、老旧车约4.2万辆,改造、淘汰高污染锅炉397台,去年该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4.3%,空气质量在国家环保部监测的74个城市中排名第十。三是推进“绿化工程覆盖城乡”工程,建成或改造城镇道路绿化100公里,山地森林景观改造2000亩;建设森林家园5个、湿地公园3个、森林公园5个。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47%,绿地率达33.2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90平方米。四是积极实施秀美村庄工程,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着力培育一批规划有序、风格协调、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秀美村庄。五是积极实施“公交优先再优先”战略,建成全市首条快速公交线,新增清洁能源公交车350辆、公共自行车6000辆,新投入500辆清洁能源汽车,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比201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规划建成742公里绿道,1.2万辆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市民绿色出行热情高涨。该市将继续推进岐江河“一河两岸”整治,加强城乡环保、交通、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五桂山生态保护区、古神公路绿色生态带和东部沿海红树林湿地公园保护预控,积极构建生态景观林带,打造高品质的城市宜居空间。
中山市长江水库
改善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政府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更要善于引导群众、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价值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绿色环保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比如,中山连续三年开展“全民修身绿化月”活动,全市投入资金超过40亿元,其中社会投入占6成左右,种下“修身林”、“合家欢林”、“扎根林”、“定情林”、“及第林”等主题林300多处,全市新种树木1000多万株,不仅收到了“城在林中”的生态效果,而且收到了“树木也是树人”的人文效果。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过程中,许多市民主动参与“全民修身绿化月”活动,自觉承担起养树护树的责任,不仅使家门口的风景变好了,而且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也大幅减少。该市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全民修身绿化月”等平台,把培育生态理念和生态道德纳入全民修身的重要内容,让生态文明理念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引导市民树立“绿色、自然、和谐、健康”的生态观念和生活方式,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翠亨新区规划效果图
法治建设是促进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是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发布后,中山市迅速启动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进一步明确在2017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二是创新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改革以往以生态公益林、基本农田为对象的单要素生态补偿方式,公平分担补偿资金,动态评估与滚动实施相结合,成为新《环境保护法》颁布后广东首个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地级市。三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考核体系。在定量和定性指标中均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组纳入镇区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其中定量指标所占的权重达到23%(生态发展区达到40%)。
未来,中山市将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规范政府重大决策环评和规划环评、环保准入等一系列前置审批制度。扎实推进“两大体系、三个一工程”建设,“两大体系”即监测预警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三个一工程”即一队(组建一支廉洁、精干、高效的队伍)、一体制(建立一个适应新形势的镇区环保机构管理体制)、一平台(构建一个环保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管理水平。
(作者系广东省中山市市委书记)
风景秀丽,宜人宜居的美丽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