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悦
从心理学角度说,“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1]每个学科因其研究领域与方法的不同,所运用的学科思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性正体现了学科的独特性。历史也有其独特的思维,苏联学者莱纳认为:“历史思维是由历史认识方法所制约的……它是运用已成为个人认识方法和历史观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素养。历史思维不完全是针对历史的,它还运用历史的观点反映现代生活、现代生活的矛盾和现代生活的各种具体表现。并从特定联系的体系中考察它们的发生和发展。”[2]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九年级)每个单元都设有历史探究课,其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视可见一斑。当前,探究式学习日益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成为历史学科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也成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探究式教学理论的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的一种教学活动”。[3]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历史探究思维是指:学生模仿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过程,通过运用还原、实证及质疑等分析方法,探寻史料的意义,甄别历史学家观点的正误,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认知过程。
目前,历史与社会探究课的现状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1)历史探究注重形式,缺乏学科特点。有些历史探究课停留在对历史事实的简单提取与罗列上,在形式上与其他学科的探究活动无异。(2)历史探究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在有些历史探究课中,教师虽设置了探究情境,却急于把结果告知学生,教师的思维往往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得出千篇一律的结论。在当今这样一个史学不断发展的时代,历史探究思维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历史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针对以上现状,笔者尝试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中的《综合探究三 从飞天演变看文化融合——探究丝绸之路》为例,来阐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问题。
一、“论从史出”的实证思维
“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研习,与历史学专业研究者研究历史一样,都要遵守比较严格的史学研究规范。”[4]37而“论从史出”是史学研究的最基本的研究规范。所谓论从史出是指:“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5]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建立在文物、史料的基础上,要经过认真考证,得出的观点要有理有据。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历史研究态度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论证飞天形象受世俗文化的影响,笔者在教学时给出了如下材料。
材料一
以下两幅图分别为第39窟盛唐飞天复原图和唐《簪花侍女图》局部。
材料二
那时(唐代)的丝绸印花图案花纹,清晰细致,已经掌握直接印花即将染料及粉糊调成印浆,用花版(镂空或凸纹的)直接印在织物上,显出色彩花纹来。唐代创造了防印染技术,还掌握了染前碱处理技术。即于染色以前,以防染剂印在织物上,经过染色后,由于印有防染剂的地方不能上染,而显出原色或彩色来。
——张保丰《中国丝绸史稿》
通过阅读出处可靠的历史资料,学生得出了相关结论。一个学生说:“唐朝丝绸印染技术进步,能印染漂亮的花纹,《簪花侍女图》中的服饰说明老百姓都穿着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服饰,所以飞天形象中也有了相应的带花纹的色彩亮丽丝织品服装。”该生联系了史料,并对史料进行了观察与联系,得出了之前设定的假设观点,即唐代飞天是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产物。这是历史实证思维的极好体现。但细究之下,却还有失妥当。笔者抓住学生论证中的一个小问题提出质疑:“唐朝有了印染花纹的比较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确实反映到了飞天形象的塑造当中,但是你说老百姓都穿起了这些印染有美丽花纹的衣服,我觉得是值得商榷的。”这样,引导全体学生通过对史料再次考证,意识到唐朝《簪花侍女图》中所画的是宫廷仕女,老百姓是否富到这种地步,还是需要在课外另行考证才能下结论的。
历史结论的得出并不是随意的,要注意考据、用词的严密与内在因果逻辑的合理性。对学生进行这种意识的强化,有利于其在探究别的历史问题时养成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
二、“回归现场”的原点思维
历史是现代人对过去的一种阐释,人们常常容易用自身时代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历史事物。“在评价各种历史叙述时应该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杜绝‘从现在出发的主观臆断,避免‘只从今天的形式和价值观来裁判过去。”[4]36“‘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个历史现象,要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陈寅恪先生语)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要实现这一点,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尽量接近历史真相,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高。”[4]3
一个学生在讲到飞天服饰演变时,认为飞天不穿衣服(如图1)是“淫荡”的。笔者抓住这个生成性的资源,及时追问与引导:你说其“淫荡”是出于什么基点?在分析中,学生意识到,对于上身不穿衣服是“淫荡”之说是基于中国传统及现代审美的观点。飞天上身不穿衣服,在当时的人来看,是否“淫荡”呢?在历史资料的阅读中,学生逐渐明白了,不同时代的人审美观是不同的:西域人有对原始生殖的崇拜,古希腊对于人体美的赞颂也深刻影响了西域人的审美观,敦煌早期飞天深受西域飞天影响,上身赤裸反而是美的体现。再者,飞天又是佛教世界中的神,佛经记载:“尔时四部众、比丘尼、优婆塞、乾闼婆等人,见舍利佛于佛前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中欢喜踊跃无量。个个脱身上所着上衣,以供养佛。”(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譬喻品》)这是佛教世界中飞天上身赤裸的合法性依据,在敦煌壁画中甚至还存在裸体飞天。endprint
教会学生“回归历史的现场”来理解历史,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思维方式。因为这种理解,学生会以更加客观的心态来对待历史,从而更好地包容历史与文化的多元性,宽容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物。
三、“分析质疑”的批判思维
“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不盲从,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4]35宋代学者朱熹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业,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批判性思维是‘反思的倾向和技巧,是一种对我们的思维加以反思,使之更加清晰、更加完善的思维。这种思维,既有对所获得的信息、知识的怀疑及估量,也有对新发生的种种事情、所获得的种种信息和知识的种种分析。”[6]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辨析观点,探究真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思维品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历史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论证飞天演变之后,笔者出示了两位学者的观点。
观点1
在勾画出飞天形象在印度和东南亚艺术中的普遍流传以后,让我最后谈一谈这一传统和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图像的平行发展。
——[印]卡皮拉·瓦载扬《印度和中国石窟艺术中的飞天图像》
观点2
这一演化过程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反复交替进行的过程;西域、凉州的飞天受印度的影响,并反作用于印度飞天,促其成熟。
——[中]朱巍《飞天图像流变图》
笔者问学生:“卡皮拉·瓦载扬的观点是什么?朱巍的观点与卡皮拉·瓦载扬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你更倾向于谁的观点?”学生在两种观点的交锋中逐渐明白:不同的人因为史观的不同、掌握证据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为了教会学生选择观点,笔者又列举了丝绸之路上与之类似的文化的回复与往授的情形,如中原大乘佛教画风影响西域佛教壁画画风的例子,以及段文杰先生关于敦煌艺术与西域以及中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论述:“它(敦煌艺术)在本土文化(汉晋时代扎根敦煌的中原文化)基础上,大胆地吸收了西域佛教艺术的思想内容,并把它传入了内地;又不断接受中原佛教艺术在思想内容上的新成果,并把它传播于西域。”[7]笔者让学生在这些相似观点的印证中去推理、选择更为合理的观点。虽然目前我们并没有找到敦煌飞天影响印度飞天的确切例子,但类似的文化间回复与往授的例子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我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后一种观点。当然,历史是一门重实证的学科,这需要我们今后以更为严谨的态度去论证这个问题。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历史课程标准》认为:“课程中,形成偏见的另一种形式是只从占统治地位的团体观点来陈述知识,而不考虑其他团体——通常是非掌权者的观点。如果这种偏见出现的话,学生可能认为,看待历史人物、问题与事件只有一种表述方式,从而不能欣赏大多数团体所持观点的多样性特征。通过历史研究,清晰地说明历史上各种边际组织的观点,有助于他们质疑‘中性‘客观性知识所隐含的价值观。”[4]35陈述不同的观点,是为了帮助学生构筑更为立体的历史框架,让学生在不同学者学术观点的争锋当中,学会选择、质疑观点,培养其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又对学生创新态度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叶奕乾,等.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64.
[2]莱纳.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M].白月桥,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33-34.
[3] 郝军,等.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11.
[4] 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5] 程维玉.对于历史教学“论从史出”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100.
[6] 王克喜.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M].北京:北京线装书局,2007:22.
[7] 仲高.丝绸之路艺术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4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