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同时我国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农村有很多剩余劳动力,如何使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一直都是我国面临的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学合理的转移,对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同时也给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希望能供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F22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76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1.1文化素质偏低,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虽然,我国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文盲,但是从整体来看,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高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可谓少之又少,这对于现代企业用工来讲,已经很难满足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企业的运作已从过去的单纯体力型转向专业型、技能型,过低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运作,造成一方面企业急需用工却无工可用,另一方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却无法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的原因相对复杂,一方面是历史原因,另一方面是地理原因,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工作条件落后,在教育方面,无论是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明显不足,另外国家在农村教育投入上还比较欠缺。
1.2二元经济制度,阻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直以来,我国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制度,这种二元经济模式最终导致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产生,使得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而乡村发展一直处于缓慢的状态,很多地方的经济甚至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发展日趋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而乡村基本原地踏步,同时造成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滞留。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停留在土地耕作上,但是随着机械化的普及以及土地面积的减少,土地所需的劳动力也日渐减少,而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工作技能仅限于体力劳动层面,难于适应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节奏。另外,二元制社会的发展,导致各种制度都把城市和农村隔离开来,在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土地等方面都使得城市优于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想真正转移到城市中来,需要面临的问题很多,多数农民工进程就如同候鸟一样,四处漂泊,在城市中多数如同过客,难以找到归属感,想要以城市为家,完全融入城市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积极性。
1.3产业结构的变化是阻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发展进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不断下降,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社会越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就会越强,但第二、第三产业在优化升级过程中,对于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型、技术型的劳动力才能在第二、第三产业的浪潮中生存下来,传统的体力型劳动力会越发窘困,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出现企业用工难以满足,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却又无法转移的矛盾。再有随着第二、第三产业优化升级,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高科技生产工艺加上现代化和科学管理,第二产业发展向资本型、技术密集型发展,而第三产业也日趋网络化、信息化,对于传统的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弱,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呈明显不足的态势,这也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面。
2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分析
2.1按照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政府部门要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使农民工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这样一方面提升农民工的技术水平,以适应企业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解决企业的用工难问题。发挥职业技能培训的作用,坚持市场配置和政府的扶持相结合,政府为培训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农民工培训方面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在提高农民工自身能力素质的同时也要对其自身的利益给予保障。另外,也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于一些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给以大力的支持,进行信息、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帮扶和引导。
2.2深化经济社会制度改革
我国的二元制城乡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和乡村隔离成两个世界,户籍制度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屏障,一个农村户口就使农民工贴上了落后的标签,农民工进入城市,始终是无根的浮萍,在各个方面都面临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要深化户籍制改革,使得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别无二致,在就业、就学、社会福利、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保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2.3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使农民工就近就业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但在整体发展水平上,还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城镇多数都处于乡村的附近,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很多便利之处,可以实现就地转移劳动力的目标。同时要考虑把城市化和农村的现代化结合起来,既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对外转移,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根据农村实际,鼓励发展多种经营,通过特色农业、特色乡村旅游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轉移。
参考文献
[1]刁学峰.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及解决对策选择[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2]曾梅芳.二元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析[J].广西广播大学学报,2007,(3).
作者简介:周瑞端,本科学历,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