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旭祥 郭晓莉 储朝霞
摘要:本文通过对盐碱地枸杞生长情况调查,对土壤盐碱度与枸杞树高、地径、枝条生长情况等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土壤含盐量在0.5%以下的轻度盐碱地枸杞植株长势良好,在土壤含盐量在0.5%以上的重、中度盐碱地枸杞植株长势明显衰弱。
关键词:盐碱地;枸杞;生长情况;调查;改良
中图分类号:S567.19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60
枸杞(LyciumbararumL.)属茄科枸杞属植物,是我国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瓜州县自2006年引种成功后,将枸杞产业列为全县六大特色产业之一,在以移民乡镇为重点的新垦土地上大力发展。由于部分盐碱地枸杞园枸杞长势不良,产业效益不高,因此,盐碱地枸杞园的改良成为一个亟待研究探讨的课题。本文对以广至乡为代表的盐碱地枸杞园枸杞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以期探索研究出土壤盐碱度与枸杞生长的关系,为盐碱地枸杞园的改良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
1调查地区概况
广至乡地处绿洲与沙漠、戈壁交汇区域,土壤表层普遍含盐,盐渍化危害问题突出。该区域为新垦荒地,土壤养分含量极低,据甘肃省农科院化验室和甘肃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化验室提供部分样品测试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偏大,土壤粘重程度较高;除速效钾较高外,其他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偏低。按土壤盐渍化程度划分,改区域土壤主要划分为轻度盐碱区、中度盐碱区和重度盐碱区。
2调查方法
一是样地设置:调查地区位于瓜州县广至藏族乡2年生盐碱地枸杞园。根据枸杞园内土壤类型将土壤划分为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度盐碱地,在以上三类土壤的枸杞园内设立标准地。标准地设置的方法:在不同土壤类型的枸杞园内设置3块30×20米的标准地,共设置9块;二是样地调查:每个样地内采取隔行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2行以上,对抽取的枸杞进行每木调查,调查株树不少于40株。认真测定每木树高、地径粗度、萌条数量、枝条粗度、新梢长度等基本性状特征,研究土壤盐碱度与树高、地径、枝条生长状况的关系。
3结果与分析
一是土壤盐碱度与树高的关系,不同土壤盐碱度对枸杞树高影响呈显著性差异,其中轻度盐碱地对枸杞树高的影响呈极显著性差异水平,轻度盐碱地枸杞平均树高为113.6厘米,中度盐碱地枸杞平均树高为69厘米,重度盐碱地枸杞平均树高为35.4厘米。因此,充分说明盐碱度大小与枸杞树高生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二是土壤盐碱度与地径的关系,不同土壤盐碱度对枸杞地径影响呈显著性差异,其中轻度盐碱地对枸杞地径的影响呈极显著性差异水平,轻度盐碱地枸杞平均地径为2.4厘米,中度盐碱地枸杞平均地径为1.4厘米,重度盐碱地枸杞平均地径为0.9厘米。因此,充分说明盐碱度大小与枸杞地径为生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三是土壤盐碱度与枝条生长状况的关系,不同土壤盐碱度对枸杞枝条生长状况影响呈显著性差异,其中轻度盐碱地对枸杞枝条长生状况的影響呈极显著性差异水平,轻度盐碱地枸杞平均萌条数量为11个,平均枝条粗度为0.5厘米,平均新梢长度为26.8厘米;中度盐碱地枸杞平均萌条数量为6个,平均枝条粗度为0.3厘米,平均新梢长度为13厘米;重度盐碱地枸杞平均萌条数量为4个,平均枝条粗度为0.2厘米,平均新梢长度为13厘米。因此,充分说明盐碱度大小与枸杞枝条生长状况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从调查结果来看,枸杞耐盐碱,在土壤含盐量在0.5%以下的轻度盐碱地生长旺盛,枸杞植株长势表现良好,在土壤含盐量在0.5%以上的重、中度盐碱地枸杞植株长势明显衰弱,因此在盐碱地上建立枸杞园时应注意加强盐碱地的改造。
4结语
一是整沟加埂,改善灌水条件。按行整“梯”型沟,沟面宽60厘米,底部宽40厘米,高20厘米,将枸杞苗木栽植在沟同一侧面的中上部位,同时结合开沟衬平沟底和沟棱,使沟底和沟棱的高差均不超过3厘米,确保灌水均匀。高低差别大的地块,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在地中间或适当位置加埂,缩小地块。另一种是在灌水沟内加埂,缩短沟的长度,以使各埂之间保持水平,不致各段之间相互串水;二是加强施肥、整形修剪。盐碱地枸杞园改造的重点是加强施肥和修剪。8月上旬着重施一次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或者氮磷肥混合肥,一次追肥量约150克/株。同时,在8月上旬、下旬分别在叶面喷施枸杞专用液肥或稀土肥、丰产素等,促进枸杞生长,提高产量效益。盐碱地枸杞发育缓慢,一般主要在7月底以后通过重剪、短截、摘心等措施,刺激枝条发育,促进主枝加粗生长,培养强壮的枝条和树形。对主枝的重剪只进行一次,以后主要对新发枝条的短截和摘心,一般相隔8~10天进行一次;三是结合灌水,加强松土除草工作。在每次灌水后1~2天内,用小型旋耕机或锄头对枸杞行内进行松土,松土除草时,要注意翻耕的距离不宜离枸杞树体根部太近,一般应保留20厘米的距离,以防损伤枸杞根系。在用旋耕机翻耕完全园后,再用锄头对枸杞根部土壤进行浅翻。
作者简介:宗旭祥,瓜州县林果科技服务中心,林业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林木种苗培育及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