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田七是名贵的中药材,对其种苗繁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广西凌云县培育田七的情况进行了抽样实验对比,从平均株高、平均茎粗、平均全株鲜重3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不同密度的田七种苗繁育状况。
关键词:田七种苗繁育;密度;对比试验
中图分类号:S567.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33
田七(Panaznotogznseng)是名贵的中药材,在我国种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为了取得田七种苗繁育的最佳密度,本人及所在研究小组在2014年对广西凌云县种植田七的情况进行了抽样实验对比,主要从种植密度对田七种苗繁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实验及结果如下: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
实验选取了广西凌云县泗城镇中坝屯田七种苗繁育实验区,所抽查的田七种植密度为单位面积内120株、150株、180株、210株、240株、270株,共6组田七种苗繁育实验对比。
1.2实验方法
在广西凌云县泗城镇中坝屯田七种苗繁育实验区,设置了6组实验对比。从株高、茎粗、全株鲜重、地上部分鲜重、根鲜重、叶鲜重、茎鲜重、全株干重、地上部分干重、根干重、叶干重、茎干重12项标准进行对比。取样时间在2014年的9月和12月各一次,采集记录后进行表格统计对比,主要分析平均株高、平均茎粗、平均全株鲜重,得出不同的种植密度对田七种苗繁育的影响。
2实验对比过程
2.1实验区疏苗处理情况(见表1)
凌云县实验处理区分成6个实验组,根据疏苗后的田七苗木长势分析,密度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2.2实验结果分析
2.2.1根据2014年9月份取样结果对比从株高平均值分析:120株密度的株高平均值为10.567厘米,150株密度的株高平均值为10.747厘米,180株密度的株高平均值为9.562厘米,210株密度的株高平均值为11.669厘米,240株密度的株高平均值为11.462厘米,270株密度的株高平均值为14.174厘米。由此可看,密度為270株的株高平均值最高,密度150株和120株次之,密度为210株和240株再次之,密度为180株最低;从茎粗平均值分析:120株密度的茎粗平均值为1.943毫米,150株密度的茎粗平均值为1.799毫米,180株密度的茎粗平均值为1.846毫米,210株密度的茎粗平均值为1.971毫米,240株密度的茎粗平均值为1.967毫米,270株密度的茎粗平均值为1.881毫米。由此可见,密度210株茎粗平均值最大,密度为120株和240株次之,密度为180株和270株再次之,密度为150株最小;从全株鲜重平均值分析:120株密度的全株鲜重平均值为1.503克,150株密度的全株鲜重平均值为1.323克,180株密度的全株鲜重平均值为1.322克,210株密度的全株鲜重平均值为1.628克,240株密度的全株鲜重平均值为1.472克,270株密度的全株鲜重平均值为1.379克。由此可见,密度为210株的全株鲜重最重,密度为120株次之,密度为240株的再次之,密度为270株、150株以及180株最低。2.2.2根据2014年12月份取样结果对比从株高平均值分析:120株密度的株高平均值为11.448厘米,150株密度的株高平均值为12.128厘米,180株密度的株高平均值为10.607厘米,210株密度的株高平均值为12.245厘米,240株密度的株高平均值为12.007厘米,270株密度的株高平均值为11.372厘米。由此可见,密度为210株的株高平均值最高,密度150株和240株次之,密度为120株和270株再次之,密度为180株最低;从茎粗平均值分析:120株密度的茎粗平均值为2.079毫米,150株密度的茎粗平均值为2.142毫米,180株密度的茎粗平均值为2.109毫米,210株密度的茎粗平均值为2.171毫米,240株密度的茎粗平均值为2.154毫米,270株密度的茎粗平均值为2.121毫米。由此可见,密度210株茎粗平均值最大,密度为240株、150株以及270株次之,密度为180株再次之,密度为120株最小;从全株鲜重平均值分析:120株密度的全株鲜重平均值为2.129克,150株密度的全株鲜重平均值为2.473克,180株密度的全株鲜重平均值为1.785克,210株密度的全株鲜重平均值为2.233克,240株密度的全株鲜重平均值为2.03克,270株密度的全株鲜重平均值为2.159克。由此可见,密度为150株的全株鲜重最重,密度为210株次之,密度为270株和120株再次之,密度为240株排第五,密度为180株最低。
3结论
不同的种植密度对田七的生产有着明显的影响。通过2014年9月份和12月份的两次抽样对比可以得出,密度为210株的田七种苗繁育生长态势最好,密度为180株的种苗繁育生长状态最差,这对以后的田七种苗繁育提供了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崔秀明,王朝梁,陈永明,曾江.种植密度对三七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中药材,1998,(01).
[2]王朝梁,陈中坚,崔秀明.云南三七栽培技术研究及SOP制订[J].世界科学技术,2002,(02).
作者简介:黄上争,壮族,大专学历,百色市蚕种场,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