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活和质量安全需求,对土地的产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掠夺式的农业生产和对有限耕地的无限索取,导致土地不堪重负。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和农药而带来的粮食稳产增产,终究不可持续,因为随之而来的土壤板结、环境污染、营养失衡、微生物匮乏等诸多问题,将使农业生产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土地与人类一样,需要呵护,也需要营养的补充。利用并保护好有限的农田耕地,是维系辽宁乃至我国粮食生产的百年大计。而要提高耕地质量,就必须逐步摆脱对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依赖,采取多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深松等技术手段,着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尽量修复土壤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提高土地生产后劲。
关键词:机械化深松;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233.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20
1推廣深松机械化作业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深松整地对改变传统犁翻浅旋作业模式、促进农业增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1亿亩试点的任务,并制定了深松作业项目补贴政策,调动了农民进行深松整地和农机手开展深松作业服务的积极性。深松整地机械化技术是辽宁重点推广的农机化技术,2014年深松作业面积479.5万亩,其中深松作业补助项目面积237.6万亩,投入补贴资金3801.6万元,增收节支1.44亿元。
试验表明,深松整地作业效果显著:一是提升土壤抗旱保墒能力,增强抗旱防涝能力。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深松整地“纳秋雨供春用,蓄秋墒抗春旱”,所建立的良好“土壤水库”可有效抵御旱灾,提高旱作地区防灾避灾能力和农业抗风险能力;二是促进根系生长,抗倒伏能力强。深松作业的目的是打破犁底层,改善作物根系的生长条件,促进作物根系下扎生长,增强农作物的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利于玉米成穗和增产;三是优化耕层结构,有效利用水肥。通过间隔深松,创建虚实并存的土壤耕层结构,实现了土壤的用养结合,有助于水肥的吸收利用;四是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与未深松的地块相比较,每亩深松地块能够提高产量60公斤左右。
可见,深松整地机械化技术具有先进性、成熟性和实用性,大力主推这项先进适用农机化作业技术,实现耕地提质增效,既符合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也符合国家现代农业和土地治理的发展方向,更符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的方向,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农机化技术手段,是实现作物种植向高效、节能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科技手段和先进装备提升辽宁旱作区粮食稳产高产能力,发挥农机化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安全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装备支撑作用,对增加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改善农田土地质量和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2深松整地机械化技术要点
深松整地是用深松铲或凿形犁等松土农具疏松土壤而不翻转土层的一种深耕方法。深松整地深度可达20~30厘米,主要作用是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透气性,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接纳天然降雨以实现秋雨春用、蓄水保墒,减少水分蒸发,防治水土流失,增加作物产量。
2.1土壤条件
适宜以下条件的土壤适宜深松作业:一是沙壤土、壤土、粘壤土等土壤类型比较适宜深松作业,而耕作层为沙层的地块不适合深松作业;二是土壤耕层15~20厘米处已形成坚实犁底层,0~25厘米土壤容重大于1.4克/立方厘米的农田需要开展深松作业;三是连续3~5年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需要深松作业。
2.2作业时间
按照土壤墒情、耕层质地情况来确定深松作业时间,当农田0~25厘米土壤含水量在12%~22%时,比较适于深松作业。
2.3作业深度
对于耕层深厚及耕层内无树根、石头等硬质物质的地块,深松作业的深度可深一些,以25~30厘米为宜。否则应适当浅一些。玉米苗期作业深度在20~30厘米之间,耕深要求一致,不翻动土壤,不影响地表覆盖,不产生大块土垡,不产生明显沟痕。深松间距要求均匀,不重不漏,深度一致,深松作业后土壤表面没有明显的秸秆或土壤堆积。深松后浅耕处理,消除深松沟。
2.4作业周期
深松整地技术通常2~3年深松一次,可以采用全面深松耕和间隔深松耕。尽量选择秋季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后到上冻前进行,春季播种作业前不宜深松,以利保墒。
2.5作业机具
深松作业机械分为单机和联合作业机具两种,按作业方式分全方位深松机和局部深松机,应根据土壤类型及当地农艺要求进行选择。本项目拟在项目区主要采用凿式深松机作业,这种作业方式属于局部深松,深松深度大,通过性好,适于一年一熟玉米秸秆粉碎覆盖地块。
作者简介:霍红,本科学历,阜新市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站,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