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大豆进化研究中获得新进展

2015-09-30 04:32:11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野生大豆农艺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王文课题组与田志喜课题组合作,发現了大豆在驯化和改良过程中遗传多态性明显降低,研究结果为大豆重要农艺性状调控网络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大豆是人类和动物油脂与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现代栽培大豆大约在5000年前由其近亲野生大豆驯化,继而进一步选育而成。鉴定大豆基因组中受驯化和改良的基因对指导大豆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课题组联合攻关,对302份代表性大豆种质进行了深度重测序(>10x)和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在驯化和改良过程中遗传多态性明显降低,暗示大豆具有明显的选择瓶颈效应。利用XP-CLR方法在驯化阶段(野生大豆->农家种)鉴定出121个强选择信号,在品种改良阶段(农家种->栽培品种)鉴定出109个强选择信号。为了明确这些选择信号所对应的性状,对种子大小、种皮颜色、生长习性、油含量等性状做了全基因组关联(GWAS)分析,找出一系列显著关联位点。进而把选择信号、GWAS信号以及前人研究的油含量QTLs相整合,发现很多选择信号和油相关的性状有关,说明大豆产油性状受人工选择较多,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共同调控油的代谢,从而引起不同种质油相关性状的变异。

研究还定位了一些重要农艺性状的调控位点,并且明确了一些基因在区域化选择中的作用,例如控制花周期的E1,控制生长习性的Dt1,控制绒毛颜色的T等。这为大豆重要农艺性状调控网络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该研究结果于2015年2月3日在线发表于NatureBiotechnology杂志。

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类)等项目的资助。

猜你喜欢
野生大豆农艺课题组
福建省岛屿多年生野生大豆资源收集及保护策略*
大豆科技(2023年5期)2023-10-25 11:20:14
吉林省野生大豆考察收集与评价
冀东地区野生大豆幼苗期耐盐碱特性鉴定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落叶果树(2021年6期)2021-02-12 01:29:20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野生大豆利用价值的研究进展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中国蔬菜(2016年8期)2017-01-15 14:23:37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