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呼唤回归本土

2015-09-29 16:49马希良
江西教育B 2015年6期
关键词:内圣外王传统课程

马希良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是燕京大学的校训,取自《圣经》里耶稣的两句话,“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带有神秘的宗教奉献气息。1905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后的第一年,沈心工出版了《小学唱歌教授法》,其中写道:“将来吾国益加进步,而自觉音乐之不可不讲,人人毁其家中之琴、筝、三弦等,而以风琴、扬琴教其子女,其期当亦不远矣。”

不管是校训还是课程,都一定程度体现出教育的目的。从我们学制西化开始,课程教材一再改进,西方的教学理念不断融入,随之而来的却是中国本土化的成分不断减少。

不断有人追问“课程是什么?”一般的回答是从教育技术层面出发的: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课程实践。课程的哲学应该是以人为本,课程的法律应该是以师为本,课程的实践应该以生为本。不管我们学习西方的还是中国的,学习的主体都是中国人,将来服务的对象也是自己国家,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人民的心中,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老师如此,学生亦是。教育终究要回归本土。

如何通过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公民?课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课程不应成为当下社会诟病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保护伞,而应成为南怀瑾的学生、国际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所提倡的“内圣外王”的强有力工具。

“内圣外王”,源自于庄子并被儒家广为提倡。“内圣”是内在修养,以圣德修养为榜样;“外王”简言之就是外用。彼德·圣吉进一步说,“内圣外王”换句话说就是《大学》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850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出任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西学总教习。大学成立之时,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向孔子塑像鞠躬,轰动一时,被许多外国人称为叛逆。丁韪良晚年在其书中写道:“中国有一种秘密的力量,我们亲眼目睹这力量强大得足以将满族这样一个勇猛的游牧民族改变成为中华民族中最中国化的民族,这包含了上千种因素的力量统称为教育。”从丁韪良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魅力,人的一切行为从衣食住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因素。丁韪良所说的教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志、礼教、乐教、诗教、射、御、书法、天文、地理、经学等等传统教学内容。这种传统文化教育正好反证教育并不等于课程,课程也不是教育所追寻的终极目的。

教育到底是什么?正如贾平凹所说,教育是一种“读书满座风云起,良友一堂富贵春”的事儿,教育是“在理性中选择向善”的事。而课程不是西方“营养学”认为人体每天需要的多少蛋白质、维生素、脂肪,更像咱们的中医,人只需摄入合于季节的天然食物即可,健康的人体自然会吸收并制造身体所需要的营养,需要什么制造什么。本土文化到底好不好,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所说:“尽管我们没有对儒学做很深的研究,没法辨析很尖锐的一些问题,包括《弟子规》《孝经》到底好不好;但可以回归一个常识:一个国家对自己文化传统的态度,没有一个文明国家会持否定的态度,去诋毁自己的文化传统。”

教育实践中应把课程当成教育回归中国、回归常识的一种手段。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内圣外王传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内圣外王与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