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
以2015年的眼光来看,你会觉得不论是豆瓣上7.4的评分,还是IMBD上7.5的评分,对于《东京上空30秒》这部影片来说,都有些过誉了。
在这部影片中,既没有好莱坞式的“史诗级”战斗大场面,也没有欧洲影片打动人心的浪漫情怀,有的只是19世纪40年代的电影工业“用力过猛”的痕迹——女主角的表演生硬、浮夸,男主角的形象积极正面、勇猛真诚;虽然影片的画面堪称经典,但是故事的剧情不够清晰,爱情部分流于表面,战争部分节奏松散。甚至,你还能在其中挑出一些“穿帮”镜头,比如在男主角泰德在重逢中扑向自己的妻子时,他那条本应该被截肢的腿,又“奇迹”般地一闪而过。
不过,如果你能够控制时间,将它往回倒拨71年。你就有机会以1944年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在当时,电影并非只是为了娱乐与幻想而生,除此之外,它还是一台实用的“时光冰箱”,能够帮助历史减缓“脱水”和“风干”的速度。
1944年是《东京上空30秒》这部影片上映的时间,此时距离日军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已经过去了3年,但距离美军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地投掷原子弹以及二战胜利尚有遥遥一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与硝烟和战火相伴而生的电影。在不平凡的拍摄时间,电影注定要讲述不平凡的故事。《东京上空30秒》也是一样,影片改编自真实的二战往事——发生在1942年的“空袭东京”事件(又称“杜立特空袭”)。
当时,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面对日本的进攻节节失利。为鼓舞士气,时任总统罗斯福特别指示,美军应尽快组织对日本的反击,而唯一可行办法,就是对日本本土发动空袭。想要实施这个计划,美军的条件并不成熟——陆军航空军配备的轰炸机虽然战斗力高,但是航程不足;而海军配备的舰载轰炸机虽然行动灵活,但作战半径太小。
在现有选项均不具备实施性的情况下,美国海军作战部参谋佛朗西斯·洛中校发现,陆军的双引擎轰炸机能从航空母舰起飞。经过多番测试,美国军方证实了B-25“米切尔”轰炸机拥有从航母起飞,击中日本的军事目标,并飞越东海到中国降落的能力。
这是一个绝密计划。如同影片展示的那样,即便是参与此次行动的飞行员,在抵达埃格林空军基地和进行培训之前,也不知道自己将执行的任务是什么。对于所有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志愿行动”。
在埃格林空军基地,飞行员们的接到了他们任务——在800千米之内让B-29轰炸机成功起飞。在二战中,这项任务的负责人是吉米·杜立特,一位优秀的飞行员和航空工程师。培训工作进行的很顺利,飞行员们掌握了短途起飞的技巧。按照原定计划,空袭东京的时间定在当年的4月19日傍晚,但是日军预警船的出现,让他们不得不将行动提前。4月18日清晨,16架B-29轰炸机相继升空。在顺利完成轰炸任务之后,参与任务的飞行员前往中国降落。然而,由于临时起飞,飞机所装载的燃料不足,在即将抵达中国浙江地区时,杜立特中校下令,“全体弃机跳伞”。在后半段,影片着重刻画了中国军民对于美国飞行员的关心、支持与保护。正是他们援手,让美军飞行员得以顺利回国复命。
在这次行动中,日本伤亡300余人,90幢建筑不同程度受损;美军15架飞机坠毁,多位飞行员牺牲;而因被怀疑掩藏美国飞行员,许多中国百姓被日军残忍屠杀。
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再一次重温这部经典电影,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希望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能够“珍爱和平、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