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秀
摘要:任何成功的民族声乐艺术都是鲜明的民族风格、科学的演唱技术和强烈的时代性的结合。中国民族声乐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洗礼,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演唱艺术。这种演唱艺术经过演化推进、转变发展,既体现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又以其极大的包容性特征与时俱进地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髓。我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基础与西方文化理念的融合将促进我国民族声乐以更加完善的姿态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 传承 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包罗万象、风格迥异的广义概念,它以各类民族语言为基础,在继承我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借鑒西方美声唱法,形成了独特的演唱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声乐的风格和内在气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开始走向世界,为使中国民族声乐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应当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声乐艺术。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特征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职业化初期特征
我国历史上关于音乐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人类音乐的早期表现形式,即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原始乐舞,既是古代先民表达情感、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传递社会生活态度的重要手段。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出现了涉及社会生活、极富浪漫色彩的大型声乐作品,而且歌唱艺术研究也开始进入理性化阶段,歌唱艺术开始产生职业化。声乐教师秦青不仅有自己的歌唱方法,而且还具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否则难以达到“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歌唱技术水平。中国民族声乐的职业化既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也为我国后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随着音乐表达形式的逐渐丰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多样性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多样化体现
秦汉时期南方民歌与北方旧曲的融合不仅使华夏“正声”得以继续发展,而且还使得脱胎于民歌的艺术歌曲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隋唐时期华夏“正声”与少数民族音乐融合,不仅出现了说唱音乐,而且还使得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体“诗乐”、“词乐”成为文人音乐的主旋律和辉煌代表,这些音乐既是我国民族声乐的高级形式,也是我国说唱音乐真正确立和民族声乐进入辉煌时期的标志,这对后世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杂剧、说唱音乐和琴歌等不仅是宋金时期民族声乐艺术水平的最高体现,而且其民间性尤为突出,歌曲创作也逐步走上专业性和丰富性的道路;元朝之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元杂剧的发展推动戏曲音乐走向繁荣;明朝时期传奇剧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民族声乐声腔艺术的成熟,而且在此基础上还产生了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四大行腔;清朝时期地方戏曲逐渐兴盛,尤其是“皮、黄”二腔取代元明时期的民族声乐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
历经几千年传承和发展的中国民族声乐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纯粹到相互交叉渗透、从单一到多样的发展轨迹,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人们强烈的责任意识、民族意识相融合,既体现出民族声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内涵的深厚性,也体现了艺术家对民族声乐发展的执着追求。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
中国民族声乐是在民族文化土壤中形成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保存民族声乐艺术精粹的。由此可见,传承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得以保留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字、情、韵”民族声乐美学风格的传承。“字”是指字正腔圆,“情”是指声情并茂,“韵”是指韵味十足。“字、情、韵”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精粹。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主要包括三大类: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歌曲演唱。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极为注重演唱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且还逐步体现出时代性和现代性,但对真假声的配合、腔调的饱满度、咬字吐字的清晰度以及混合共鸣发声的强调却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衡量歌唱水平的重要标准。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相比,新时期民族声乐艺术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而且还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美声唱法,形成了一种更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唱法。
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精华首先体现在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咬字上。我国古代许多声乐论著中对歌唱的咬字问题都有着精辟的论述,如《唱论》中对“字真”的评论、《曲律》中对于“字清”的论述以及《闲情偶寄》中对“有口无口”的论述等。此外,这些乐论还就咬字对演唱技巧的规范做出详细的理论论述。由此可见,咬字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中已成为衡量演唱水平的重要准则。
“情”也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美学原则。中国民族声乐对“情”特别重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之所以能使听众因她悲而悲、因她喜而喜,主要原因就在于演唱时的情真意切。在《闲情偶寄》中,作者认为“情”是歌唱的第一要事,如果无情,即使“喉舌齿牙极清,终是第二、第三等词曲”。成功的演唱不仅要做到咬字清晰,还要做到以情带声、以情领腔,将情字贯穿于歌唱的全过程。我国传统乐论认为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以情动人,“腔随情变”是我国声乐艺术变化遵循的规则,歌唱无情即使拥有最高超的歌唱技巧也无法达到心灵再现,无法实现与观众的心灵相通。
“韵”既是展现声乐作品个性魅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演唱水平的重要标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唱法中的韵味既体现在具有方整性节奏和旋律性声调的语言中,也体现在行腔走板的变化中,更体现在歌唱艺术的整个过程中。“乐之匡格在曲,而色泽在唱”,润腔既是韵味语言行腔的核心,也是形成演唱风格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中润腔技法运用灵活多变,即使是同样的扮相和唱法也会因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不同要求使用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
三、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从古至今所有优秀的歌唱家都是在传承传统民族声乐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才形成自己独特的歌唱风格,成就自己的歌唱艺术的。在我国,无论是具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的歌唱家,亦或是融合多种唱法自成一体,在演唱中无不体现着中国民族声乐“字、情、韵”的美学风格。
(一)走多元化道路
当前由于民族声乐作品的匮乏、对“民族声乐”概念和发声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我国民族声乐呈现的都是相同的腔调、声音和表现形式。为打破这种单一化的局面,我国声乐工作者必须加强民族声乐理论和声乐技巧学习,正确全面了解“民族唱法”的内涵、把握各民族歌曲的风格,丰富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多元化发展。对民族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既是深入理解民族声乐演唱的基础,也是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走向多元化的根本出路。
(二)走借鉴之路
中国民族声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仅对表演形式、演唱技巧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而且还流传下来许多声乐理论资料,这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如“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使后人无法直观的了解歌唱生理运动的全过程;对声部划分、发声体系等没有系统的研究记载,既使得声乐教学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依据,又导致民族声乐偏重高声部发展;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無法满足新时期民族声乐作品和观众听觉美感的要求,这些不足和缺陷的存在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民族声乐在唱法上对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借鉴不仅促进了民族声乐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且还使其在新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歌唱发生器官的了解能够使人们理性而直观的了解歌唱运动的全过程,中国民族声乐对这一理论的借鉴不仅有助于民族声乐歌唱理论的完善,而且还推动了民族声乐学派的建立;对美声唱法中声部划分理论的借鉴为我国民族声乐声部划分提供了理论依据,既有助于培养出优秀的、风格迥异的歌唱人才,也有助于丰富民族声乐的声部领域;对美声唱法发声技巧的借鉴,既改善了传统民族声乐共鸣单一的缺点,也使得音色与音区得到统一。
任何成功的民族声乐艺术都是鲜明的民族风格、科学的演唱技术和强烈的时代性的结合。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其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的传承精髓、借鉴精华,坚持求同存异、协调并存,才能更好的表现我国民族声乐的风格和特征,才能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扬光大,从而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无限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鲁林.关于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思考关于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思考[J].保山师专学报,2008,(03).
[2]张坷.从“土”“洋”之争到其结合来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J].艺术教育,2004,(02).
[3]赵世兰,郭健民.“近源”与“多元”——关于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表演版),2004,(02).
[4]王维平.从原生态民歌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发展[J].音乐探索,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