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在族群认同与亲朋联谊中的文化功能

2015-09-29 14:33李科平
文艺评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老腔族群国家

○李科平

老腔在族群认同与亲朋联谊中的文化功能

○李科平

族群是以一定的标准对人群分类的结果或是对存在某种共同特征的人群的称谓。作为一个集体名词,族群的概念外延可大可小。关于“族群”的内涵,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最早将其界定为习俗、体型的相似或二者兼备,或者有共同的主观观念。①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认为族群“是想象的共同体”②。班顿(Banton)将族群界定为“有共同血统与文化所构成的人群”③。著名学者郭洪纪则认为族群在种族、血统、语言、宗教、风俗、乡土以及历史传统等方面有共同性。族群作为某种共同体的象征符号,既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及与之有关的传统,又有怀旧母题及符号认同系统,像民族英雄、宗教领袖、文化传承等。其实,族群既可以指称民族种群,也可以指称族内民系,还可以指称有共同表征的某些具体的人群。在民族学中,族群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百越族群、百濮族群、氐羌族群、苗瑶族群、突厥族群、蒙古族群和女真族群等。从小的方面来讲,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有共同表征的人群所形成的团体也叫做族群。因此,根据出生地、祖籍地、居住地、工作地或语言对人群的归类也可以称之为族群。族群认同就是族群的自我确认,也就是族群之中的个体成员在情感与认知上对自己所属族群的依附。一般情况下,族群的形成往往受两大因素的影响,即血统与语言文化的影响。因而,族群认同不仅涉及血统认同的问题,而且也涉及文化认同的问题。血统认同虽然能够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也能够增强宗亲观念,但仅仅建立在血统认同基础上的族群认同,很可能是不坚固、不长久的。不仅如此,这种族群认同也未必能真正强化民族的向心力与国家的凝聚力。因此,族群认同不仅要建立在血缘认同的基础之上,也要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文化在维系民族情感方面的重要性永远是不容小觑的。“族群的力量之源在于族群共同的基本文化特质,这些基本的文化特质既包括个人生理上的特征,如肤色、脸部轮廓等;此外,还包括经由所属家庭的中介而取得的社会性特征,如语言、国籍、宗教、历史与文化等,这些原初的情感联系构成了身份认同的基础”④。

族群认同虽然与国家认同有较大区别,但它们都是个人对集体的认同。族群认同往往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也是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与内容之一。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密不可分的,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其中,国家认同对民族国家的影响与意义最大。国家认同是通过对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情感的认同来实现的。因此,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不可或缺的内容。“国家认同首先要有共同的连接基础,一种是血缘和历史记忆,一种是透过与他人共享某一公共空间或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一体感……国家对不同的国民来讲,可能是族群国家,也可能是文化国家或政治国家。这三个层面通常会合在一起,但也可能以某一层面为主要依据。公民认同国家的标准可以分为三类:族群血缘关系、历史文化传统与政治社会经济体制。国家认同相应地可以在这三个层面探讨——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制度认同。”⑤虽然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难免有重叠之处,但由于“族群与国家毕竟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认同取向,因此,多族群国家有时也难免会面临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失谐状态(以下简称“认同失谐”)。出现失谐状态的原因除了族群与国家固有的差异以外,还有经济与文化心理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是指经济不平衡等因素诱发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失谐。这种不平等心理既有可能在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地区存在,也有可能在经济水平较高的边缘地区存在。”⑥中心与边缘是相对的,只要存在中心,就难免存在边缘。因此,当某些族群在经济地位上存在中心与边缘之分时,处于边缘地位的族群就难免会滋生消极甚至不满情绪。在这种情况下,认同失谐就在所难免。此外,文化心理的失调或不平衡也是诱发族群失谐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化虽然存在同质化的一面,但它也存在解构逻格斯中心主义的一面。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虽然快速发展的科技文明使民族国家之间的时空距离不再成为彼此交流互动的主要障碍,甚至全球化的趋势也愈加明显,但同质化的焦虑又使个人、群体甚至民族国家也在努力疏离这种趋势。然而,在拒斥同质化的同时,族群甚至民族国家又在抢抓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努力保持原有的中心地位或由边缘向中心迁移。拒斥与顺应并存的矛盾心态既使族群、民族国家之间难以割断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联系,又使他们之间存在着爆发矛盾冲突的可能性。“一些族群在进入现代化阶段之际,不断感受到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解体的危机,从而产生对外来先进文化一体化的情绪化抗拒。强烈的族群认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宣泄痛苦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结果,为保持自身族群文化传统的纯洁性、连续性及优越感,一些民众难免会滋生对族群同一性的强烈追求。”尽管现代化也会使不少人深感族群认同的危机并会产生维护族群同一性的冲动,但在个人诉求渐次增多的情况下,“现代化所导致的不同族群团体间接触的急遽增加,必然意味着发生冲突的机会也比以往有所增加。现代化虽然可能会使得不同的团体更加聚合在一起,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因族群团体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因此,现代化的过程也许对一些族群团体是有利的,对另一些族群团体可能就是不利的。这些不同影响往往导致某些族群团体产生遭受相对剥夺的感觉,这种感觉又因为现代传媒技术及人际间的良好沟通而扩大。族群团体隔阂随之加大,最后导致认同失谐”。因此,对于多族群国家而言,现代化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现代化既能够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使其面临着族群失谐的风险。

对一个国家来说,认同失谐不仅意味着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减弱,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民族的和睦相处和国家的安全稳定。此外,认同失谐还会影响到族群内部的团结与友好相处。长期以来,与城市相比,中国农村的不少地区难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在一个特定的地区,村民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及其维系不仅受政治、经济、血缘、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政治、经济和地域等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村民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与维系主要取决于血缘关系和文化传承。虽然宗法制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主要盛行于奴隶制时代和封建制时代,但血缘与宗亲关系在当今中国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广大农村,以血缘与宗亲关系为纽带常常会形成相应的族群。除此之外,共同的文化传承也可能把没有血缘关系甚至不同血统的人结成相应的族群。人存在于自然之中,同时也存在于历史和文化之中。文化是人的言说、交往、行为、意识与认知方式,也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显而易见,共同的文化传承不仅意味着生存方式的某种相似性,也意味着文化认知的某些共同性。因此,共同的文化传承不仅是维系族群关系的精神纽带,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族群的认同感,还有利于增强本地区地域文化的个性特征。一个地区的地方性是由该地区长期的文化积累及人们对其的文化认同决定的,因此,华阴乃至秦东地区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也是由包括老腔在内的地方文化的长期积累及当地人对其的文化认同决定的。

老腔在华阴乃至秦东地区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地方戏,老腔不仅是华阴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而且是当地老百姓较为重要的精神食粮。虽然传媒的更新和文化交流的频繁为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但大众的文化消费取向并不仅仅受新事物的影响,而且还受欣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老腔是华阴人民的家乡戏,因此他们对老腔难免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近年来,虽然老腔也面临着诸如演出市场萎缩,观众锐减等危机,但民间的老腔演出却并未绝迹,这在戏剧特别是地方戏曲举步维艰的今天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民间的老腔演出在发挥庆贺、祭祀和节哀等文化功能的同时,也有利于当地的族群认同。平日里,大家各忙各的,不一定有时间相聚,也不一定能体会到自己与他人有多少联系或者多深的关系。可是,老腔的演出则可以把喜爱它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的爱好和文化选择便使他们形成了特定的族群。虽然,这样的族群并不一定存在血缘关系,但不难看出,其却是以老腔为精神纽带而形成的,亦即以文化认同为基础而形成。也就是说,对老腔的文化认同,也会导致认同者之间的某种认同与亲近。一方面,参与或观赏老腔演出给村民提供了相互认识和增强情感的机会,另一方面,老腔还可以让观众之间产生某种共鸣。在此过程中,广大观众之间不一定有宗亲关系,但对老腔的认同却使他们无疑获得了文化同根同源的感受。一旦产生了这种认识,他们彼此之间难免会产生一种亲近感。这种亲近感往往使他们相互把对方看作“自己人”,如此,无疑会增强亲朋好友之间甚至是族群内部的认同感。

除此之外,老腔也可以促进亲朋联谊或成为亲朋联谊的一种方式。作为家族戏时,老腔主要用于家族之内的祭祀、庆典和娱乐等活动。在此过程中,不管活动的具体意图是什么,老腔的演出都是以家族的名义进行的,因而整个家族的众多成员都有被卷入这种活动的可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老腔的演出不但是这个家族的文化大餐,而且还似乎变成了一种文化仪式。如此,围绕着某个特定的主题,这个家族便共同沉浸在了老腔的演出之中。道格拉斯曾认为日常仪式承担着产生和复制社会关系的作用,特纳还认为仪式可以解决冲突,也可以加强合作与认同。因此,尽管老腔的每一次演出可能都有特定的主题,但无形之中也加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认同与文化认同。也就是说,老腔的演出无疑会增进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归属感。与此同时,不管是基于何种目的开展老腔演出活动,家族成员都能得到鉴赏老腔艺术的机会。由于审美娱乐是所有艺术鉴赏的重要内容与目的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老腔演出也可以给家族成员带来审美娱乐。在这样的情境中,个人之间在平日里滋生的不愉快的心结也可能会因为亲情认同、文化认同和审美净化而打开,甚至还会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老腔职业班社建立,演出活动走出家族,走向社会之后,老腔的演出活动仍具有增进家族乃至亲朋之间文化认同的作用,也具有加强亲朋之间情感联络和巩固友谊的作用。除某些节日之外,广大老百姓由于忙于生计,亲朋好友之间的来往平时并不频繁,甚至很少。再说,走亲访友只有双方都方便时才能成行。由于华阴乃至秦东地区的民间演剧活动常常与古会社祭、贺喜庆典、治丧节哀等民俗活动结伴而行,因此,民间的老腔演出活动也常常被纳入了某种民俗活动之中。我们知道,大凡民俗活动都或多或少地承载着民众的某种诉求与情感。因而,民俗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此外,在一定范围内,民俗活动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许,正是因为如此等等的原因,民间的老腔演出活动不仅常常与某种民俗活动同时进行,而且也寄寓着演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观赏者的某些诉求。加之,老腔艺术是华阴乃至秦东地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文化之一,因此,民俗活动开展之时,不少老百姓难免会自发产生参与、观赏老腔演出活动的愿望。正是因为不少民众会自发产生这种愿望,所以民间的老腔演出活动和相应的民俗活动常常会仪式化,并相互交融。如此,民俗文化认同一致,具有相近愿望诉求特别是利害相关的民众往往会自发自觉地参与、欣赏老腔演出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不仅有了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机会,也有了与他们交流、增强情感的机会。因而,民间的老腔演出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人们结交新朋友。今天,在关中地区,古会社祭、贺喜庆典、治丧节哀等民俗活动中仍然有戏剧或戏曲演出。在此期间,老百姓常常会借助看戏的机会走亲访友。由此可见,老腔的演出活动在更多时候并不是单纯的文艺活动,它常常还发挥着文艺审美之外的诸多功用。

自乐班虽然以自娱自乐为主,但它也会对他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扩展产生影响。在关中地区,自乐班广泛地存在于每一种地方戏之中。不仅如此,自乐班还是广大民间艺人特别是广大戏迷和业余演员开展演艺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如今,自乐班的活动不仅是传承民间地方戏的重要方式之一,还是培育民间艺人,巩固观众阵营和弘扬民间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民间的老腔演出活动虽然以民间艺人组成的固定班社为主体,特别是那些较为正规的演出都是由具有相当水准和规模的班社承担的,但民间的自乐班在事实上也是存在的。一些民间艺人在和亲朋好友娱乐时,也会清唱助兴烘托气氛。当然,这只能算做一种临时性的自乐班。除此之外,民间艺人还会与其他戏迷或业余爱好者组建临时性的或在一定时期有一定活动规律的自乐班。从实际情况来看,更为普遍的自乐班则是由广大戏迷或业余爱好者建立的。他们的自乐班既有临时性的,也有存续时间较长的。离退休或其他已经脱离生产劳动并有较多闲暇且身体健康,居住地又相近的戏迷或业余爱好者组建的自乐班常常有一定的活动规律,这种自乐班存续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另外,为年节或夏季纳凉活动而组建的自乐班,其存续时间有长有短。自乐班虽然以自娱自乐为主,但他们在清唱时总会吸引众多的群众围观。这无疑也给广大戏迷或业余爱好者提供了相聚交流的机会。在此过程中,通过演唱与鉴赏活动,他们不但切磋了技艺,满足了审美期待,而且还能增进友谊。因此,自乐班的活动不仅是民间的一种演艺方式,也是广大戏迷或业余爱好者之间的一种联谊方式。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①参见[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M],林容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39页。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叙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③Banton,Michael,RacialConscioasness.NewYork, Longman,1988.转引自杨逢泰,邵宗海,洪泉湖主编《族群问题与族群关系》[M],台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9页。

④⑤张友国《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何以可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151页,第152页。

2013年度文化部项目“关陇地方戏文化生态调查研究”(13DB09)、2014年度陕西省教育厅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科研计划项目“老腔戏曲文化研究”(14JZ012)和2013年度陕西省艺术课题“秦东地方戏传承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陕艺2013(002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老腔族群国家
唱首老腔给党听
老腔新韵绕梁来
老腔唱新歌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