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海(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9)
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现状调查①
朱宗海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南阳473009)
历史学家称河南为“中国历史博物”,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积淀几千年厚重的民风民俗,为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对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了归类划分;总结了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分析了重点民俗体育文化的资源分布;最后提出了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以促进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
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发展对策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人口10601万,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有56个民族。河南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长期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历史学家称河南为“中国历史博物”,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积淀几千年厚重的民风民俗,为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民俗体育是由一定的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使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具有类型性、继承性、传播性和非官方、非正式特征的体育活动事项与活动。”民俗体育文化既是一种体育文化,又是一种生活文化。
1.1传统节庆假日类民俗体育文化
传统节庆假日民俗体育活动不仅丰富着广大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也起到了强身健体、传承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作用。河南省地域广泛,各地域之间节庆假日类民俗体育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差异的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和统一性,现对河南省各地间节庆假日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整理归类如下表所示。
1.2婚丧嫁娶类的民俗体育文化
一是抛绣球选婿。女儿家通过抛绣球选新郎,绣球抛到谁手中谁就是女孩子选中的新郎,当即拜堂成亲,在一片嬉戏中送入洞房。二是豫西传统迎亲活动。传统迎亲活动的全部过程由娶亲、嫁女、迎亲、拜天地、入洞房、闹洞房、嫂子撒喜床等环节组成。三是目前河南普遍流行的,结婚前一天晚上放烟花,以表示庆贺;在喜丧的晚上,放烟花炮竹,以表示祭奠和怀念。
1.3民间歌舞游艺类民俗体育文化
当前宝丰马街书会、濮阳杂技、开封盘鼓、豫西社火、豫南民间歌舞等为代表的民俗体育文化至今还在民间盛行。最有特色的是开封盘鼓、霸王鞭、斗鸡、濮阳杂技、桐柏皮影戏、新野猴艺等。尽管它们的起源还存在争议,但是,在河南省广为流传,有广泛的发展地域、群众基础。
2.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河南省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文化。地域文化、种族文化、婚丧文化等纵横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河南省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范畴。古老的黄河流域文明孕育了河南省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原特色的黄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
2.2种族地域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河南省是多民族居住区,地域辽阔,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条件、生产方式和民风习俗都不行同,形成了种族地域性的民俗体育文化特征。
2.3节庆娱乐性
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或是对未来憧憬与期望,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通过体育活动事项表达对生活的夙愿、丰收的喜悦和对未知自然气候的期望等。如:踩高跷、扭秧歌、捉鸭子。
2.4养生保健性
体育运动创建之初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强身健体,而民俗体育活动也都带着延年益寿养生保健作用。像温县太极拳、登封少林拳等;河南普遍有冬至包饺子吃(祈祷着冬天不冻耳朵)和端午节用艾叶水洗脸(祈祷着来年不生病、辟邪)。
2.5比赛竞技性
表1 河南省传统节庆假日类民俗体育文化一览表
表2 民间歌舞、游艺活动和古代民间体育中民俗体育文化一览表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运精神的核心体现,也是体育运动的追求本质。民俗体育也不例外,以争奇制胜为乐事,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如:赛龙舟、登山、斗鸡。民俗体育运动的比赛竞技性也增强了民俗体育文化的表演性、观赏性,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发展奠定了基础。
2.6特殊的集约性
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体育文化随后可及,各地域间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但是始终不变的是它民俗体育文化的特殊集约型,有比较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集中在一起进行展示和比赛。如:宝丰马街书会、洛阳民俗文化庙会、中岳庙会、五月五赛龙舟、九月九登山比赛等。
3.1豫东民俗体育文化
3.1.1杂技
周口是“中国杂技之乡”。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周口就有民间艺人以杂耍技术谋生。尤其是周口的淮阳县,每年都举办“二月庙会”,“杂技棚连棚,会师陈州城”。这里汇集着大江南北和黄淮流域的刀山班、马戏团,为周口的杂技艺术培育着土壤。目前,周口有专业杂技团150多个,从业人员7000余人;业余杂技团和杂技班近700个,加上遍布全国各地的父子兄弟型杂耍和民间杂技培训班等,从业人员达14000余人。杂技演出收入成为周口许多杂技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市杂技事业年收入达4亿元以上。
3.1.2登高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老人节,是我国传统的民族节日,始于东汉、盛行于唐代。2005年12月1日,上蔡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自2003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二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3.2豫西民俗体育文化——农民篮球
“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只要能跑动,就会打篮球”。豫西农村群众篮球基础好,村村有篮球场、篮球队。三门峡灵宝市卯屯村,被当地人称为“灵宝篮球第一村”。为灵宝赢得“篮球之乡”的美名。村民梁金牛因善于组织篮球赛,被誉为“豫西民间萨马兰奇”。目前,该村拥有12名国家级篮球裁判员、11名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成立有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等5个体育组织。
3.3豫南民俗体育文化——耍猴杂艺
南阳新野县是中国民间耍猴技艺的发源地,是著名的“猴艺之乡”。至今全国猴艺人中将近90%都是从新野走出来的。据介绍,南阳新野全县的猴艺人有2000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耍猴卖艺挣钱。该县民间耍猴技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传承至今。
3.4豫北民俗体育文化——“抬阁”文化
“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舞蹈,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传承至今的中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在2006年10月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上,安阳“抬阁”表演队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而安阳已成为“中国抬阁文化之乡”。
3.5豫中民俗体育文化——武术
3.5.1太极拳
目前太极拳已成为参加锻炼人数最多的世界武术运动,全世界参练者8000多万人。陈家沟是太极拳的故乡全村80%以上的人会打太极拳。目前温县加大了太极拳相关产业开发,在陈家沟建设农家宾馆20余家,开发太极服装、太极器械、太极功夫茶等系列产品10余种,发展太极拳家庭武馆30余家,初步形成了旅游、学拳、住宿、购物、娱乐产业链,让游客在旅游、学拳的同时,感受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
3.5.2少林拳
武术运动起源于中国河南嵩山少林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流动的传奇。嵩山少林武术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全球开设分寺,先后派出武僧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地传授少林武术、讲经论法,广泛传播中国武术和禅武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播方式与途径。同时,各种少林武术表演、培训、旅游开发,乃至少林题材的影视作品拍摄,已逐步形成以少林武术为核心的产业链群,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1加强宣传,提高人民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民俗体育文化宣传,提高认识,转变人们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偏差,让大家了解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进而去接受、学习、传承、发展。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面临消失的项目得到及时的保护与开发继承。
4.2加大经济投资力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导致适宜民俗体育文化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贫瘠,部分民俗体育文化项目后继无人。所以,政府要加大经济投入力度,鼓励大家参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传播发展,对继承者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合作开发建设,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经济效益的可循环发展。
4.3民俗体育文化进校园
对适合学生学习的民俗体育文化项目进行课程建设开发,编入体育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或者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们进行民俗体育文化教育,让学生成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4.4进行影视作品开发,成立民俗体育文化博物馆
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现代化影视作品开发,把面临消失的民俗体育文化项目进行影音刻录保护,留下珍贵的资料以备后人去学习、欣赏、研究。建立民俗体育文化博物馆,把民俗体育文化文献资料保存起来。如:洛阳民俗博物馆。
4.5举办民俗体育文化节或民俗体育运动会
定期举办民俗体育文化节或民俗体育运动会。既能促进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又能提高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在举行文化节或运动会之前可以召开民俗体育文化研讨会,让广大学者、专家群英荟萃,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研究、整理、开发,这样更有利于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
4.6开发河南特色民俗体育文化
对民俗体育文化项目进行资源整合开发。把经济价值高、又具有典型中原民俗特色的项目进行开发创作,打造河南民俗体育文化品牌。把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推出河南、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如:河南民俗武术表演团(少林、太极)、河南民俗杂技表演团(周口杂耍、濮阳杂耍)。
河南省历史文化悠久,具有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对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任重而道远,机遇与挑战共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要提高认识、加大经济投入,进行影视开发、创建民俗体育文化博物馆、进行民俗体育文化项目教学建设、举办民俗体育文化运动会等措施,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保护建设开发,让民俗体育文化在中原大地源远流长!
[1]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24.
[2]邓凤莲.河南省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开发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1):59-61.
[3]朱宗海.河南民俗体育文化初探[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2):135-138.
G812.7
A
2095-2813(2015)01(b)-0211-02
2014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研究》(SKL—2014—2786)。
朱宗海(1979—),男,汉,河南南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