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怡,戴金彪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众所周知,羽毛球比赛是由运动与间歇反复转换的多个回合所组成。其比赛时间是由有球活动时间(如发球、接发球、击球等),和无球活动时间(如捡球、换球、局间间隙等)组成,在羽毛球运动项目的研究中,分别将此统称为运动时间和间隙时间。运动时间的合理组合是羽毛球比赛获胜的外在表现因素。通过分析羽毛球比赛的总时间、运动时间、间歇时间、比赛密度等指标来研究羽毛球单打比赛的时间特征是竞技羽毛球研究的热点之一。击球拍频率是反映比赛激烈程度的又一重要参数,但相关文献表明,此种研究较少,将比赛得失分、拍数频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更加细腻地反映羽毛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落点分析一直是球类比赛诊断的重点问题,将羽毛球比赛的落点、技术、得分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将从空间区域分析展示高水平羽毛球比赛的技术特征。
专项特征是一个项目在运动特点方面的集中表现,它是区别于不同项目之间异同的主要标志。其中陈小平在其文章中提到:专项特征是指一个运动项目在竞赛规则的允许下,以期获得最好的运动效率为目标,在力学、生物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要运动特点。[1]
孙俊在《对羽毛球运动项目制胜规律的探讨》中从羽毛球比赛的运动密度范围、各时间段落所占的比例,对羽毛球比赛时间结构进行详尽了分析。另外他还谈到了这种时间结构与供能关系的特点及日常训练中应注意的训练方法。[2]
张辉,戴金彪等在《隔网对抗(持拍类)项目技战术特征》中从隔网对抗项目的技术体系与特征、战术模型与特征等方面对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项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指出了:羽毛球技术运用的特点表现为,各项技术和击球特征联系很紧密,为不同的技术其击球后球的飞行弧线和落点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同样是将后场球回击到对方前场,又有吊球、劈吊球、点杀球之分。特长表现突出、无明显弱点是隔网对抗(持拍类)项目优秀运动员技术最主要的特点。另外羽毛球单、双打技战术有明显的区别,单打可分为发球抢攻、重复球、杀、吊上网等战术,而双打可分为攻中路、前场抢攻和重复球等战术。这些战术基本上通过击球后的特征与特点等因素的重组来实现。并进一步指出了发球与接发球是实施战术的起点;“落点”和“线路”的组合是整个战术的核心环节;控制与反控制是该项群战术的本质。[3]
王丽娟等在《羽毛球比赛中节奏的研究》中从羽毛球比赛节奏的概念、分类、影响比赛节奏的因素及调控比赛节奏的方法等方面对羽毛球中的比赛节奏进行了相关分析。指出了羽毛球比赛节奏、技术节奏、战术节奏等特点。在比赛中,可以通过改变击球动作、步法移动动作、假动作等形式来调控羽毛球比赛节奏。具体表现为狠、准、活。并建议运动员在比赛时应提高球速与回击低球为主;同时培养高点、前点、快点击球意识使对手的回击难度最大。[4]
戴金彪等在《“21分制”对羽毛球男单技战术发展的影响》中从当今羽毛球世界的发展特点及对运动员技战术影响等方面谈到,优秀运动员的排名并未发生特别大的变化。每场比赛的时间可控性增加了,它主要缩短的是水平接近运动员之间的比赛时间。对技战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发接发的争夺更趋激烈,后场进攻控制的打法日趋完善,运动员在网前的轻巧技术、在中场的平抽挡技术得到了更加的重视。[5]
陶志翔在其博士论文《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中从乒乓球、羽毛球与网球各项目的拍数特征、回合特征、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特点、乒羽网项目的竞赛形式异同等方面说到:羽毛球项目在多局情况的比赛中,基本单元竞技过程分布趋势呈正右偏分布。即羽毛球在多局数比赛中主要在八拍阶段完成。另外他还指出在高水平羽毛球比赛中,分布于三至十拍的比赛有60%。在三拍至十拍基本竞技过程中相持阶段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分布率达到56.91%。说明羽毛球比赛是以相持阶段的攻防对抗为主的比赛形式。[6]
孔丽娜,程勇民在《21分新赛制对羽毛球竞赛规律的影响》中从新赛制对运动员心理能力、技战术打法、体能与项目制胜规律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并认为:新赛制对比赛时间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对运动员在场上的技战术准确性、心理抗压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并进一步指出了新赛制对羽毛球竞赛规律的影响只是存在局部方面,并未改变羽毛球运动制胜规律的本质。[7]
通过网络、期刊、杂志、专业书籍等工具查询隔网对抗项目单打技战术及时空方面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的最新动向。全面了解当今世界男子羽毛球最高水平运动员技战术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本课题的分析与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对2009~2011年期间世界羽联主办的高等级比赛中,选取世界排名在前20位选手之间的比赛(主要为我国伦敦奥运会可能参赛队员与国外主要对手之间的比赛),运用我们在前期课题所自主研发的“羽毛球技战术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系统”,对本研究内容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统计。其中再分为2009~2010年之间的主要比赛,和2011年世界锦标赛的比赛,并对这两个阶段的比赛数据再进行对比分析。
运用EXCEL2007、SPSS for windows 17.0对采集和统计所得的各类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并从繁多复杂的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规律性的信息,进行定量分析。
在下队服务期间,就高水平羽毛球单打运动项目的比赛特征和如何创新训练方法对国家队教练员和主要运动员进行访谈咨询。
2.1.1 男单比赛局、场的时间特征分析
表1 男单比赛时间结构统计 单位(s)
通过表1对2009~2010年间28场比赛的局比赛时间与场比赛时间进行描述统计,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世界高水平的羽毛球比赛中,每局、每场比赛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一局比赛的最短用时为587.91s,最长为1793.12s。一场比赛最短用时为1575.64s,最长为4279.90s。这是因为有时运动员比分落后比较多的时候,出于战术考虑放弃了这局比赛,有时双方比赛进行的很胶着,直到最后净胜两分才最终胜出,由此可见,羽毛球比赛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比赛双方的水平接近程度,同时,还与运动员在场上技战术选择的策略与不同选手技战术风格有关。但总体而言,较之2006年以前的赛制相比,水平接近运动员之间的比赛时间有所缩短,每局比赛时间的可控性有所提高,大多数都集中分布在20min左右。
2.1.2 女单比赛局、场的时间特征分析
根据表2获知,在所选取的2009~2010年间共20场的比赛中,耗时最长和最短的比赛相差将近一倍,而平均的耗时在2185s,即一场比赛在35min~40min结束,而每一局耗时的最长及最短时间也相差将近一倍,在当今世界高水平女单的比赛中,一般一局比赛在15min~18min内结束,而若是相对胶着的比赛,一局则需要25min左右,一场比赛则耗时将近1h。
表2 女单比赛时间结构统计 单位(s)
表3 男单局比赛时间结构分布 单位(s)
从表3对2009-2010年间的28场比赛各局的比赛时间结构统计来看,高水平的男单比赛在时间特征上呈现以下特点:①比赛每一局的回合数比较接近,基本控制在36个回合左右,这对运动员在场上技战术的运用与部署,体能的合理分配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②在每一局的比赛中,其比赛的激烈程度与进程是大不一样的,尤其以第一局最为明显。第一局的运动时间、比赛密度都要高于第二、三局。这是由于运动员刚上场体力充沛、兴奋度高使得场上的攻防次数较多,比赛速度较快。另外就是运动员都想打好开局,从而占据心理上的优势,从而每球必争、每分必争。③羽毛球男单比赛的回合间歇时间主要集中在11s~25s,并且回合间歇时间会随着回合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延长,间歇时间与运动时间之比约为2.3:1,另外随着比赛的进行两者之比将逐渐增大。从比赛视频中可以看到:比赛越进行到后面,运动员的体能将进行重新分配、心理调节次数将增多,从而使的间歇时间将变得更长。④对每一局的各时间指标用独立T检验进行检验可观测到,第三局的比赛密度与第一局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与第二局(p=0.02<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充分说明是否具备充沛的专项体能在当今高水平男单比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4 女单局比赛时间结构分布特征分析
表4 女间局比赛时间结构分布 单位(s)
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在2009-2010年间的比赛中各局比赛时间的结构分布上,女单在第一局比赛中,呈现出在运动时间和间隙时间比起第二和第三局都要短,然而随着局数的增加,单局的比赛运动时间以及间歇时间均有所增加的特征。这与优秀男子单打羽毛球比赛相比,尚缺乏男单那种从一上场就进入比赛状态,每球必争,力争打好开局而积极拼抢的激烈场面。
2.1.5 比赛运动时间与间隙时间的结构分析
表5 男单比赛时间结构分析(2011世锦赛)
依据人体三大能量供应系统的特点及羽毛球运动的专项特点,我们把比赛的回合时间结构划分为0s~10s和10s以上回合运动,及20s以上回合间歇三个主要时间段。从表9和表10我们可以看到,高水平男女单打比赛0s~10s的回合运动时间分别占到了所有回合数的56.44%和63.90%,在这10s内运动员要完成大量上肢的扣杀、劈杀和突发性半蹲位起跳、回动、移动等高强度、高速度的动作,机体必然动用短时间、高功率的ATP-CP系统供能。另外20s以下的回合间歇时间分别占总数的40.76%和56.80%。
对2011年世界锦标赛中进入前16名后的比赛间隙时间的数据统计,从中反映出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单打比赛中,男单比赛的平均间隙时间为25.78s,女单的平均间隙时间为21.62s。而在>20s以上间隙时间占总球数的比例上,男单要比女单高出16.04%。从男女单打比赛的个案中我们也发现,凡是比赛较长段落运动时间出现频率越多的比赛,那么他(她)们比赛中回合之间的间隙时间也越长。在这方面男女单打之间具有非常相似的特点,但也有所区别。
(1)出现在<=10s间隙时间段落中的比例,男女单打比赛基本相同,并都只占非常少的几率,分别为2.32%和2.52%。间隙时间出现频数最多的区域,男单和女单都集中分布在>10s~25s这一区间。而女单则更显突出,其在>10s~20s区间出现的频率就高达54.28%。
(2)在分布上男单比女单相对比较分散,在出现超过25s以上间隙时间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女单。这和我们下面将要分析的比赛中出现“非正常间隙”次数的比例有着密切的关联。
2.1.6 比赛中各种状况下间隙时间的结构分析
在羽毛球比赛中,为了保证比赛的“连续性”,虽然规则对间隙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如在每局比赛中当一方的比分达到11分时,可以有不超过1min的间隙,在每一局比赛结束至下一局比赛开始可以有不超过2min的间隙时间。其它时间比赛则应是连续的。但事实上由于比赛中运动员出于各种原因会向裁判员提出需要换球、擦地、擦汗等请求。如果得到裁判员的允许,则必然会延长这一个球与下一个球之间的正常的间隙时间。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这类间隙时间统称为“非正常间隙”。由于高水平羽毛球比赛中这类间隙现象非常之多,因此,为了在平时的训练中合理地控制运动密度,在研究羽毛球比赛的时间结构时,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地必要。
根据我们对2011年世界锦标赛男女单打比赛中间隙时间的分类统计,在男单比赛中,平均间隙时间为25.78s,女单的平均间隙时间为21.62s。从表15中可见,在男单比赛中,属正常间隙796次,占总间隙次数的比例为70.38%。非正常间隙335次。其中依次为:换球245次,占总球数的21.66%。擦地77次,占总球数的6.81%,擦汗13次,占总球数的1.15%。而在在女单比赛中,属正常间隙781次,占总间隙次数的比例为88.35%。非正常间隙103次。其中依次为:换球83次,占总球数的9.39%。擦地13次,占总球数的1.47%,擦汗7次,占总球数的0.79%。
由此可见,在羽毛球比赛中,比赛中的回合运动时间和间隙时间的长短,和参赛运动员的等级水平、比赛对手之间的水平接近程度,以及比赛的激烈程度密切相关。对照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男女单打比赛的间隙时间特征我们可以发现:
(1)在比赛中正常间隙情况下,男女单打回合之间的间隙时间差异并不显著,均数分别为:19.45s和18.91s,但在出现非正常间隙的比例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分别为:29.62%和11.65%,将近高出18个百分点。
(2)在换球的次数上男单要比女单频繁的多,平均达到每打5分球就要换一个球。众所周知,在高水平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提出需要换球的原因无外乎以下3个方面:一是感到正在比赛的球的速度或稳定性发生了变异,从而影响了运动员技战术的正常发挥;二是战术的需要,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多一点时间的体力调整;三是心理方面的原因,通常是在一方感觉自己打得不顺,或对方打得较顺的情况下发生。比赛中,男单运动员提出需要换球的次数要远高于女单运动员的因素更多的是在于第一方面的原因。这和男单运动员的击球力量对羽毛球的损坏程度要高于女单运动员有关。同时,从长期的观察中我们也发现,女单运动员在比赛中提出需要换球的原因则更多的出现在心理方面。
从平均时间上来看,由于换球所形成的间隙时间要比男女单打正常情况下的间隙时间都要多出将近10s左右。
(3)由于在当今男单比赛中鱼跃救球技术已广泛得到运用,随之而来比赛中需要擦地而增加的间隙时间必然增多。由于目前这项技术在女单运动员中虽然也已有运用,但还仅仅局限在极个别运动员身上。从对现场比赛中裁判员执法的情况来看,比赛中如出现运动员倒地情况后提出的需要擦地的请求,裁判员出于对运动员的保护,都会给予允许。但对未发生运动员倒地情况时提出需要擦地的请求,则通常会酌情做出是否允许的裁决。因此,在当今世界高水平男女单打比赛中,因擦地而形成的间隙的频率,男单要远远高于女单。而因擦地所形成的间隙时间通常都要在将近1min左右。这无疑对比赛中运动员的体能调整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
(4)比赛中,除非裁判员认为运动员身上的汗水确实对其比赛产生了影响,通常情况下对运动员提出需要擦汗的请求都会予以拒绝。所以,有经验的运动员都会利用擦地间隙时顺便进行擦汗或喝水。因此,无论男单还是女单,比赛中出现纯属擦汗的间隙次数都是最少的,且差距也不明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单打比赛中,在出现非正常间隙的频率上,男单要明显高于女单项目。而在各类间隙时间的长短上两者没有明显差距。这就是之所以造成在男单比赛中,虽然在运动时间方面要高于女单,但由于占时相对更长的非正常间隙次数也明显要高于女单,所以在最终的比赛密度上依然保持相对的一致。
2.1.7 比赛中连续出现>10s和>20s运动时间的频率分析
凡从事专业羽毛球运动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几乎都认为,比赛中如果出现较长时间的连续多拍运动时,则将对场上运动员的体能产生严峻的挑战。此时,一个运动员如果缺乏这方面的承受能力,或无法在短暂的比赛间隙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调整,那就必然对其随后的比赛进程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同时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研究也知道,这种现象的出现和运动员技术水平的等级,以及比赛的激烈程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水平越高、越接近的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也就越有可能出现连续长时间多拍对抗的概率。
根据我们对2011世锦赛的比赛中连续出现>10s和>20s运动时间的频率统计发现,无论男单还是女单,目前在世界最高水平的单打比赛中,连续出现>20s运动时间次数的频率都很低。而在连续出现>10s运动时间次数的频率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比例。其中主要出现在连续2~3次的概率最多。
由此可见,在平时的训练中,采用以10s左右的快速运动,15s~20s之间的间隙时间反复交替的训练时间结构模式中,插入相应比例的长段落运动,将对提高运动员这方面的实战能力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2.2.1 高水平羽毛球男单比赛不同阶段的得失分情况分析
众所周知,羽毛球比赛的最终胜负都是由每一回合的胜负决出的。而每一回合的胜负都是由运动员在场上你来我往,相互间击球决出的。根据新赛制后羽毛球单打比赛的特点及前人研究的结果,我们将羽毛球比赛每回合击球的拍数分为以下几个段落进行研究。其分别为:1~8拍(与发接发关系密切的阶段),9~16拍(比赛相持阶段),≥17拍(比赛多拍阶段)。
通过对2009-2010年间28场67局高水平男单比赛不同阶段得失分进行数理统计表明:首先,从纵向来看,每一阶段失分的比例都要高于得分比例,这说明即使在高水平男单羽毛球比赛中,失误送分也是对方得分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如何控制在场上非受迫失误是每位运动员必须重视的问题。其次,从横向来看,得失分出现最多的阶段是1~8拍,占到所有得失分的45.68%。这是因为新赛制后,运动员抢分、抢攻的意识与能力日益增强。在发球时主要以发网前小球为主,来抑制对方的进攻。在处理接发球时主要以网前高质量的搓球、放网或推压两底线为主,迫使对方在下一拍的处理上形成被动与不利局面,或不能很好的组织起有效的进攻,从而使本方在发接发后攻防阶段处于主动与有利局面。所以得失分在发接发后攻防阶段出现较多。其中,1~2拍的发接发阶段,仅占到所有得失分的5.04%。这是因为由于羽毛球规则的规定,使得发接发双方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与乒乓球和网球项目完全不同,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很难在场上通过发球直接得分,并且接发球方也很难通过1拍击球置对方于死地。但发球、接发球的变化率与稳定性对于发接发后的组织进攻与抢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上统计数据也充分地表明了这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发接发后几拍的技战术训练还必需引起每位运动员的高度重视。其次,得失分在9~16拍(相持阶段)与≥17拍(多拍阶段)占据的比率较我们以前的统计和研究有增加的趋势,分别达到了31.99%和22.33%。这也应该引起运动员与教练员特别的注意。特别是在多拍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的得失分对运动员的体能、心理、技能都有着较大的影响。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得失分在8拍后出现的次数要多于8拍前出现的次数,比我们在2008年奥运会前统计的数据已有提升。这已充分说明当前高水平男单比赛的进程有往后延迟的趋势。这需要我们运动员有更好的体能储备,更好的注意力,更坚强的心理意志品质,才能迎接好每一场硬仗的考验。
2.2.2 高水平羽毛球女单比赛不同阶段的得失分情况分析
通过对2009-2010年间20场共42局高水平女单比赛不同阶段得失分进行数理统计,我们发现世界高水平羽毛球女单在比赛中各阶段的得失分比例和特征呈现出以下特点:每一阶段失分的数量都要明显高于得分数量,这说明羽毛球比赛中,失误送分是对方得分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如何控制在场上非受迫失误是每位运动员必须重视的问题。同时从所占的比例来看,无论是得分还是失分,所占的比例相似,均存在1~8拍阶段最大,第二为9~16拍,最小的为大于16拍。
其次,从横向来看,得失分出现最多的阶段是1~8拍阶段,分别占到20.76%和32.99%。这一点和男单比赛情况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同时,得失分出现最少阶段是在大于16拍、即相持阶段之后的多拍回合阶段,仅占到所有得失分的9.73%。这和男单比赛情况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说,目前女单比赛中出现多拍情况的比例要明显少于男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女单运动员在体能、心理、技能方面和男单选手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得失分在8拍后出现的次数要低于8拍前出现的次数,如:得分在8拍前达到了224,而8拍后只有186,同时失分在8拍前为356,而8拍后为313,均明显小于8拍前,也就是说,在当今世界高水平的女子单打比赛中,一般来说得失分更多的分布在发接发以及发接发之后的攻防阶段,比赛更多的是在8拍内结束战斗,这与高水平男单比赛的进程有往后延迟的趋势有所不同。
2.2.3 高水平男女单打回合拍数频率分布对比分析
从我们对2011年世界锦标赛中男女单打前16名比赛中回合拍数的比例统计对比发现,在世界高水平男女单打比赛中,回合拍数出现的频率在分布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比赛中在回合拍数出现的频率分布上男女单打存在的主要区别,在1~8拍阶段,女单在占总球数的比例上都要高于男单,而在9拍以后的段落,则男单要高于女单。这充分显示了,在目前的世界高水平羽毛球单打比赛中,男单的多拍能力要明显高于女单。由此可见,从提高实战的效率出发,男单在多拍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上,应比女单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从男单历来对女单的发展方向起着引领的作用的发展角度来看,如何及早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也必将是我国女单亟需思考的问题。
2.3.1 击球区域分布特征
在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中,运动员在场上使用哪种技术还击,这和他自身的技术特点、打法特点和战术意识有关。但在比赛中,他在场上不同区域击球的比例则更多地是与对手的技术特点、打法特点和战术意识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对击球区域分布特征的研究,就可以揭示当前单打比赛的技战术运用的发展趋势。
表6 后场、前场和中场击球比例统计
目前在世界高水平单打比赛中,就总体而言,男单在前场和中场技术运用的比例要高于女单,而女单则在后场技术运用比例方面要高于男单(见表24)。如果我们将羽毛球场地划分为12个基本区域,记录并统计每名运动员在每个不同区域的击球次数,然后分别计算出男女运动员在每个区域击球所占的百分比(参见图5)。运动员击球次数最多的区域为“后场正手”、其次为“后场头顶”、而“后场反手”、“网前中路”和“远网中路”相对较少。其它区域则相差不大。这显然是与选手们在场上技战术运用的策略与选择有关。其中男单在前场(网前与远网)击球的频数是最高的,为42.76%。后场击球的频数占到了37.34%(见表6)。这说明了当今男子羽坛是以控制对手网前为主,以压迫对方后场为辅。通过比赛录像我们也可以看到,运动员大都通过积极的抢网后采用高质量的搓放及推压两底线来掌控网前的主动权,从而使得对方被迫挑高球或回击高球,为本方在后场获得了更多主动进攻的机会。同时,无论从统计数据还是从录像观察中我们都可清楚地发现,在当今世界高水平羽毛球男单比赛中,有意识地放远网的技术运用也已越来越为普遍。
在前场击球的比例上,男女单打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远网技术运用的比例上,男单要明显高于女单。在中场区域的差别则更多地体现在中路区域男单要明显高于女单。这和近年来男单在放远网,放中路远网和加强平抽挡的技战术运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3.2 制胜分区域分布
表7 制胜分区域分布统计
2.3.3 失误区域分布
表8 区域失误分布统计
和制胜分击球区域分布不同,在击球失误的区域分布方面,男女单打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后场和中场区域。通过录像观察我们发现,之所以产生这方面的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
(1)相对而言,男单在移动的速度,和后场相持球处理与被动过渡技能方面要优于女单。这就大大减少了其在后场的非受迫性失误的比例。后场是单打运动员们的一把“双刃剑”。因此,如何处理好后场球的威胁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单打运动员所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的一大课题。这一点也是我国女单运动员更需要引以重视的问题。
(2)男单在中场失误明显高于女单的原因,主要突出在男单的后场杀球进攻威胁要大于女单。同时,在平抽挡技战术运用的比例上也要明显高于女单有关。因此,如何切实提高中场接杀球和平抽挡的技术和能力,这对于提高当前高水平男单运动员的实战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结合近期我国女单在遇到国外一些力量型、进攻型打法运动员挑战时出现的一些不利表现,正好也给予我们这方面的警示,适时尽快完善和提高中场技能,这对于我国女单运动员来讲无疑也是已经面临的挑战。
而共同点是男女单打在前场都处在一个高失误比例的区域,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和高水平羽毛球比赛的特征密切相关。因为前场历来是控制比赛态势和创造进攻得分机会的焦点。
首先是由于球网的存在,运动员在前场击球时,其击球点的高低对出球实战效率的影响要明显高于后场。一旦抢到高点击球机会,立刻呈现出得分和主动的机会。反之,不但将处于被动的局面,而且出球稍有不慎,极有可能遭到对手下一拍的有效攻击。其次,运动员在前场击球时,他(她)最需要的不是力量,而是精湛的技术、良好的球感和合理的出球意识。从实战效率的角度而言,它对出球的质量要求相对于中、后场更为苛求。所以,网前争夺时对运动员的技术、精力、意识和速度必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它对实战的效率则往往更多地体现在下一拍,也就是在控制比赛态势和创造进攻得分机会上。
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男女单打项目的比赛中,在比赛运动时间特征方面男单和女单比赛之间存在着以下不同:(1)回合平均时间男单要略多于女单;(2)比赛中,男单在大于10s以上的运动时间上要高于女单7.46%;(3)在10s~20s的回合运动时间占比赛总球数的比例上,男女单打比赛之间保持高度的相似性。这主要集中和体现在10s~15s这一时间区间内;(4)在大于20s以后的回合运动时间上,男单要高出女单一倍的比例。
发球引起的得失分比例很少,但在接发球上出现的得失分比例已明显上升,尤其是女单,已经高达8.20%;2~7拍是男女单打出现胜负频率最为集中的阶段,其次是8~12拍阶段,其中4~5拍阶段出现频率为最高;大于12拍的回合拍数在比赛中出现的频率将都随着回合拍数的增多而逐渐下降。男女单打之间的不同则主要体现在:男单下降的幅度比女单平缓;在大于20拍的回合拍数在比赛中出现的频率男单要明显高于女单;男单比赛中出现的最高的回合拍数为55拍,大于40拍的回合拍数在比赛中出现的频率占总球数的1.17%。
在所有区域中得分最高的是后场、在这方面男女单打项目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后场依然是选手们击球最具攻击性的区域。在后场运动员们可以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华得分,还可以充分利用后场动作的一致性与隐蔽性来迷惑对方,增加对方回球的难度或造成对方的被动失误。其次是前场,在前场正手与反手的制胜分要远高于中路。在比赛中,运动员在前场获得较为主动的机会时,通常都更期望把球打得更开,从而让对手在场上来不及回球或奔跑的距离更大,不但使其消耗更多的体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有效的后场主动击球机会。
[1]陈小平.论专项特征-当前我国运动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7,27(2):72-78
[2]孙俊.对羽毛球运动项目制胜规律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6(1):60 -62
[3]张辉,戴金彪,史芙英,等.隔网对抗(持拍类)项目技战术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65-69
[4]王丽娟.羽毛球比赛中节奏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4):111 -112
[5]戴金彪,管颖,卢志泉,等.“21分制”对羽毛球男单技战术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86-89
[6]陶志翔.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男子单人项目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2(4)
[7]孔丽娜,程勇民.21分新赛制对羽毛球竞赛规律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8(2):55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