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冠洲等
【摘 要】输血治疗在临床急救和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患者输血前传染性血清标志物检测也是为了杜绝医源性感染,划清疾病传播的责任,减少医疗纠纷而进行的有效保护手段,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是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输血可传播的疾病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等。近年来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减少输血传播疾病,血站也通过各种手段措施,笔者将我院2012年-2014年三年检测的受血者血液中HBsAg,抗HCV,抗HIV1/2和抗-TP四项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受血者;传染性血清标志物;安全输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1月-2014年12月三年来我院就诊等待输血的所有患者共计 9635例,年龄甴0-89岁,标本均为初次输血采集。
1.2 仪器、试剂、方法
酶标仪为上海科华ST-360,洗板机为上海科华ST-396W,HBsAg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试剂盒甴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抗HCV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试剂盒甴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抗HIV1/2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试剂盒甴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梅毒抗体试验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试剂盒甴上海科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以上四项检验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同时设阴阳性对照及室内质控进行质量控制,试剂在有效期内使用,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抗HIV1/2初检阳性者均送检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最后确认。在患者输血前抽取静脉血5ml(不抗凝)离心分离血清进行四项检测。保证标本量充足,无溶血、乳糜血而影响结果。
2 结果
对9635例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阳性率见表1。
3 讨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们所测得HBsAg阳性率6.4-6.7%,平均阳性率为6.6%,文献报道的我国自然人群HBsAg阳性率为10%,我国为肝炎高发地区,乙型肝炎示一种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常常难以治愈,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我们地区乙型肝炎发病率低于全国水平。输血后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HCV,也是临床输血以及血液制剂最常见的不安全的因素,我国丙型肝炎的感染率为3%左右,我们所检测的丙型肝炎阳性率为0.2-0.3%,平均阳性率为0.3%,也低于全国水平。艾滋病是一种传播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人体感染HIV后经数年的潜伏期发展为艾滋病患者,但处在潜伏期的无症状的艾滋病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我们所测三年的抗HIV1/2阳性率为0-0.06%,平均阳性率为0.04%。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导致的,是一种慢性传染性较强的疾病,曾经是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性病在我国具有死灰复燃的趋势,直接表现为梅毒发病人数大大增加,我们所测抗-TP 三年平均阳性率为2.0%。HBV、HCV、HIV,梅毒均可通过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进行传播,任何造成皮肤粘膜损伤的医疗处置都可能传播HBV、HCV、HIV,梅毒。笔者认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的感染性疾病指标检测具有以下意义:
(1)有助于患者了解病情及时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有利于明确医疗责任,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如果医院的临床医师没有掌握受血者输血前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将会为日后的医患纠纷埋下祸根。
(3)通过对患者在输血前或手术治疗前进行的血清学标志的检测,提醒医护人员加强自我保护,在临床诊疗活动中避免患者各种体液、血液、分泌物对医务人员的感染,从而起到了保护医务人员的作用。
临床输血作为特殊并存在高风险的治疗方法,必须确保输血安全,杜绝和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医务人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强化法制观念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输血安全,减少医患纠纷的根本保障。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用血制度。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避免“人情血”、“营养血”、“安慰血”的滥用。输血是一项复杂的医疗服务,一旦出现差错,不仅危机患者的晟敏安全,而且还会引起不少的医疗纠纷,因此值得从技术和管理等多角度进行探讨,既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又要提高医务人员自我保护的能力。尽管输血和手术在治疗和抢救患者中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但输血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也常有发生,引起的医疗纠纷也不断出现。因此,输血前传染病检测对处理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华,彭兰,雷丽明.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及意义[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4(06).
[2]梅凤兰,童燕,雷富贵.8658例受血者输血前4项感染性指标统计与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