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彝族舞蹈是彝族人民的肢体语言,记载着彝族最古老的文化,它和酒一样,是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也是在生产劳动日积月累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财富。彝族传统舞蹈主要表现在劳动、祭祀、节日、婚庆等方面,有的表现耕种的劳作;有的表现丰收的喜悦;有的表现节日的快乐;有的表现爱情的甜蜜。彝族舞蹈还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带有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舞蹈种类繁多,独具特色,情感丰富,表现力强。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主要调查对象,就彝族传统舞蹈的发展现状等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旨在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体验多彩绚丽的民风民俗,保护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发展。
【关键词】凉山彝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发展现状;研究;保护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9-0145-02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简介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243.65万、占50%。凉山彝族自治州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是四川彝族母语文化中心之一,保留有完整的语言、歌舞、服饰、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以婚嫁、丧葬、十月年、花场等最为典型,所以,凉山一直有四川彝族文化之乡的美称。在四川西南地区环山而居的彝族同胞们三五户自成一寨,星罗棋布地散居山麓,由于地域偏远,很少受现代文明的濡染,因此彝族文化里许多面临消失的民族传统,在这里却活化石般地保留了下来,形成了独特的彝族传统文化。
二、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发展现状
凉山彝族是一个歌舞之乡,彝族舞蹈具有自身的独特形式。舞蹈在彝族人们看来和酒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也是在生产劳动日积月累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财富。彝族的民间舞蹈一种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演变而成的,模拟劳动生产和劳动动作产生的。有的表现耕种的劳作,有的表现丰收的喜悦;另一种是在婚庆或节日中所产生的,在欢乐的场面中尽情歌舞。有的表现节日的快乐,有的表现爱情的甜蜜。彝族舞蹈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带有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其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脚下,上身动作很少。舞步多以踢踏跺脚为主,还穿插一些撩腿、吸腿、勾腿、打脚等动作。彝族人通过这些动作表达自己内心情感。
(一)铃铛舞发展现状
彝族铃铛舞,又称“跳脚”,是一种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合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此舞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保留着完整形态,尤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最为典型。铃铛舞没有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作间隙的吹奏。在古代,铃铛舞是军事舞蹈,表现的是战斗的场面,舞者以红、白、黑、黄为装饰色而象征四方将领,手持铃铛以示骑马,同时也用铃声来控制舞步。随后,铃铛舞由表现战争状况的舞蹈演变为安抚战死战士的灵魂和慰藉死者的祭祀告别舞蹈。原始的彝族铃铛舞仅限男性演跳,表现形式雄浑悲壮、豪放粗犷。舞蹈开始时,两队舞者作跃马扬鞭状,手持铃铛,相向而来,纵横有序,变幻无常。舞蹈以鼓声和铃铛声为主节拍,辅以整齐有力的叫喝声,力度轻重不一,节奏快慢交错。铃铛舞里面的很多高难度动作,翩若惊鸿,舞如蛟龙,震慑人心。
铃铛舞与彝族其他舞蹈最为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在舞蹈中静态造型多,动态造型少,脚下动作多,手臂造型少,且刚劲有力。跳铃铛舞时舞者以腰部为轴心,腰腹前后左右来回旋动,双手左右上下转腕摇铃并挥舞彩带,时而抬首后仰,时而方步前倾,时而下蹲,时而靠地翻滚,一走一停,缓急有序。男子刚健豪放,女子柔媚舒展,男女精妙的组合使原始粗犷的“恳合呗”更加绚丽多姿。
(二)撒麻舞发展现状
撒麻舞,是彝族传统的劳动舞蹈之一。该舞没有乐器伴奏,表演时舞者唱着《撒麻歌》,用优美的舞步和悦耳的歌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从开垦麻地到织布缝衣的艰辛过程。该舞蹈叙事性强,故事完整,情节细腻逼真,画面感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撒麻舞是彝族人民将撒麻、薅麻、砍麻、泡麻、剥麻、绩麻、纺线、织布、量布、剪裁制衣等动作通过舞蹈的方式惟妙惟肖、流畅自然地进行表达。从整地撒麻籽、割麻到染麻、纺线、织衣等一系列动作,将欢快的生活劳动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表达了彝族同胞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丰收的美好愿望。
撒麻舞是彝族婚礼上常跳的舞蹈之一,表达了父母希望女儿出嫁后要发扬勤劳致富的优良传统,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出幸福生活的愿望。在婚礼之夜,接亲客人来了后,新娘和女伴们与前来接亲的小伙子们对歌挑战,盘根究底,你应我合。唱得兴起后,姑娘们就包好纱帕,戴上首饰,穿上镶着花边的长衫,唱起撒麻歌,跳起撒麻舞,温馨快乐,充满青春活力。
(三)酒礼舞发展现状
酒礼舞是彝族传统舞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流行范围甚广,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环境和支系的不同,各地酒礼舞的调式、调性舞蹈表现各有差异,表演者的支系也不相同。从性别上看,酒礼舞,一种是由女性跳,以歌为主,舞蹈为辅;另一种是男性青年跳,舞蹈的基本动作是模拟“锄土劳动”的姿态,即以腰为轴心,上步弯腰,踏地,回步,端腿直立,手足上下合拍,一起一伏,自然舞动。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酒礼舞主要由女性演跳。女舞蹈者列成长龙阵,逆时针方向边舞边歌,缓缓踏步而行。歌词内容丰富,有赞美父母养育之恩的,有表现姑娘与父母难舍难分的,有祝愿姑娘生活幸福的。人们唱一排歌,跳一阵舞,饮几杯酒,辗转轮回,时起时伏,歌、舞、酒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场面十分隆重。通宵达旦,酒礼婆唱“鼠果者”(收尾歌),酒礼方始告终。
(四)阿西里西发展现状
彝族民歌《阿西里西》流传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是一首边做游戏,边唱歌、跳舞的快乐歌曲,歌词含义极其简单,大意是“我们都是朋友,大家一起做游戏,一起来跳舞”。阿西里西舞蹈是随着名曲《阿西里西》产生的,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步法上。舞蹈时,大家通常都是手拉着手,唱着《阿西里西》,逆时针边唱边跳边转圈。舞蹈多使用踏步、踢腿、撩腿、勾腿、甩手、抬手等简单的动作,把歌曲《阿西里西》欢快、轻松的内容用舞蹈表现出来。表现了彝族人喜爱交往、喜爱朋友、喜爱游戏、喜爱跳舞的快乐天性,表达了彝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endprint
三、凉山彝族传统舞蹈保护措施
(一)加强彝族舞蹈的“精髓”文化的保护
彝族舞蹈由于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而且历年来人们不断给予培植和传播,自然能够拥有发展壮大的巨大潜能,而在这种良好的背景之下的民族舞蹈不会没有强硬而坚固的根基或是肥沃的生长土壤。但必须承认,民族舞蹈还是相当年轻,现在的它应当以反映和展示与旅游观光的有关内容作为主要责任和特定方式。在建构特色品牌过程中借鉴或参考别人的舞蹈,摒弃多余的无关紧要的东西。
现代文化的发展在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一些外来文化的潮流冲击着彝族文化,包括对彝族舞蹈也有很大的影响。彝族舞蹈的动作会随着潮流而改变彝族舞蹈原有的风格,使彝族舞蹈文化的根元素流失。
彝族舞蹈中一些最“精髓”的动作也随着旅游的发展而流失,一是旅游者的不断创新和创作;二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彝族舞蹈变得简单化、大众化、商业化等等。
(二)加强彝族舞蹈“本土化”文化的保护
随着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给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和谐持续发展。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
对待本土文化的发展应以历史观为基础,持开放性与包容性态度。但是如果一个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以本土文化的迷失为代价,就会导致本民族历史甚至民族传统精神被淡忘甚至根除。在当代各种文化现象频繁出现的现实环境中,如何加强当地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意识,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提高文化素养,深刻认知彝族舞蹈文化意蕴,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发展观。文艺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也许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但最终仍需要立足于忠实地通过民间舞传扬本土民俗文化,而不仅仅是纯粹出于迎合旅游者的喜好心理。旅游的开发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及变异、制度文化改变、行为文化变化、精神文化变质。
四、结论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时代精神,尤其是处于特殊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之中,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情感和精神,这是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会中必须充分利用的宝贵人文资源。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会,是少数民族在新世纪的一种新的发展实践,民族传统文化无可置疑地成为各个少数民族实现这种社会文化变迁必然立足的现实土壤。审视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应当看到其作为少数民族社会变迁的社会历史基础和价值所在。只有大力保护与弘扬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才会得以维系,各民族智慧创造的源泉才会永不枯竭。
参考文献:
[1]李印东.彝族民族舞之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学术版),2004(05).
[2]陈永辉.彝族民族文化概述[J].中国体育科技,2006(01).
[3]刘明蓉.探讨少数民族舞蹈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2(10).
[4]郭志禹.民族舞蹈综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04).
[5]宋卫东.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方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6]金燕明.少数民族舞蹈动作要领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6(01).
作者简介:
李韵葳,女,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舞蹈编导、现代舞教育、音乐舞蹈教育、少儿舞蹈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