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姆斯作品与冷战时期美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博弈

2015-09-28 20:08张康
戏剧之家 2015年17期
关键词:威廉姆斯

张康

【摘 要】冷战初期美国电影审查制度,对该时期在大荧幕上映的作品有着明确又严格的规定和限制。按明文规定,田纳西·威廉姆斯的作品由于其“背离”当时主流价值观,不可能得到好莱坞制片人投资,更谈不上在电影工业中的成功。而事实正好相反。本文重新审视当时的《制片法案》、制片法管理办公室、良风团等阻碍威廉姆斯作品以原貌呈现在荧幕上的因素,结合分析五十年代美国观影人的审美趋势,论证最后在影院上映的作品其实是艺术家的坚持,审查制度的制约,还有市场主导力等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

【关键词】威廉姆斯;电影审查制度;《制片法案》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9-0130-02

一、引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于田纳西·威廉姆斯而言,无疑是其创作的黄金期。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几部扛鼎之作,均完成于该时期,其中包括《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两部荣膺普利策戏剧奖的百老汇经典。虽然在百老汇上威廉姆斯功成名就,但由于战后初期的美国正值以反共、反同性恋为主导意识形态的麦卡锡主义盛行,这些作品电影改编版处于非常微妙境地。一方面,在相对保守的好莱坞,威廉姆斯作品要受到严格的审查制度的约束;另一方面,其作品的潜在商业价值,又驱使部分制片人愿意为之冒险。所以,威廉姆斯哪些戏剧的电影改编得以上映,又以怎样改编程度出现在公众视野,就是这几股力量博弈结果。而电影版的《欲望号街车》名利双收,彻底颠覆了好莱坞对待当代比较敏感的文学经典改编的态度,同时也强有力地挑战了当时的电影审查制度。

二、战后初期代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

Daniel Lord神父于1930年制定《制片法案》(Production Code),禁止公映影片涉及离婚、通奸、女权主义、同性恋等敏感主题。虽然部分制片人对该法案颇有微词,但还是严格执行,内化为无形的自我约束机制。1934年,Joseph Breen任该制片法管理办公室(Production Code Administration)主管,由他裁定影片是否符合规定,并审批上映许可。虽然没有该机构背书并不意味无法上映,但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被许可的影片无法发行和排片。

不过与人们刻板印象不同,Breen和他的审查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刻板道德主义,一切涉及法案敏感带作品并非一律封杀。事实上,制片法管理办公室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制片人免于因涉及争议主题而冒犯公众,最终造成投资损失。也正因如此,一些稍“越界”同时符合时下大众品味影片依然能得到上映许可。同理,就因为这一余地,威廉姆斯争议性极大的戏剧,能搬上好莱坞大荧幕。

另一股制约公众文学艺术创作的力量是天主教会旗下的良风团(Legion of Decency)。该协会与制片法管理办公室在众多层面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但也有三点不同。首先,良风团的目的是为捍卫天主教会的教义和信仰,而非确保上映影片道德正确性。其次,它不具有影片上映审批权,对影视作品“审查”更多的是事后舆情上的压力。最后,良风团思想更为保守,在近乎原教旨主义纲领下,它对敏感题材作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三、五十年代好莱坞的市场趋势

对于刚刚从欧洲战场归来的美国大兵,或是历经战争阴霾的普通大众,好莱坞所制作30年代的“家庭娱乐”类型的影片既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又无法赢得市场。残酷的现实经历,让饱受战争折磨的观影者厌倦荧幕上的风花雪月,莺歌燕舞。人们渴望看到多元题材,故事迥异并贴合现实的影片。威廉姆斯的作品恰好契合这种市场渴求。

与同时代的Bob Dylan等左派艺术家不同,威廉姆斯并不刻意主张全新社会秩序。他的政治意见表达为如实描摹战后十年美国社会动荡和巨变,再用略带伤感笔触,将人生的尴尬、窘境、痛苦搬上舞台。到了五十年代后期,威廉姆斯在争议声中,成为与海明威齐名的美国最知名的作家。而以市场为生命线的好莱坞,洞悉到威廉姆斯作品的某些气质,正是能为他们赢回影院观众的最后的稻草,于是他的几部重要戏剧的电影改编的立项便箭在弦上,即使无论投资方还是威廉姆斯本人,都还需要面对来自制片法管理办公室和的良风团的重重障碍。

四、艺术坚持、市场与审查制度的博弈

《欲望号街车》作为威廉姆斯第一部搬上大荧幕作品,经历了审查制和市场,还有剧作家本人艺术坚持的多番角力,最终成为冷战初期,敏感作品进入美国大众视域的典型案例。而该片之于美国社会革命性影响,也恰体现在改编过程中遭遇来自制片法管理办公室的压力,和上映之后源自良风团等保守势力的责难。

在众多投资方担心《欲望号街车》无法获得上映许可之时,Charles K. Feldman愿意为了市场而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过他希望电影剧本采用更传统的叙事方式,且结局应该皆大欢喜。在采纳了制片法管理办公室意见后,他要求电影剧本改编女主人公Blanche基本形象,如:她不过是内心柔弱,沉迷于幻想,且热衷干涉妹妹家事的可怜女性。而爱情最终的失败,已是她应有的惩罚。同时还要求删除原著关于她糜烂的过往,对年青男性的情欲,还有被Stanley强暴等诸多《制片法案》名文禁止的桥段。

Feldman于是投入大量资金,邀请威廉姆斯操刀电影版剧本,话剧导演Elia Kazan继续担任电影版导演,还签约马龙白兰度和费雯丽分饰男女主角。但事与愿违,威廉姆斯和导演完全坚持原著,否定Feldman各种改变方案,将作品关于人性贪婪、婚姻的背叛、不伦的性爱等禁忌均保留。在之后双方一系列对抗中,作家的艺术坚持、挟持资本赢得了对审查制度暂时的胜利。该片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著精髓的前提下获得上映许可,并如期在北美成功上映。

而裁决这场博弈胜负,以及决定未来此类纠纷走向的则是市场和口碑。《欲望号街车》以425万美金的票房,位列年度票房第五。在次年的颁奖季,该片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十二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拿下包括最佳女主角在内的四项荣誉,可谓名利双收。不仅如此,此片最大成功之处,恰是Feldman强烈要求删改,而威廉姆斯和导演竭力保留的那些具有争议性内容。北美观影人不仅没有反感这部颠覆传统道德观的作品,反而为之欢呼,这正是他们渴求看到的有别于30年代家庭娱乐的电影作品。

然而,《欲望号街车》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所有激进的文学作品可以顺利成章地改编成电影,更不意味着电影审查制度失去对电影创作的约束。紧随而来的电影版《骄娃春情》(Baby Doll)显然超出社会保守势力底线。威廉姆斯、导演Elia Kazan和制片方都高估了当时人们的接受力。所以当该片巨幅广告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公告版时,其性感挑逗的形象引起了良风团极大不满。红衣主教Francis Spellman斥责其为淫秽电影,并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运动,要求该片不得出现在公众视野。也正由于这场运动,《骄娃春情》虽得以上映,但票房惨淡。

《欲望号街车》和《骄娃春情》都是艺术坚持、市场和审查制度多种因素对抗结果。而各自的成功与失败让制片人意识到战后观影人群口味的多样性,价值取向更为开明和包容,但未开化到真正的自由主义。对于以Joseph Breen为首的审查部门而言,他们需要审查的不是影视作品中的道德观是否正确,而是判定当下观众的接受品味。对于好莱坞创作人而言,影视作品应该区别为小众文艺片和大众商业片。而对于整个美国电影工业而言,电影制作审查制度,需要由更符合电影规律的分级制度替代。

参考文献:

[1]Black, Gregory D.. The Catholic Crusade against the Movies, 1940-1975.[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Roudane, Matthew C.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ennessee Williams.[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Savran, David. Communists, Cowboys, and Queers. US: Minneapolis[M]: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2.

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基于酷儿理论的冷战时期美国话剧研究——以威廉姆斯作品为例,项目编号:Y201327926。endprint

猜你喜欢
威廉姆斯
美警暴力执法又致黑人惨死
一球成名:麦基·威廉姆斯
路易斯·威廉姆斯最佳第六人
双重魔咒 杰伊·威廉姆斯 JAY WILLIAMS
打爆天花板
传奇之路
最佳第六人路易斯·威廉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