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5-09-28 07:45杨修志刘翠霞
地理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等高线淄博视图

杨修志刘翠霞

(1. 淄博高新区实验中学, 山东 淄博 255086; 2. 淄博桓台马桥实验学校, 山东 淄博 256405)

例谈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杨修志1刘翠霞2

(1. 淄博高新区实验中学, 山东 淄博 255086; 2. 淄博桓台马桥实验学校, 山东 淄博 256405)

微课是近年来在教育界新出现的教学形式,是指将教学目标聚焦在某一个环节上,利用最短时间讲解一个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题、模拟题等的一种微型教学。微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微”,有精微之意 ,它将知识进行单一化、情景化、可视化处理,使之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利用高科技的便利,使知识点更容易被理解,同时也为教师拓展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解答学生疑惑提供了方便。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中应用微课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现以案例进行说明。

一、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在新授课中使用微课,需要选好切入“点”。通过比较,笔者认为,微课可以选择在以下三“点”处使用:激发兴趣、探究释疑和解决重难点时。现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1.在提高学生兴趣时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热心于接触、观察事物,积极从事学习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在《聚落》一节的课例中,笔者采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本节课我们学习聚落,人们是如何定义聚落的呢?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直奔主题,简洁明了,不足是缺少铺垫,学生缺少“直观”感觉,为此要给学生“找感觉”。随即笔者在前面导入的基础上做如下改变,即在学生说出聚落的定义后,说道:“要了解人类的居住地,我们先通过一段微课,了解一下自己身边的居住地。”然后播放微课“从家乡看聚落”。

“从家乡看聚落”这个微课是这样设计的,界面显示进入Google Earth视图,如图1所示。在地址栏中输入淄博,视图在瞬间到达淄博地区,如图2所示。进一步放大视图,学生熟悉的村庄立马呈现在眼前,如图3所示。学生看到这,眼睛已经亮了起来,有的同学禁不住说道,自己看到了哪些村庄。然后教师继续播放视频,视图中出现学生的学校,如图4所示,这也让学生激动不已。该微课通过展示Google Earth视图,让学生从不同的空间尺度观察自己熟悉的村庄,自己所在的学校,使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对聚落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对“聚落”学习的兴趣。

图1

图2

图3

图4

2.在探究释疑时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需要动脑的问题,教师会设置探究活动使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探究结束后,学生展示活动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结果进行总结补充。合适的微课能较好补充学生的展示结果,下文笔者将根据案例说明。

在讲解聚落形态与地形的关系时,为引导学生思考聚落形态与地形的关系,笔者给学生呈现图5及图6,让学生思考两种聚落所呈现的形态,以及聚落所处地形是什么类型。学生思考并讨论后得出结论:A聚落呈现团状,这种聚落所在的地形为平原,B聚落呈现条带状,这种聚落所在的地形类型为山地。

图5 A

图6 B

为验证学生的展示结果,得出聚落与地形之间关系密切的结论,笔者播放微课《聚落形态与地形关系》。教学过程:播放微课,视图进入淄博地区,如图7所示。从图7中可以看出,淄博地区的地形是平原,聚落呈现团状,能够较好代表A地聚落的类型。教师继续播放视频,视图转到拉萨地区,如图8所示。从图8中可以看出,拉萨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山谷中,聚落呈现条带状,能够较好地代表B聚落类型。

该微课较好地验证了学生的探究结果,在肯定学生探究的同时,补充并纠正了学生的观点,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同时由于该微课通过Google Earth展示乡土地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图7 淄博地区聚落形状与地形

图8 拉萨地区聚落形状与地形

3.在解决重难点时的应用

当前教师大多围绕重难点做微课,作用明显。就等高线一节来说,难点较多。其中,如何把地形通过等高线转化到平面地图上是不少同学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微课,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教学过程分为三步:阅读课本、观看微课、及时反馈。

笔者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等高线是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表达在平面上。此时大部分学生一头雾水,所以接下来展示微课内容“等高线绘制方法”。视频一边直观展示等高线的制作过程,一边解说:在地图上,我们通过等高线可以轻松知道地表的高低起伏,那么什么是等高线呢?测得ABCD四点的海拔高度为100米,将它们画在地图上。测得EFG三点的海报高度为200米,也将它们画在地图上,测得HIKJ四点的高度为300米,再将它们画在地图上,最后测得LM两点的海拔高度为400米,将它们画在地图上。这就是将地形通过等高线绘制在地图上的方法。

该视频的时间为48秒,但是通过48秒的时间,对等高线的制作方法进行了直观的解读,较好的解决了将地形通过线绘制在地图上这一难点。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难点,笔者同时把这个微课分发给了学生,以方便尚未理解透的学生课下加深理解。为了解学生对该方法的理解情况,笔者给学生画了一个圆锥表示丘陵,让学生绘出100、200、300米的等高线,并将其表示在地图上,学生反馈结果较好。

图9 等高线绘法示意图一

图10 等高线绘法示意图二

图11 等高线绘法示意图三

二、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课环节应包含记忆理解阶段、应用分析阶段、反馈评价阶段。在复习“地球的运动”时,笔者制作了三个微课,分别是“地球自转的重难点及题目讲解”“地球公转的重难点”“一道地球公转的试题讲解”。其中,前两个微课可以在记忆理解阶段使用,第三个微课可在应用分析阶段使用。下文就具体应用过程进行说明。

1.在记忆理解阶段应用

课前学生已经对学案中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整理,但是存在较多问题。课堂上,笔者给学生传递文件包。文件包中有以下内容:学案基础知识部分的正确答案、三个微课。

该阶段只需要看学案的正确答案和地球自转的重难点和地球公转的重难点的微课,时间为15分钟左右。其中,观看微课时间为12分钟左右,其他时间为学生整理学案时间。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学生首先对照文件包中的学案答案,纠正自己的问题。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可通过观看微课,系统复习,做到掌握基础,理解重难点。

(2)微课对知识已做比较清晰的讲解,如果仍有同学不理解,可问教师或组长。

表1 地球自转重难点及相关例题的微课脚本

表2 地球公转重难点的微课脚本

2.在应用分析阶段应用

在整理完学案中的重难点以后,进入应用分析阶段。本环节设置了一道典型例题,让学生通过典型例题,对前一阶段习得的知识进行应用和分析,能将习得的知识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时间为13分钟。其中,做题时间为5分钟左右,剩下的5分钟左右观看微课,3分钟为讨论时间。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同学可能做的比较好,微课可以有选择性地看。剩余时间可以用来解答练习巩固中的题目,也可以帮助其他同学。典型例题如下:

图12

图13

图14

(1)地球公转的周期是________。

(2)当地球运动到图12中的A处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纬线)上;当地球运动在图12中C和D位置之间时,泰安市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

(3)泰安市某学校的小明同学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分别在图12的四个节气当天正午时刻测量学校旗杆影子长度,并运用地图的有关知识绘制出了图13和图14。据图回答:

小明学校的教学楼位于旗杆的________方向;图14中甲、乙、丙、丁四幅旗杆影子示意图,为冬至日观测到的是________幅;6月14日学业水平考试时,小明学校的旗杆影子长度最接近________幅,此时,地球应运动在图12①、②、③、④段中的________段。

表3 典型例题讲解微课脚本

该微课详细、系统讲解了地球运动的知识在解题过程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并能顺利解决题目。

微课作为新事物,关于其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教学流程等的研究,我们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

猜你喜欢
等高线淄博视图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地形图的阅读
一种基于Fréchet距离的断裂等高线内插算法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5.3 视图与投影
视图
Y—20重型运输机多视图
SA2型76毫米车载高炮多视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专题测试
关于淄博窑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