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情况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仅仅着眼于实词、虚词、句式的讲解,而忽略了文本思想内容的挖掘,重工具轻人文,久而久之,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字词连缀,文言文在学生眼里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失去了兴趣,甚至望而却步。怎样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我认为文言文阅读不仅重视“言”的教学,更应该挖掘“文”的内涵,即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精神价值,给“之乎者也”插上思想的翅膀,让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人文魅力,让学生借助这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一、调动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是我国文学史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和情感世界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前人思想光辉的滋润下,去体味、感悟,重塑灵魂的高塔,让生命之花灼灼其华。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引导学生用心捕捉、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明代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其中的真情。《项脊轩志》拨动一代代人的心弦,为何?细节传真情。描写祖母情时,写道“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手持象笏曰:‘…他日汝当用之!”通过动作、语言等细节表现了祖母对孙儿关怀、期望、赞许。学生产生了共鸣,联系生活中饱含着浓浓爱意的细节,去用心体会父母的殷殷关切、师长的谆谆教诲、朋友的声声鼓励,发现拨动心灵的琴弦的细节,用心捕捉生活中的感动,学会感恩,并把这种感受诉诸笔端,写出饱含深情的文字。
再次,让学生明白做事之理。《庖丁解牛》,欣赏庖丁精湛绝伦出神入化的解牛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文惠君通过庖丁解牛明白了养生之道,自己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为人处世之道?“了解规律,掌握规律”“顺其自然,不强求”“不莽撞,谨慎行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等。《佝偻丈人承蜩》中佝偻丈人承蜩之所以“犹掇之也”,正是因为他能“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任何一件事情想要成功必须要专心致志。这些人生哲理对于学生的人生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挖掘文本,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由于高中学生时间紧,没有更多的机会去直接体验生活,写作时经常陷入“无米下炊”的尴尬局面。所以我们有必要挖掘文言文本,挖掘文本素材,增加他们的间接人生阅历,并注意积累,只有如此才会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容忍廉颇对自己的冒犯,以国家大义为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可用于“宽容”“人性的光辉”“眼界”“示弱”等话题。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用于“担当”“知错就改”等话题。如《伶官传序》,庄宗接受遗命,夺得天下,而后宠幸伶人,身死国灭,阐述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可用于“挫折”“财富”等话题;如《游褒禅山记》,作者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告诉我们要想至常人之所不至之处,需要经历磨难,需要有志与力。可用于“更上一层楼”“意志”“目标”等话题。文本中潜藏着无尽的写作素材,用心挖掘,让文言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三、立足现实,挖掘现实意义
唐玄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我们的文言教学,不要关在字词的笼子里,穷经皓首,还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挖掘教材,体会其对今天的现实积极的指导意义。
《种树郭橐驼传》中讲的是“种树之道,为官之理”,我们可以联系生活思考家长的“教育观”。现在很多家长主张“早教”——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利,使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这其实也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孩子的发展有害而无益。“爱,有时就是一种伤害”。《阿房宫赋》中秦始皇起宫室、广声色的穷奢极欲的生活,导致了“一夫作难”而“身死人手”的可悲结局。由此可知只有“爱人”“爱民”才可以“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这样的情节也在现实中上演,安徽阜阳“白宫书记”颍泉区原区委书记张治安,为建政绩工程,修建豪华办公楼,置百姓的利益于不顾,必然会被百姓打下马去。“将百姓的利益时刻装在心上,扛在肩上”,是为民者为政者的人生之道。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关注人文性。要从有限的文本中,挖掘出无限的人文内涵来。
赵学晖,教师,现居山东莱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