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意曲》到《赋格》,再到《赋格艺术》
—— 巴赫复调作品之延承

2015-09-26 01:13文/孙
音乐生活 2015年7期
关键词:赋格对位巴赫

文/孙 博

从《创意曲》到《赋格》,再到《赋格艺术》
—— 巴赫复调作品之延承

文/孙 博

内容提要

巴赫的《创意曲》《赋格》《赋格艺术》看似并无内在关联,但实则它们在相同思维、相同技术和相同写法等方面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同一性。

本文就几部作品的延承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以求得对巴赫复调作品的再认识。

巴赫 创意曲 赋格曲赋格艺术 复调思维 复调写作技术

巴赫,这位在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曲家,其后人对他有着极高的美誉。莫扎特称其为“音乐之父”,舒曼崇敬地说:“在他面前我们这些人不过是孩子”,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对他的评价则为:“如果像山峦般地罗列伟大音乐家的名字的话,巴赫就是其高耸入云的顶峰”,等等。这些足以证明了巴赫作为最伟大的作曲家是当之无愧的。

这位我们尊称为“音乐之父”的大师,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与题材的音乐作品和具有复调技法的音乐作品。这其中,作为复调音乐形式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创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前奏曲与赋格)和《赋格艺术》三部作品了。

下面,就这三部作品体裁形式、构造和写作技法、手法的延承做个勾勒,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复调音乐体裁形式特有的写作技术、技巧,掌握分析这些体裁作品的能力。

1.关于三种乐曲体裁

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巴洛克(这一词产生于葡萄牙语,意为:建筑方面的艺术形式。开始是一个贬义词,即怪异、夸张等义。后在17世纪、18世纪被人用于艺术领域,此时则不再含有贬义了。是用于表示这一时期的艺术形式多为不拘泥于之前所体现的典型美,更具有自由的表现力,其音乐形式更崇尚理性和有序化)时代,巴赫正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中无不打上巴洛克的风格印记。那么,他的《创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赋格艺术》创作自然也会受到这一时期的创作思想、写作风格的影响,也存在着这一时期的音乐特质。

1.1创意曲(Invention)

“创意曲”一词最早是由意大利作曲家维塔利使用的,是指那些小型的二声部复调乐曲,巴赫则是这一名词使用的继任者。乐曲是由一个主题(动机或乐句)作为乐曲的核心,采用模仿及各种复调特有的写作技术、手法发展而来的乐曲。

巴赫《创意曲》的创作始于1720年,完成于两年之后。乐曲分为二部创意曲与三部创意曲两个部分,各有15首。1.2赋格曲(Fugue)

巴赫是《赋格曲》曲体形式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在巴赫时代才开始将创意曲与赋格曲这两种曲体形式严格地进行区分。巴赫将乐曲的各部分做出相对严格的界定,构成相对规范的乐曲结构段落。赋格曲被人们视为是由主题和插部组合而成,其结构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赋格曲可以是单主题的,也可以是双主题的。

巴赫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上、下册),共48首,上册创作始于1722年,下册创作始于1744年。

1.3赋格艺术(The Art of fugue)

《赋格艺术》(1748——1849年),是巴赫在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其中包含有14首赋格曲、4首卡农曲和一首为两架钢琴写作的赋格曲。值得一提的是,这几首作品均来源于同一主题,巴赫只是采用了不同技术,将作品区分开来。不同的对位技术、写作手法,使整部作品的写作精髓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好似一首集复调技术、技巧、体裁形式大汇总的变奏曲。

无论是《创意曲》《赋格曲》,还是《赋格艺术》,都是在复调音乐写作的思维下,在固有的复调音乐体裁形式结构下,运用复调技术、手段写作而成的,只是它们之间又有着不尽相同的表现形态。

2.三种乐曲的比较与延承

2.1主题材料之比较与延承

①创意曲的主题多以短小的动机或短句构成,而且个性鲜明、调式清晰。以二声部创意曲主题为例,其中采用主题分解和弦加环绕音构成的有第1.3.5.7.14.15首,主题分解和弦构成有第 8.10.13首,另外几首为乐句式的形态。

例1.

上例是巴赫二声部创意曲中第一首的主题,主题调性为C大调,其构成形式是以C大调的主三和弦为框架,辅之有上、下环绕的外音(D、F)所构成的,同时,这些外音的存在(形成C大调的属功能组和弦框架),更巩固了主属功能的稳定性,使得主题的呈示调性得以确定。

例2.

此例选自巴赫二声部创意曲中第十三首,主题调性为a小调,由三个分解和弦的材料构成,且和弦功能显而易见(t、d7 t),这种方式也同样具有明确及巩固调性的作用。

除分解和弦及环绕的主题材料外,巴赫的创意曲中当然也不乏有乐句结构的主题形态,如下例。

例3.

这是巴赫的二声部创意曲第十五首的主题,其构成为乐句结构。与短动机形式不同,乐句性的主题在塑造形象等方面更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②赋格曲的主题与创意曲的主题有很大的不同,多是采用同质、异质,或一气呵成的主题形式,这也就说明了赋格曲的主题必定要完成功能性与完整性的要求,同时还要保证材料的多样性,为插部的写作提供素材。例如上册第一首主题为一气呵成的,第二首则是同质的主题,第七首为异质主题(而且是带有转调的主题)。这里不做赘述。

③《赋格艺术》则是只有一个主题作为核心材料,之后做不同形式的变化(倒影、缩小、变形等)原始主题如下:

例4.

之后,将这一主题做倒影、缩小及缩小倒影等处理(“曲3”、“曲6”、“曲7”)。

在“曲5”中,将原始主题做倒影处理的同时加入了一些经过音,主题框架并没有发生改变,此时主题变化为:

单独制动手柄侧压,13CP模块响应该指令,给13#管充风,控制DBTV模块中的16TV作用管减压;同时16CP模块和20CP模块也响应该指令,允许16#作用管和20#平均管进行减压;BCCP模块响应由自动制动手柄动作产生的作用管压力的减少,允许机车制动缸排风缓解;车辆制动机仍制动。

例5.

“曲8”是一首三重赋格,主题一、二均采用新材料构成,主题一采用常规节奏写作;主题二则在一开始就采用跨小节的切分形式,形成重音的不稳定性;而主题三则是采用原始主题的框架做间断性进行,形成主题的影子。

再如,“曲9”中,将原始主题作扩大形式构成二重赋格的第二主题,其第一主题是由新材料所构成。

可以说,在《赋格艺术》中巴赫将原始主题做了几乎所有可能性的变化形态,出现在各个赋格结构中。

从三种作品的主题材料横向关系来看,虽然看似其中的侧重点并不相同,从短动机到包含更多素材的一气呵成的乐句,但并不难看出,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承接关系,并且这类的变化与作品本身的结构与规模相关。正是由于赋格曲的主题要求比二三声部创意曲有更多的展开的素材,并且包含了更多声部在其中,所以赋格曲的主题相较于创意曲集来说,更显复杂与多样性,并且其主题不像创意曲时候的那样,可以紧接答题后,在同一声部出现(赋格曲主题必须在不同声部依次出现)。而就赋格艺术来说,由于全部作品均基于同一主题素材,所以这个主题就更需要具备发展的多样性,这也是由其自身的结构和规模所控制。所以,三种作品形式由于其自身规模、结构、作曲家写作意图的不同,体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实则在主题材料上却有着一脉相承的紧密联系,形成由点到面的,从简到繁的整体结构布局。

2.2答题形式之比较与延承

在答题方面,三种形式的乐曲有着不同的结构形态、调性布局及写作方式。

《创意曲》的答题,多为主题上方或下方的八度模仿,也有属及下属方向的答题。

《赋格曲》的答题,则采用主题上方或下方属调的答题形式(个别采用下属答题)。

可以做完全答题,也可以做守调答题。

《赋格艺术》的答题,尽管是在赋格曲中,答题形式也是多变的。既有完全答题形式,也有守调答题(较多使用)形式;既有属调答题,也有下属调答题(“曲10”),而且,还有倒影答题形式(“曲5”),也不乏有扩大与缩小的答题形式。在这一点上《赋格艺术》则不拘泥于像《赋格曲》那样严谨的答题状态,较比《平均律钢琴曲集》既有延承,又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从答题形式的同一性来看,从答题度数来讲,由八度到强调属调下属调四五度关系,复合了人类审美上的一个最初的类似于泛音列的听觉取向,这样的相承关系,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本质上,都遵循了音乐这一听觉艺术给人类、或者说为人类造成的音响刺激。从答题的形式来说,完全答题和守调答题,再到倒影等其他手段的答题,都是在作曲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听觉要求的不断强化下形成的越来越丰富的写作条件下,逐渐变形出来的。可以说,三种作品的答题类型,是统一在由单一到多样的审美听觉下,符合作品逻辑下,逐步发展出来的富有变化的、多样的手段。

2.3写作手法与发展逻辑之比较与延承

巴赫在《创意曲》写作中,多采用复对位、倒影对位、卡农写作手法和复调技法的各种形式将主题进行发展推动音乐的一步步前行。

在《赋格曲》中则遵循着赋格的主题加插部的写作手法(有些赋格曲是没有选用插部作为重要的发展手段,而采用密接和应),也就是说,主题在各个常规调性的出现和不同插部的(复对位、模仿、模进、卡农式模进等等)写法,去发展、展开音乐。

《赋格艺术》既存在有对位技术中的各种复对位写作手法(八度、十度、十二度复对位、倒影对位、紧接模仿),与缩小、扩大形式,以及各种技法的结合形式;也有采用赋格固有的发展手法与发展逻辑。

从以上的列举不难看出,这三种作品的写作手法和发展逻辑,都是围绕复调最为重要的作曲技术展开的,那就是对位与模仿,加之其他各种丰富的变形手段,这也是确定作品为复调音乐作品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作曲技术的越来越丰富,随着人们听觉审美需求的越来越多样,复调音乐的语言也随之产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也决定了在作品的发展手法与整体的逻辑结构的把握上,逐步地发展开来,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模仿与对位,这也是复调写作技术延续到现在,一直遵循的重要创作原则。

结语

《创意曲》《赋格曲》和《赋格艺术》,在主题方面、答题、写作手法、发展逻辑与结构方面尽管有着相当的不同和不一致,但它们之间有着一定延承关系,而这些延承关系也成就了巴赫这样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可以说复调作品的写作技术与巴赫的这些作品是同步发展的,越来越多样的写作技术成就了一部部伟大的作品,一部部精彩的作品,也验证了这些发展着的作曲手法。同时,这样的写作形式影响着后人,所以才会出现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兴德米特的《调性游戏》及谢德林《24首前奏曲与赋格》等等优秀的复调音乐体裁形式的作品。而在众多主调作品中,赋格段或者复调写作技术也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如莫扎特《No.41交响曲》末乐章,贝多芬《弦乐四重奏op.130》末乐章,理查・施特劳斯《查哈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科学”的段落,斯特拉文斯基《诗篇交响曲》第二乐章等等,尽管作曲家所选用的音乐语言有所不同,但都是延承着巴赫所确立的复调音乐写作思维、原则、技法,这些独特的音乐语言一直影响着,并会继续影响着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音乐创作。

(责任编辑 霍 闽)

孙博(1956—),沈阳音乐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赋格对位巴赫
以“对位变奏思维及模式”观兴德米特“天体音乐”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巴赫
自由对位与严格对位的博弈
——论传统对位教学两种体系的冲突
辟斯顿弦乐四重奏作品中对位化段落的和音形态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一种跨层盲孔制作及对位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