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对小学生习作的影响

2015-09-25 19:45:42顾士伟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习作小学生心理

顾士伟

六年级上学期第一次习作课,要求学生选择刚刚结束的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习作,题目自定。课堂上,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中兴高采烈地交流着,仿佛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交流完毕,我请一个同学向大家描述假期中难忘的经历。该同学视角独特,从小处着手,讲述了假期中趁父母午休偷偷吃雪糕的事情,语言有趣自然,惟妙惟肖,富有画面感。作为老师,自然欣赏这样的发言,于是对该同学做了一番褒奖。可是接下来出现的一幕,让人大跌眼镜,连续几个同学的发言和之前同学的叙述差不多,语言却变得支支吾吾,含糊其辞。最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其中一个学生,他完全可以说出自己的经历,因为在之前,他专门和我聊了假期中出国旅游的事情,仅仅隔了一天,他的发言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这样?显然,这可能是从众心理在作祟。从众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小学生从众心理对习作学习具有哪些影响?我们应如何发挥小学生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并规避其消极作用?

一、 小学生习作不良从众心理的诱发因素

小学生习作不良从众心理指的是,小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思维和创作方式与周围人群保持一致,感知、判断、思维上摒弃个性的内心活动。其诱发因素大致有四个方面。

第一,功利性的求稳心理。写作仅仅是为了在考试的时候,获得一个相对不错的成绩,或是在平时习作训练中符合老师的要求。因此,在写作时,学生往往思考的不是如何创新,而是符合要求,习作就有了“保险文章”和“危险文章”之分,求稳心理在学生习作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在谋篇布局时,追求的是四平八稳的“套路”,写起来更是谨小慎微,尽是空洞无物、人云亦云的空话、套话。在这样功利性的求稳心理中,顺应命题要求,严守习作“规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作“模式”,阻碍学生个性写作。

第二,懒惰式的习惯思维。有些小学生学习时缺乏动力,特别是在需要进行自我思考和创作的习作训练时,更显得消极对待。他们懒得动脑,但又必须完成写作,怎么办呢?那就写一些老生常谈的内容,不去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于是,在写母爱的时候,常常是生病时妈妈背“我”去医院;在写同学友情的时候,总喜欢制造一些误会,而当去道歉的时候,这位同学已经搬走了。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量大,对待事物看法更趋多元,更有个性,但为何习作却喜欢写那些陈旧的东西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个人的思绪、情感、追求,以及个人的独特经历、体验、看法等等,都埋没在习惯性的思维下。

第三,模糊性的认知压力。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思维水平比较低,认识问题简单片面,在认知上存在模糊性,往往凭直觉去体验和理解。因此,作为个体,只有参考了所在集体提供的更多、且更全面的信息后,才能建立相对准确和清晰的认识。当具备个性创作条件的学生,在习作认识上存在模糊和偏差的时候,学生更愿意相信群体的认知,从众行为也由此产生。此外,小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往往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有时认为自己写得不错,结果老师对这篇文章评价不高;相反,有时自己认为写得一般的文章,老师评价却挺高。在得不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往往学生的作品趋向于教师的要求,学生成了习作的接受者而不是习作的主人,结果张老师所教学生的习作常常是“张氏习作”,王老师班的学生习作又成了“王氏习作”。

第四,依赖型交际习惯。在现实学生群体中,学生个体总要依赖于班级群体,因此,个体一般都不愿意做“偏离者”而承受不必要的压力,害怕成为“偏离者”就成为学生从众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一篇优秀的习作,需要学生在创作时个性的思考,大胆地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情感。作为个体,学生有着强烈的被群体理解、接纳的需求,就习作而言,同学们对习作的评价和认知,直接影响了个体对习作的认知。因此,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不自觉地考虑他人意见和群体的评价,努力保持与同伴一致,即使个体有了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也不愿意表达。

二、 不良从众心理对小学生习作的影响

不良从众心理阻碍了学生习作个性、自由地表达,其在小学生习作中的不良影响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不良从众心理会弱化学生习作的态度。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更需要学生具有主动表达、倾吐的欲望。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是美好的,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个性的文字。然而,习作学习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能力提升,再加之小学生学习目的的模糊性,一旦学生发现“随大流”、盲目模仿也能在一次一次的习作练习中蒙混过关,他们就会认为与其认真思考写作,还不如和大家一样,用差不多一样的语言、一样的事例、一样的情感去表达。这种学习态度一经形成,并为相当一部分学生所认可后,便会产生一种辐射力,使很多原本在习作练习中有个性想法的同学放弃自己的思考。

第二,不良从众心理会解构学生习作的方法。受不良从众心理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不去选材构思,而是去参考同伴的或回忆之前读过的相类似的文章,凭着印象去堆砌文字,不注意积累语言的表达方法,也不去感受语言表达的效果,以至于忽视了写作中的知识与技巧。他们也很难在老师的习作指导下,结合自身,主动去发现和体验,主动思考和设计自己的作品。在这种心理和氛围的影响下,很多同学有意识的学习方法被无意识的学习方法所取代,即习作方法的解构。

三、 发挥从众心理积极作用的方法

从众心理作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如何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发挥其在学生习作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营造良好氛围,明确主流导向。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表达的信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精神,鼓励学生独创性的表达方式,形成“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的良好氛围,积极热情地为学生营造开放、平等、生动、和谐的写作环境,从而使从众心理产生积极作用。

(1) 乐思考,发散写作思维。习作前,教师应努力促使学生发散思路,让他们能够对同一命题学会个性思考,写出个人的体悟,既能够思考角度独特,又能够把中心表达出来,使文章既充满灵性,又充溢着独特的魅力,这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纠正了学生懒惰式的习惯思维。比如写“我的爸爸”这个话题,很多学生可能会从爸爸尊敬老人、热爱工作等等入手,有学生写出爸爸朴素,一件毛衣穿了6年,这样的主题不落俗套,有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2) 勤练习,养成个性表达。一篇好的作品,一定会有个性的语言。教师在肯定不同的语言表达的同时,积极营造自由自在的表达环境,让学生习作的语言渗透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没有心理障碍的大胆表达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比如描写上学路上,除了写“太阳当空照,我背着小书包开开心心地上学校”,也可以写成“早晨,天灰蒙蒙的,我拖着那沉重的书包,向学校木然地挪动着双腿”。显然,鼓励后一种表达,会让更多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语言。

第二,转变教师角色,服务学生创作。要改变学生在习作中的不良从众行为,作为教师,就应该转变以往“指挥官”“审判长”的角色。

(1) 教师应成为学生习作的参与者。面对一次习作,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思考的不是如何教学生写作,而是如果要我写,该如何下笔。很多时候,教师权威式的指导,要么含糊笼统,学生不知所云;要么事无巨细,学生畏手畏脚。因此,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探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起思考,一起切磋、讨论修改,与学生共同完成写作的过程。如果教师亲自参与写作,指导起来就会更加生动具体,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2) 教师应成为一个忠实可靠的读者。教师是学生习作的第一读者,在学生的心目中也是最重要的读者,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习作的动力。优秀的作品不是教师批改出来的,教师评价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创作的动力。在学生内心,他们希望老师是一个忠实可靠的读者,通过作品与老师交流。因此,教师应该以欣赏的眼光去阅读学生的作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读者的身份评价作品,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作品,努力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对话,使学生焕发出主动创作的热情。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习作小学生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我是小学生
习作展示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非常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