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圆
一、 丢失教学情趣
“字理识字”教学要求依据汉字的构形规律,追根溯源地讲清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总是一味沉浸于讲解汉字的本源,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不考虑教学环节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是否让学生体验到了识字的乐趣,这就违背了“字理识字”教学的初衷了。
【现象一】讲解生硬,丢失情趣。有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小语一下《世界多美呀》一课时,这样解析生字“美”:“大家看这个字(
【分析与建议】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要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要从学段的特点出发。“字理识字”本身是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但是,如果教师在解析汉字字理时,语言不够形象、生动,就会使讲解内容生硬、难懂。像这样过于书面的字源分析,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不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美”字的难点是字形,教师可以这样解析:“瞧,古人写的‘美字多像一个人(
【现象二】设计单调,丢失情趣。有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小语二下《识字7》片段:
(出示:神话 祝福 祖先)(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真好。你们发现加点的字有什么特点吗?
生:它们都是“礻”字旁。
师:对,那“礻”字旁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呢?我们来看一看。(映示书中插图)
生:先看菩萨的眼睛和眼睛上面的部分,鼻子跟“示”很像,古代人就写成“示”,一直到现在就变成了“礻”字旁。
师:大家想想带有“礻”字旁的字都跟什么有关?
生:神仙。
生:祝福。
师:对,还有祖先。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带有“礻”字旁的字。
接下来教学一组“衤”字旁的字,与此环节相同。
【分析与建议】这位教师的“字理识字”教学环节设计缺乏趣味性,或是用图片演示汉字演变的过程,或是生搬硬套地解说汉字字源。上述这样单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发挥“字理识字”的优势,使学生觉得枯燥,甚至会产生厌倦心理。
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字理识字”教学要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小语二下《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就尝试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来设计“字理识字”的教学情境:
简笔画——“谷”:(简笔画“群山”)两座山之间水流通过的地方就是——谷。(出示:
顺口溜——“赶”:“走”字往左让,右捺要伸长,赶路去挑水,来把干地浇。
图片——丛:(出示
形近字辨析——丛:我们一年级学过的“从”字(出示
“字理识字”教学手段还有很多,如实物展示、动作演示、故事介绍、联想法等。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字理识字”教学环节,才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 脱离文本情境
【现象一】环节分裂,脱离情境。有位教师在执
教苏教版小语一下《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时,在文本阅读教学之后,进行了生字“孩”的教学环节:
师:(出示字卡“孩子”) 仔细看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字里都有“子”。
师:(出示“婴孩图”和“子”的古文字)“子”就是一个小宝宝,在咯咯笑呢,多么可爱呀!读一读。(生读)
【分析与建议】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总是习惯地把识字教学环节放在文本阅读之后,认为把文本阅读和识字写字分割开来,既能一门心思地分析每个生字的音形义,又可以及时地辅导写字,还不会破坏阅读教学的情境。其实,这样做的后果是识字教学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如果把这段“字理识字”教学环节和文本阅读结合起来,能使识字环节更有效,阅读教学更加生动:
(指名读风伯伯的话)
师:(映示字卡“孩子”)在风伯伯的眼里,小松树还是个孩子。(指名读生词“孩子”)
师:仔细看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映示“婴孩图”和“子”的古文字)“子”就是一个小宝宝,在咯咯笑呢,多么可爱呀!读一读。(生读)
师:风伯伯可疼爱这个孩子了。你们看,(映示插图)他还笑眯眯地摸着小松树的头呢!谁再来读读风伯伯的话,可以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前一段“字理识字”教学环节,只停留在“孩子”这个生词教学的层面。而把此段“字理识字”与文本阅读相结合后,“孩子”这个词语就活了,它就是那棵骄傲的小松树了。学生在文本的情境中,掌握了“孩子”这个词,又根据教师解析生字“孩”,认识到小松树的孩子特点,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可谓是一箭双雕。
【现象二】就字解字,脱离情境。如苏教版小语教材一下《鲁班和橹板》一文中的生字“安”,有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安的宝盖头(
【分析与建议】教师的这段讲解只是“安”字的本义,而课文中“老艄公拿去安在船尾”的“安”字,已经是它的引申义了。任何一种识字模式都应该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规律,“字理识字”教学也不例外。文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汉字的语言环境,教师如果在解析汉字时,只讲解汉字的本义,弃文本于不顾,学生即使能记住字,也不会加以运用,这样的汉字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
教师应该继续讲解:“‘安字后来不仅仅指日子过好了。图书馆里没有吵闹声,我们可以说非常‘安静;有了警察叔叔的保护,我们很‘安全;教室里不够亮,工人叔叔来为我们(指指头顶上的电灯)‘安装电灯,也可以简单地说‘安。课文中的‘安字就是这个意思,谁来读读这一句话。”这样的讲解使“安”字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元起来,而且与文本语境相结合,不再是为识字而教学。
三、 欠缺字理知识
“字理识字”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字学专业知识,如知道汉字的由来,了解汉字的构字原理及其音、形、义三要素之间的联系。然而,很多教师因欠缺汉字字理知识,导致课堂中会出现望形生义、不解汉字变化和因错误的信息而导致的一些有问题的教学现象。
【现象一】欠缺知识,望形生义。有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小语二下《识字1》时,这样教“拜”字:“我们给别人拜年时,要双手合拢,所以,‘拜这个字就是由两只手组成的。我们做‘拜的动作时,一只手盖住了另一只手,所以,‘拜字左右两边的笔画也不一样多哦。”
【分析与建议】教师储备一定量的汉字字理知识,是进行“字理识字”教学的前提。有些教师对汉字字源的知识了解不深,也不在备课时做进一步研究,这样,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像上述案例中违背汉字理据,望形生义的现象。教师因为不了解“拜”字的理据,根据其字形想当然,这样,违背汉字理据的教学,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其实,“拜”字左边的“
【现象二】欠缺知识,误信资源。有的教师考虑到自己对汉字字理知识不够精通,在上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在教学时,仍然出现一些不科学的讲解。
这是因为教师获得汉字理据资源的途径出了问题。
【分析与建议】教师获得汉字理据资源的渠道主要来源于网络,如“百度百科”“字源网”“象形字典”等。笔者试着在网络上搜索苏教版小语二下《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中的生字“死”,得到的本源解释有三、四种。一线教师并非专业从事文字学研究的工作者,不能对上述结果做出准确判断,而一旦选取资源失误,就会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
“字理识字”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识字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做足功课,教师必须有足够的汉字知识储备,下工夫阅读关于汉字字理方面的理论专著。如许慎的《说文解字》、特级教师黄亢美的《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李学勤的《古文字学初阶》、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等,也可以阅读一些汉字学爱好者们的作品,如唐诺的《文字的故事》、宋文京的《一字之徒》、瑞典作家林西莉的《汉字王国》等。有了理论的支撑,“字理识字”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国语
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