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杨家岭就要到了,我的心情蓦地激动起来,因为我很快就要圆了30年前的一个梦。
那时,我还是下乡知青民兵武装连的战士,刚刚参加完实弹射击,赶到县城图书馆参加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5周年的集会,文化馆的老师拉着我进会场,说:“来得正好,大家正在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一边抹汗,一边聆听文化馆老师的宣讲:“毛主席说,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我们要走‘大众化的道路……对于中国和外国的文学艺术传统,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经过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
20年很快地过去了,我一直不改初衷,笔耕不辍,坚持业余创作,却一直没有去过延安。前些天意外接到一位陕西朋友的电话,他说:“你不是很想到延安吗?快来吧,不然就看不到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了。”我抬头一看日历:正是毛主席“5·23”讲话纪念日前夕。
一路上,我看到陕北的榆树还未伸出绿叶,但山丹丹已将赤褐色的山野蔚成一抹抹粉红色的云,美丽而辽阔。
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办公厅大礼堂,我被一张照片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是毛主席当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时与文艺工作者的合影,照片里面有朱德、何其芳、丁玲、周立波……还有我们潮州籍的电影艺术家陈波儿。走进朴素的会议室,仿佛听到当年革命领袖与文艺界人士在这里的亲切座谈。我望着那张铺着白布的长方桌,好像又听到了他那湖南乡音特重的声调……
1942年5月23日,毛主席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批批作家在讲话的鼓舞下,创作出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的力作,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贺敬之的《白毛女》……
延安革命纪念馆第二展厅有一张小炕桌,当年毛主席就在这小炕桌上绘制了红军的行军路线,写下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同时,也写下了留芳千载的《沁园春·雪》。在延安,毛主席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哲学家和诗人,中国革命史就是在这个小炕桌上被他载入史册。
在延安的宝塔山下,远眺一排排窑洞射出的灯光,像星辰一般在宁静的天空闪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