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背后的玄机

2015-09-25 02:33陈贺
就业与保障 2015年8期
关键词:慢就业就业观游学

陈贺

2015年,“慢”成为了高频字:慢生活、慢经济、慢城市等。在被快节奏充斥的背景下,慢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生活态度。昂首多年的高GDP也在今年悄然慢了下来,慢似乎更趋向于稳定。不同于前两者,“慢就业”一词的出现很快就有了褒贬种声音。批评者认为,慢就业意味着逃避与不担当,甚至有人指出,“慢就业”不过是毕业生不愿走出象牙塔的借口而已;支持的声音则认为“慢就业”是为了避免“盲就业”,蓄力待发更显明智;而中立的舆论则把这种现象归结于社会形势,认为“慢就业”自有其“慢”的理由。

就业难是背景

在大学生还很稀缺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大学毕业生统招统配政策,在当时毕业即就业是时代所需。一方面,它既保证了国家对各种专业人才的急需,又为边远地区、艰苦行业输送了大批建设人才。另一方面,还保障了大学生的就业,解除了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政府编制,学校实施,学生服从,稳就业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大学毕业生逐渐由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转变,到21世纪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以来,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政府工作的难点。

又有谁在毕业之后还愿收到爸妈发的“生活费已汇”的短信呢?但面对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就业还是让人倍感无奈。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人,比去年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推迟就业的毕业生中也有部分人因无法找到工作,而选择逃回家庭,回避压力。

“丰裕一代”是“慢就业”的资本

近期,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了一项针对上海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部分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准备在家休息或外出游学一段时间。对于这种想法,多数家庭表示支持。有了家庭支持,“慢就业”则有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对比“70后”、“80后”,“90后”不仅有着丰厚的家庭条件和物质基础,同时他们还成长在发展机会增多、空间增大、流动渠道畅通及包容的社会环境中。调查还显示,90后一代注重个性的发展,尊重个人选择。他们大多数反对条条框框的束缚,希望能依据个人选择决定诸如婚姻、生死等重要人生阶段。因此,他们有物质条件去实现毕业旅行、游学、待业、观望。在多元且包容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大可任性地执着于自己的选择。

低就业让他们望而却步

麦可思将“低就业群体”定义为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或半职工作,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处于最低的25%的毕业生。高校扩招及专业设置的不合理性,让许多冷门专业的毕业生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从教育部公布的名单来看,近两年来处于低就业状态的专业多达15个,类似这样比较冷门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不得不面对激烈竞争,多次受挫之后,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有明显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造成“慢就业”。

“慢就业”是新型就业观

不可否认,一直以来,我们都走得太快。忙着高考、忙着恋爱、忙着相亲、忙着成家立业。面对大多数人都“谈虎色变”的就业问题,“90后”则有了新的选择。在匆忙地走完人生前20年之后,这一次他们选择了慢下来,非主流又有了非主流的就业观念。套用网络上很火的一句话:“我想静静,别问我静静是谁。”正如这再单纯不过的诉求一样,有了丰裕的物质基础,大多数人都对简单而美好的精神家园充满了向往。慢下来只是寻找适合自己停靠的那根枝头。当校园生活残酷地画上句号,当毕业即失业成为每个人头上的紧箍圈的时候,那些没有生存压力又了无牵挂的人,为自己的择业空间争夺一些时空上的偎依成为了背离主流选择的新型就业观。

不论是游学、支教,还是创业考察,不管是暴走还是慢步,这应该都是在自我提升寻找社会定位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存在是与非的问题,更多的是如何去追求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猜你喜欢
慢就业就业观游学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