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勤
正如我在上月承诺过,我要看《魔法黑森林》(又名《拜访森林》,In to the Woods)这部电影。但是,找个机会去看电影并不容易。圣诞节那天,正是这部电影在美国首映的日子,而我却身处在没有一部好电影可选的、近似荒凉的俄亥俄州。而到了1月15日,正当《魔法黑森林》在香港上映时,我又在新加坡。
除了日程无法吻合以外,还有另一个问题。一直以来,对于这部音乐剧原有的舞台版本,我是情有独钟的。上世纪80年代末,我定居纽约市,自掏腰包买票的第一部百老汇音乐剧,正是《魔法黑森林》。20年后,我再次有机会观看了《魔法黑森林》:这已不单是百老汇新制作的大日子,我更是庆功宴的座上客——场地是时代广场上那个偌大的玩具反斗城(Toys 'R' Us卜—一虽然过了这么多年,还是记忆犹新。当晚,我坐在一个巨型的恐龙模型下,身旁都是大牌制作人,大家一起享受着美酒佳肴。
你现在明白了吗?我跟舞台版《魔法黑森林》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斯蒂芬-桑德海姆( Stephen Sondheim)的歌词要比詹姆斯-拉潘( James Lapine)的剧本,对格林兄弟原著童话故事解构得更为出神入化、淋漓尽致。他们俩把几个童话故事捏在一起,刻意突出了情节内隐藏的幽暗心理元素,同时成功地延伸了故事的叙事性,目的是为了证实——有时候,营造出来的效果尤其露骨骇人——生命往往不是“永远的幸福”。我不能说《魔法黑森林》是一部完美的百老汇音乐剧。虽然第一幕既紧凑又炫目,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第二幕的剧情结构却弄得一塌糊涂。还有,剧中主角尽管全都是童话人物,可是情节却不太适合儿童观看。
在百老汇搬演《魔法黑森林》,理所当然。剧院的门票非常之高(起码要100美元一张票),这种复杂的形势为百老汇剧目增添了一点世故。相对来讲,好莱坞的档次只停留在爆米花加汽水的层面,而不是高档的鱼子酱和香槟。改编电影的过程更令人为难的是,制作公司竟然是迪斯尼。迪斯尼真的愿意让舞台版本中带有成人内容的细节在银幕上展现吗?迪斯尼把这部电影搬上银幕,是想谋杀自己的联盟帝国吗?因此,要真正试探《魔法黑森林》这部电影的成功与否,我要找来几位理想的观众人选,第一,他们不知道谁是桑德海姆,不是慕名而来;第二,从来没看过舞台版本,连原版是个什么样都不知道;第三,在欣赏音乐方面,既得保留童真,也应拥有成熟的思维。太好了,我想到楼下正好有一位绝佳的观众人选。 几年前,当我到新加坡探访我的好朋友幸马诺( Mano Singh)一家时,他的小女儿多米加(Devika)追着我聊天,滔滔不绝。大概因为爸爸说我出版过书籍,也在报纸上撰稿,她提出了一连串关于她最喜爱的小说与电影的问题。 “你看过《饥饿游戏》Hunger Games)吗?”她满是希望,说话时眉开眼笑。
“啊,还没有,”我回应道,“故事不是关于吸血僵尸的吗?”
“不,别傻了。那是《暮光之城》(Twilight)。”我这个专业撰稿人的名声在她的心目中一落干丈。 我可能对于《饥饿游戏》一无所知,但我肯定多米加不知道斯蒂芬-桑德海姆是何方神圣。我也可以肯定,身为熟悉好莱坞电影的观众,她肯定可以看穿故事中任何败笔——我指的是,她熟悉格林童话,但不认识《魔法黑森林》的舞台版本。我心里唯一的疑问是,多米加是不是一个对音乐有触觉的人?
前往新加坡的途中,我在飞机上看了一部名叫《如果我留下》(If I Star)的电影。故事围绕一个高中女生,以她在生死边缘的体外经历而展开:她的家人都意外身亡,自己却要决定是撑下去还是结束生命。尽管情节比较程式化,故事中塑造的人物角色却令人刮目相看。其实,女主角——她的家人全都是摇滚乐手,唯独她是专攻古典音乐的大提琴家——的思维与举动,在我的经验来看,这些都与现实相符,并做得天衣无缝。
我正想试探多米加有没有看过《如果我留下》,话题突然间转移了。不知怎么,有人提到马友友的名字。“马友友?”她兴奋地重复着这个名字。“我刚刚看了一部电影,是关于他的!”瞧!我正想问她喜欢不喜欢。
“看罢电影,我想学大提琴。”
我们坐下来看电影,还不到几分钟—银幕前坐着多米加,还有家里的阿姨张梦霞与我——小女孩就转过头来,悄悄地问我:“这个剧之前是不是有个舞台剧版本?”说实话,这部音乐剧于201 1年在新加坡演过,主办单位是梦剧院(Dream Academy)。当年多米加只不过10岁,年纪太小,要看得懂这部剧是不可能的。
正如我所料,这部电影既有优点,也有败笔,尽管在选角方面令人佩服。我要在这里专门说一句,扮演女巫的大牌明星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在这部剧中,终于弥补了她在“妈妈咪呀!》中糟糕的表演。
你要是熟悉桑德海姆的作品,就不会觉得奇怪:这位多才多艺的创作人,少年时最喜欢设计“纵横拼字谜”( crosswordpuzzles)。没有任何游戏可比“纵横拼字谜”用来比喻他的音乐剧更合适了,它能让我们了解那些复杂的,配合重叠韵脚的旋律与格律。这么说吧,在他的手上,一个密集的语句竟可以伸展成为简单、自然流畅的构成。
以英语为主的国家中,“纵横拼字谜”也有它的一些传统。报纸上每天都刊登字谜游戏,难度也逐渐加深,到了周末版最难。如此类比,如果《妈妈咪呀!》是周一的字谜,《悲惨世界》大概是周三周四的水平。《魔法黑森林》就如桑德海姆的其他作品一样,肯定留至周日版刊登。
我们在这里姑且不讨论斯特里普女士如何掌控旋律,在互联网上已经有太多人就这个话题高谈阔论,可是他们没有抓住要领。我们在这里看的,不是什么音乐会的演出,这也不是什么舞台作品。电影这个媒体在处理奇幻情节方面,有绝好的优势——杰克的魔豆可以超越任何舞台特技朝天生长、长发姑娘真的被困在守卫森严的堡垒里、巨人确实在银幕上具有威吓力(尽管只是矫揉造作)一所以,真人表演与电影效果相比,还是逊色得多。在电影里,乐队永远都没有机会在声量上超越演员。在桑德海姆的作品中,音乐绝对是用来陪衬故事的发展。
多米加是一位熟悉好莱坞明星的少女。演员一出场她就认得出来,其中有安娜-肯德里克( Anna Kendrick)饰演灰姑娘、艾米莉-布朗特( Emily Blunt)等。布朗特饰演面包师傅的妻子,是拉潘凭空想象的新角色。多米加却不认识扮演小红帽的里拉-克劳福德( Lilla Crawford)以及扮演杰克的母亲的特蕾茜·乌尔曼( Tracy Ullman)。可能因为一位演员太年轻、另一位又太老了。
当大灰狼在小红帽往外婆家途中设置诸多阻拦时,多米加竟大笑起来。换了几个场景之后,她恍然大悟,大灰狼从此再不会出场了。“就这么短呀?”她问道。“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只有5分钟的戏份?”我向她解释,德普先生的档期很忙,他只可能腾出一天来拍这部电影。
她没有察觉到大灰狼的寓意——尤其是德普的演绎——他象征着淫魔。多米加也未必看得懂杰克(爬上神奇豌豆的那个男生)是男孩子进入青春期的隐喻。这两个解读都借用了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 Bruno Bettelheim)在《童话的魅力》Uses of Enchantmenf)中的理论。说真的,我认为这些解读把一层层的委婉说法都拨开了,让我们更接近格林兄弟原著的精神。
但是,灰姑娘的个案却不一样。王子庆典的最后一个晚上,正当灰姑娘要逃走的时候,她发现王宫的台阶上铺了新的柏油,她的鞋子粘住了,拔不出来。“哇,很聪明呀!”多米加立刻喊出来。不到半秒,灰姑娘就开始唱:“他是个聪明的王子……”小观众往后一靠,嘴里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多米加看得出来,灰姑娘故意把鞋子留下来,不是童话中描述的那个被动的受害者。灰姑娘反客为主,留下线索,看看王子会不会进一步追求她。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多米加。当王子带着玻璃鞋到访灰姑娘的家,后母把她自己亲生女儿的脚趾脚跟剁下来,这时,我发现多米加的表情十分难堪。一起看电影的梦霞,反应却完全相反,她放声大笑,乐得不得了。我不敢想象,梦霞过去的雇主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部电影的影评褒贬不一。当年首演的剧评,也同样是褒贬不一。我最害怕的是舞台剧的两幕结构改编为电影版,没有中场休息,戏剧效果因而被打了折扣。幸好,因为迪斯尼只对剧中性爱与暴力的戏份轻描淡写,整体的处理也算恰当。
一位好朋友曾经告诉我,桑德海姆的音乐剧往往让观众得到一些教益。对于成年的观众来说,剧末的生还者唱出了几句耐人寻味的歌词:“当心你说的话,孩子会听到。”
《魔法黑森林》的优点,是故事藏着几个不同层次的教益,同时也留有余地,让观众有所反思。到了最后一场,灰姑娘选择离开她的那个花心王子,搬进刚失去妻子,变成鳏夫的面包师傅的家,帮助他抚养孩子。梦霞得意洋洋地说,灰姑娘摇身一变成为王妃,到头来还是选择当家佣了。
多米加的妈妈很想知道,小女儿真的看得懂这部电影吗?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她看懂了其中的含义。当新婚燕尔的王子撇下灰姑娘,与面包师傅的妻子搭讪的时候,多米加转过头来跟我说,“不应该是这样的。他们本应享受永远的幸福。”她自己得到这个结论,使我觉得十分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