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2015-09-25 16:01王祖皆
歌剧 2015年2期
关键词:歌剧民族传统

王祖皆

在全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时

期,在文艺领域面对市场冲击而乱象丛生的当下,在有些文艺工作者思想发生动摇而迷惑彷徨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非常及时地对当前我国文艺界的许多重大问题做了全面的分析、总结和回答。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使我们如沐春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明确了方向。

歌剧,作为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融合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为一体,是衡量一个国家舞台艺术创作、表演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歌剧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诞生以来,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非常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当今时代,中国的歌剧究竟应当如何发展,如何在新时期探索一条既紧贴今天这个时代、又适合中国歌剧艺术发展的民族化道路是我经常思索的问题。我认为,在新时期发展民族歌剧,不仅应当学习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同时更应当提升歌剧人的文化自觉,增强歌剧人的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文化定力,从而探索出一条立足传统、融合现代,服水土、接地气的歌剧民族化发展道路。

在如何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探索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发展道路方面,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升文化自觉,完善歌剧人的自身文化建设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作为一名歌剧人,我在多年的创作与演出实践中,认为中国的歌剧如果要在当今时代有所发展,首先需要每一个歌剧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而提升和调动自己的文化自觉性,为我国歌剧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这种对文化自觉的提升和调动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和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两个方面。

·对传统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挺派”、“抑派”与“庸派”三种观点。“挺派”由那些持“厚中薄西”立场、主“中体西用”之类观点的人组成。他们力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国人之本,一点不比西方文化差,不仅有其独到之处,而且具有无穷潜能,所以不仅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要大力弘扬:“抑派”由那些持“厚西薄中”立场,主“全盘西化”之类观点的人士组成。他们鄙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保守陈旧,已经过时,与时代发展脱轨,所以不仅不主张学习传统文化,而且主张予以坚决摒弃革除:“庸派”由那些持中间立场,主中庸观点的人士组成。他们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在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相对而言,由于“庸派”的主张比较符合辩证法,较之“挺派”和“抑派”的主张更为合理,所以为多数国人认可并接受。但由于它并未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具体而系统的分析,因而在实践层面依然流于空泛而缺乏操作性。要想真正提升我们歌剧人的文化自觉,首先就需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和深度认同,不仅需要区别出传统文化中哪些是需要发扬光大的,哪些是需要彻底摒弃的,还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和群众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歌剧事业走出一条立足传统、契合时代的民族化发展之路。

现在有不少学校都为培养歌剧人才做了不少工作,但我认为这些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歌剧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首先需要从根本上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其中包括中国的传统戏剧理论,用“歌舞讲故事”的方式和“假定性”的表演手段、“虚拟化”的表现手法以及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入学习和研究等。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可以从歌剧的最初诞生说开来。歌剧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其诞生的最初动力来源于人们对古希腊悲剧本质的再认识。1580年左右,在佛罗伦萨的艺术保护人巴尔迪的府邸中活动的文人社团“卡梅拉塔”(主要成员有诗人林奴契尼、歌唱家兼作曲家佩里、职业歌唱家和作曲家卡契尼等)掀起了一场关于古希腊悲剧本质的大讨论,他们希望借鉴古希腊悲剧,把音乐和文字交织在一起,再造出一种具有古希腊传统的音乐戏剧。但他们对这种艺术一无所知,唯一遗存的就是欧里庇得斯一部作品的合唱片段,于是他们根据这一片段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样本进行重新创造。所以歌剧诞生的前提是对古希腊戏剧、亚里士多德《诗学》这一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

歌剧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开始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创造了《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影响遍及全国,唱段家喻户晓。但不论哪部作品的创作,都是建立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基础上,都是主动地履行了每一个歌剧人的文化自觉。

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一个拥有五干年文明和13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运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每个歌剧人都应当有这样的认识,只有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涵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才可能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因而,对我们每一个歌剧的工作者来说,提升文化自觉首先需要在理解并接触多种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

·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建设者、创造者、传承者。尤其是那些思想觉悟深、创新能力强、文化造诣高的人,更应当主动担当起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

我国歌剧自诞生以来,涌现出无数的歌剧前辈,他们都在实际行动中主动担当起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在新时期,作为在歌剧战线继续耕耘的我们,更应当与时俱进,在自我教育中继续担当起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众所周知,上世纪初,我国的儿童音乐教育非常薄弱,只有在教会里才能听到歌唱:音乐课上的儿童歌曲,也大多用外国现成的曲调,填上中文歌词。就连北伐时甚为流行的那首歌曲:“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竟也是借用了一首法国摇篮曲《约翰弟弟》的曲调。

中国有自己的儿童歌舞音乐是从黎锦晖开始的。黎锦晖虽不是音乐科班出身,但他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在实际行动中主动担当起了运用音乐推广国语,最后献身音乐的文化发展与文化传承这一重要使命,为我国歌剧的诞生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黎锦晖认为学习国语应该从唱歌入手,这个思想使几代人受益。为推广国语,黎锦晖收集了大量的民歌民谣,为孩子们写了20多首歌舞表演曲,11部儿童歌舞剧。这些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在当时深受欢迎,其影响不可估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下诞生的黎氏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便被大家认为是中国歌剧的萌芽和雏形。

贺敬之、丁毅、马可、张鲁、瞿维、向隅等歌剧老前辈更是怀着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才成功地把西洋歌剧的艺术经验和艺术手段与秧歌剧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结合起来,创作出了《白毛女》这一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歌剧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探索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发展道路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也才能焕发出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国歌剧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在提升文化自觉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而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首先就需要正确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也要看到,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会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著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态度。简单明了地讲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

·看得起

我国的许多歌剧前辈,对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保持礼敬和自豪的态度,曾经创造了中国歌剧自己的发展历史和独有的辉煌。

回顾我和张卓娅多年的歌剧创作实践,从歌剧《芳草心》《党的女儿》《玉鸟“兵站”》到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永不消逝的电波》和《祝福》,学习前辈的经验,吸收外来的手段,我们也是一直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礼敬和自豪态度,而且是从中尝到过甜头、得到过收获的。

比如歌剧《芳草心》的创作,如今回想起来,这部歌剧之所以能够广获好评,就是因为这部歌剧无论是从思想内涵还是从艺术形式,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都是属于比较新颖、独特的.它很好地契合了广大民众的审美趣味,引起了广大民众心理与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芳草”在我国古代经常用来比喻人才。十步之内,就有芳香的花草,比喻处处都有人才。因而古人云:“+步之泽,必有芳草:+室之邑,必有忠士。”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先是取“十步之泽,必有芳草”的寓意把《真情假意》的剧名改成《芳草心》,由此才有可能进而提炼出主题歌《小草》,借以颂扬芳芳——一个平凡的幼儿园保育员所具有的美好而崇高的心灵。《芳草心》演出后,主题歌《小草》不胫而走,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新时期中国原创歌剧、音乐剧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歌。战斗英雄史光柱、残疾青年张海迪、数学家陈景润都把自己比作小草,连大指挥家李德伦在病重住院期间也一直吟唱着《小草》。更听说北方某部的一位团长,在带着参谋巡视部队时被风沙围困,没吃没喝的,团长坚持不住了,临终前,参谋问团长需要为他做什么事?这位团长说,你什么事也不用做,就再给我唱一遍《小草》吧,听着参谋唱的《小草》,团长离开了人世。

最近,廊坊有一位企业家王玉锁,他想聚焦音乐剧来开拓文化产业,因此专门约请我们音乐剧研究会的领导去商谈。没想到刚一坐定,他就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非常纳闷,我根本就不认识他,又怎么谈得上救他的命呢?于是他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80年代中期,他拿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几百元钱去闯世界,没想到生意做败了,钱全搭进去不说,还欠了人家2万多元。当时,这2万元钱可是相当于两个万元户加起来的资产。本钱败光,还钱无望,他真是沮丧之极,很茫然地住进一个破旧的四合院小旅店,寻思着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在这时,他忽然听到在四合院的另一边,有一个小女孩在唱《小草》,当他听到“春风啊春风你把我吹绿,阳光啊阳光你把我照耀”时,突然被触动而警醒。他想,也许我还有一线希望呢,于是,马上决定去任丘寻找机会,因为那里有油田,有油田就有天然气。真是无巧不成书,他在闯北京时,曾经在一个偏僻的小旅店睡通铺,到了半夜,有一个同屋的陌生人疼痛难忍一个劲地惨叫,无奈中他只能找了一个小板车把那人送到医院,花了40多块钱,给他做了急性阑尾炎手术,救人一命。谁知,任丘油田管天然气的就是被王玉锁救助过的那个陌生人,王玉锁就是从这个人手里得到的第一桶金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具有600多亿资产,以创新清洁能源为使命的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他说,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那位唱《小草》女孩的长相和神情,他也曾派人多处打听,四处寻找过那位女孩,找到的话一定要娶她为妻……听到这些事,真是让我们感到特别欣慰,特别有成就感,因为我们用自己的创作给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芳草心》获得了文化部1984年全国现代题材戏剧观摩演出大奖和音乐创作一等奖,全国60多个艺术团体争相上演,还登上了庆祝建国35周年的游行彩车。《小草》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流行金曲。评委会的评语是:作品独特的视角和民谣体旋律的结合,不仅表达了普通士兵的情怀,更代表着平凡大众的朴素情怀,是公益流行歌曲的开拓性代表作。

马可同志曾经说过:“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决不能脱离这一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这一艺术本身的发展与形成的历史过程。今天新歌剧的提高,也不能忽视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民族旧歌剧,以及新歌剧2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尤其是1 943年以来的新秧歌运动的经验。”居其宏的博士生钱庆利在他的论文《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中的板腔体结构研究》一文中也有过这样的论述:从歌剧《白毛女》开始,以马可为首的作曲家群体便怀着本土化音乐结构情结和母体文化情结,在运用西方主题贯穿发展原则和手法的同时,自觉开启了向戏曲音乐、特别是板腔体戏曲音乐学习的进程,试图将板腔体结构的某些元素运用到主要人物的唱段的创作中,以获取音乐展开的戏剧性。此后,通过《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系列优秀剧目的创造性实践,将这种运用板腔体结构创作主要人物核心咏叹调的思路和结构样态发展到成熟境界并受到中国广大观众的长期喜爱和欢迎。从此,中国歌剧界便将这一类型的歌剧称之为“民族歌剧”,在中国歌剧史的两次高潮中成为艺术成就最高、社会影响最大的歌剧类型。居其宏也说过:运用板腔体结构来创作主要人物的核心咏叹调,是中国作曲家对世界歌剧艺术的重大贡献。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民族歌剧已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集体的文化记忆之中。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卓娅又出生在部队歌剧世家,应该说,我们都是深受这种歌剧传统影响,酷爱并坚信这种歌剧传统是具有强大亲和力和生命力的。因此,无论是在创作歌剧《党的女儿》还是《野火春风斗古城》时,都是有意识地运用板腔体结构来创作主要人物的核心唱段并力图融入当代意识,运用多种表现手段来适应人们的审美变化,使其在新时期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事实证明:无论是《党》剧中的《血里火里又迹魂》《万里春色满家园》,还是《野》剧中的《胜利时再闻花儿香》《不能尽孝愧对娘》《娘在那片云彩里》等唱段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被作为各艺术院校民族声乐的教材和全国声乐大赛民族唱法决赛的指定曲目。从而,在新时期我国多元歌剧审美的现实格局中,为民族歌剧的生存与发展争得了一席之地。《党的女儿》荣获了“文华”大奖,“文华”音乐创作奖并登上了庆祝建国50周年的游行彩车。至今已演出近600场,创造了新时期中国原创歌剧演出之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野火春风斗古城》荣获了“文华”大奖,“文华”音乐创作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的殊荣。

·不自大

一种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表现为对其他民族、其他文化所产生的吸引力和同化力,而这也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软实力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今天从整体上说,体现的只是吸引力而非同化力。所以,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在“看得起”的前提下还需要保持一颗“不自大”的平常心。

就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来讲,目前在创作与演出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不少剧作家和作曲家还是比较浮躁,缺乏生活,缺乏当代意识,不能很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探索挖掘出更多优秀创作题材:个别剧院在演出方面也存在一味追求大制作、大投资、大场面而背离了艺术本体的问题:一些演员在表演方面,也存在只顾技术表现而忽视深入研读剧本、细致体昧角色的现象:就整体而言,中国民族歌剧要形成世界影响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提高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质量就需要在“看得起”的前提下,保持一颗“不自大”的平常心。

目前,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所以,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如果能够在“看得起”的前提下始终保持“不自大”的态度,就能够客观、公允地解决我国歌剧在民族化发展道路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善梳理

传统文化是个宏大的概念,包罗万象。即便文化指的仅仅是狭义的符号文化,也还是包含众多的构成部分或子系统,如语言、宗教、科学、经济、技术、哲学、艺术、规则等等。歌剧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由音乐、戏剧、文学与舞台美术等众多构成部分组成。因而,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需要对歌剧的众多构成部分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化的歌剧发展之路。

首先是文学题材的民族化。

中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题材,歌剧艺术在我国的民族化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适合歌剧表现的最佳题材。如民族歌剧《白毛女》就是取材于民间的新传奇“白毛仙姑”,通过新旧两种社会的鲜明对照,揭示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厚意蕴。

其次是音乐表现的民族化。

音乐是歌剧艺术的重要表现因素,我们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更要立足传统,从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中去寻找民族化的音乐表现方式。歌剧《党的女儿》,就是以江西民歌的音调和山西蒲剧音乐的调式、旋法特征为主要素材,努力在家喻户晓的革命故事和传统音乐中,寻求一种与当代观众的心灵相互沟通的精神共鸣点。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则是以河北地区的戏曲、曲艺、民歌为主要素材,兼以晋、鲁、豫地区的音乐和日本音乐,加以嫁接组合而成,从而使该剧具有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最近,人民音乐出版社要出版《中国音乐百年作品典藏》,这是一套具有学术和史料价值的精品图书,经过由国内一流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论证评选,拟收录歌剧《芳草心》《党的女儿》《玉乌“兵站”》《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12首唱段。这12首唱段中,既有运用板腔体结构创作的核心咏叹调,也有在全剧贯穿使用的抒情短歌《小草》《星星之歌》《天边有颗闪亮的星》《乡谣》等,这无疑是对我们多年创作方向的激励和肯定。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我国歌剧的发展史已经充分证明:富有民族特色的歌剧艺术精品,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可以让观众获得最独特、最直接、最深刻的审美体验。身处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作为歌剧工作者的我们更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倍加珍惜几代中国歌剧人努力探索而创立的民族歌剧风格和传统,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汲取养分,解决好继承、融合、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拓宽视野,支持各种题材、样式、风格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多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让中国歌剧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夺目光彩。

猜你喜欢
歌剧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走进歌剧厅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