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摘 要:长久以来,小学习作一直为“假大空”所困,本文提出要在提升思维高度中积累立意方法、在扩展思维广度中尝试文体练笔、在深挖思维深度中遴选练笔形式,让学生依托思维历练,走出习作尴尬。
关键词:思维历练 习作瓶颈 积累方法 选择形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21-02
长久以来,小学习作一直为“假大空”所困,更有甚者直接指出人生的第一次“说谎”,就是从习作开始的。小学习作为什么会失去了“真善美”的本质,罪魁祸首究竟是谁?习作教学又该何去何从?
一、小学生作文遭遇的瓶颈
(一)假:无法评定的道德尴尬
学生天性善良,是一张白纸,常常将心中所想、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毫无保留、不加修饰地倾吐出来。但在习作评价中,教师总是习惯以师道尊严对学生出于真心的语言进行评价,当学生由于表达真话处处碰壁时,意识系统就会自动探寻契合教师标准的言说。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怎样玩麻雀导致其死亡,尽管作文细节丰满、语言生动,但教师仍旧评定为不及格,理由就是没有保护动物,破坏生态平衡。试问,有了这样的评价,学生习作真诚的品质如何才能养成。
(二)大:急于呈现整个世界的欲望
学生习作常以宏观视角感知这个世界,他们遇到了什么经历就写什么,经历的过程是怎样的就怎么写,总是试图以自己的文字将客观存在事无巨细地表现出来。写一篇举行运动会的作文,可以从训练写到开幕式的精彩,可以从裁判员写到拉拉队,可以从教师的座位安排写到游玩时的游戏打闹。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他们没有胡编乱造,但就是无法从众多的细节中遴选出与主题匹配的核心要素,导致习作在众多无效内容中周旋,制约了习作表达的效果。
(三)空:鹦鹉学舌的机械套用
小学生习作常常会在最后进行议论,这一环节学生往往会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不仅语言雷同,千篇一律,甚至感受惊人的相似。只要提到水资源,就无一例外地“别让地球的最后一滴水成为你的眼泪”;只要是爱心活动“人人献出一点爱”就会自动“躺”在习作纸上……
这种口号式感悟与议论,不仅让学生的习作水平无法得到提升,还养成了学生懒于发现的思维陋习。
二、为何会形成这样的习作瓶颈
(一)真真假假裂变中思维缺位,素材难觅
学生在习作中胡编乱造,最为突出的就是习作的选材。同一类题材不止一次地被他们送进作文,我给妹妹做老师、家庭的战争、雨中的哭泣……几乎都是习作范文的翻版。究其原因便在于学生思维广度的欠缺,具有广阔思路的学生不仅可以从世界万象中罗列出各种契合习作主题的作文素材,还能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开掘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细节和创作思路。
因此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引领学生广泛收集习作素材,还要能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进行价值点的探寻,这样才能扭转学生由于思维缺位导致的抄袭和编造现象。
(二)大大小小的转化中思维缺位,核心难聚
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博大而复杂,学生创作的过程就是要将这个客观世界转化为语言。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就需要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支撑。而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不止一次地要求学生紧扣细节,从点入手,但学生依然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结果各个环节都有所涉及却都是蜻蜓点水。说到底,这是学生思维力欠缺的表现。很多教师都会对学生的习作字数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努力无果的情况下,学生出此下策,凑足字数,从而养成了学生不扣中心、胡乱堆砌的习惯。
(三)空空实实的承接中思维无趣,童真难寻
当下,学生的作文已经丧失了应有的童真,他们总是装着成人的口吻表达见解。其实,学生模仿成人的口吻表达见解,正是他们生命发展中的成长过程,但由于技巧的缺乏,常常会形成“夹生饭”的尴尬。教师无需大惊小怪,更不必一棍子打死,应在这里寻找平衡点,让学生从小就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捕捉鲜明而独特的价值意蕴,保持学生独有的童真童趣,从而在质疑中提升思维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知。
三、怎样克服小学习作的瓶颈
(一)在提升思维高度中积累立意方法
习作教学并不倡导主题先行,也不建议抱着伦理道德夸夸其谈。当然我们也不欣赏低俗、浅薄的习作。习作的主题思想是习作的灵魂,当学生手握着“鲜活的事例”,如何利用这一资源开掘出深刻而新颖的立意,需要学生能够尝试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提炼出别具一格的意蕴。
如一篇习作要求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将研究成果写成作文。这篇作文选择面较广,但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他们难以从众多的动物中选择认为值得一写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以动物生活的“天空、水里、陆地”进行划分,引导学生说出一系列的动物。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哪些动物既能在水里游也能在地上奔跑呢?”教师再次引导学生依据这样的思维逻辑,继续进行动物特性的发现提炼,学生列举出了一系列材料:有的蛇剧毒无比,有的没有毒;螳螂结婚后,母螳螂要吃掉公螳螂;海马是爸爸生养孩子……
面对习作要求,学生率先搜寻积累的是众多的感性材料,立意的过程就是要将这些感性资料提炼出理性因素。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是从原始的“动物”概念入手,借助“类别”引领学生逐步打开思路,层层剥笋中聚焦动物的特殊之处,罗列了大量特性。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就自然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这种完全源自自身意识的见解,有效地避免了机械模仿,凸显了自我思维意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拓展思维广度中尝试文体练笔
小学习作自然以记叙文为主,但不同文体的感知与尝试,对于学生思维的历练与拓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相同素材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文体的创作方法对素材进行感知、整合与提炼,从而明晰不同文体特点,对素材的处理方式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深度的思维能力加以配合,才能满足创作的要求。
以前文列举的校园运动会这一素材为例,教师可以以这一素材为载体,引领学生进行文体感知。例如可以围绕着“校园运动会有意义吗?”为中心进行议论文的尝试;可以借助各个项目的比赛规则尝试进行说明文的练写;也可以体验记者角色,通过新闻报道、人物特写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文的创作。
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力就能在不同文体中得到有效提升,也为培养学生多视角、立体化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创设了桥梁。
(三)在深挖思维深度中遴选练笔形式
小学作文切入口应该要小,要能在“小中见大”,这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标尺。要想彻底改变学生习作面面俱到结果却什么都不到的尴尬局面,就必须从作文的外显形式入手。
例如,在写人作文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核心品质,进行了这样的片段练习:流浪忍饥挨饿了三天,突然看到了一个汉堡。这一片段设置,正是基于学生痛感经验,将学生的思维关注力聚焦在人物外貌与动作描写上,提升了片段练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事实上正是如此,学生对流浪汉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学生在心无旁骛的聚焦性描写中,将客观事物固有特征进行了适当的删减,有效地促进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学生描写不够细致,主要原因就在于干扰学生的外在因素太多,与其苦口婆心地教授写作的方法,不如在转换思路中改变学生的写作形式,他们“走向歧途”的可能。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习作要想走出假大空的尴尬,不仅要在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工具性层面进行努力,还需要借助机遇进行思维能力锻炼,让学生乘着思维的翅膀飞出思维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康立国.小学作文入门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5,(6).
[2]李树华.写话评价:为了儿童“语文力”的生长[J].江苏教育,2015,(1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