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杨旭东
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
——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时平
□ 文/杨旭东
“只能亲自干,不能围着看!”说这句话的,是长庆输油气分公司惠安堡维抢险队一个又黑、又瘦、又高的汉子,他的名字叫时平,抢修班班长。几十年来,他坚持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豪言壮语”,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时平是长庆基层一线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担任中国石油管道公司长庆分公司维抢修队维抢修班班长。这个现年52岁的西北汉子,于1980年参加工作,在长庆维抢修队一干就是35年,因为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维抢修实践经验,多年来在长庆维抢修队起着“顶梁柱”的作用,所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长庆维抢顶梁柱”。维抢修干了35年,如今虽然已经52岁,但他在工作中仍然保持着35年前的“青春”——就像当年年轻时一样,始终充满着充沛的热情和干劲,这是时平身上最可贵的优秀品质。30多年来,时平的“青春”始终没有改变,而不断改变的是他的技术技能,几十年的拼搏奋进,使他逐步成长为管道维抢修行业的专家,他对分公司每一台大小设备的性能、状态、操作和使用都清清楚楚。2010年开始他根据当前管道发展实际,向队长建议成立了维抢修技术革新小组,几年来由他带领完成的各类技术革新项目达15项,其中维抢修设备综合集装化改造项目,使分公司维修队的维抢修应急反应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使抢修应急出动时间由以前的50分钟提高到了30分钟以内。35年中,管工、封堵工、钳工,特种车辆司机……样样工种干了个遍,并因此而成为了长庆维修队的“多面手”,他不仅是班长,而且身兼油气管道安装、开孔封堵以及挖掘机操作手等多项工作。
“只能亲自干,不能围着看!”这是他在抢修工作中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这样的要求下,在每次维抢修工程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而且总是有冲锋陷阵的“理由”:年轻时他说自己有力气让老师傅休息,上年龄后他又说自己有实战经验,让年轻的同志跟在后面学习。几十年来他总是为自己找出理由冲在维抢修的最前面,不管遇到什么急难险阻的任务,他总是重活累活自己挑,危险困难自己扛。油线抢险,他第一个跳进油坑堵漏,满身油污;水线抢险他第一个跳进水坑,浑身湿透。即使在滴水成冰的三九天,第一个跳进水坑的,也是班长时平,防水服常常冻裂,刺骨的水灌进裤腿,他仍然坚持堵漏。几十年来,只要出现急难险重的抢修任务,他不管是在休息还是在陪家人,总是立刻返回抢修现场投入战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和激励全体员工。30多年来,他参与各种应急处置及管道施工抢险上千次,每一次都冲在最前线,没有怨言,没有情绪,更没有懈怠和退缩,只有满腔的热情和干劲,只有冲锋陷阵的种种“理由”。多少次接到任务放弃正在轮休、与家人共度的假期,多少次放下正在急办的手头家事、交给妻子,多少次面对妻子儿子失望的眼神和心情,他已经记不清了。然而家人终究是理解和支持他了,从埋怨到理解,又从理解到支持,这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在创建“五型”班组活动中,基层班组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很琐碎。如何把班组建设成为“五型”班组,时平带领全班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积累。积极组织各项活动,如“安全进一言”、“班组建设我行动”、“清洁说一招”、“节约支一招”、“和谐有一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慢慢地把抢修班建设成了安全无事故、学习氛围浓厚、设备、卫生区域整洁、人人处处讲节约、讲和谐的班组。在员工岗位培训工作中,按“五型”班组的具体要求,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培训,他总是耐心地为员工传授维抢修工作中的各种技术,如开孔封堵技术、挖掘机操作技术等等,由于青工以前未接受过相关知识,他从不厌烦,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直至青工理解掌握,把岗位培训搞得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员工特殊工种的操作能力。现有3名封堵工都能独立完成操作任务。什么样的班长带什么样的兵,时平所在的班组,在他的引导和组织下,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由于精湛的技术,务实的作风,该班组曾经被集团公司评为“先进班组”。作为一名基层班组管理人员,为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更好地适应班组建设的需要,他利用业余时间积极读书看报,比如《工人日报》、《班组建设》和《班组管理》等,都是他常看的书报,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通过学习,用理论知识来丰富自己,指导工作实践,不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他还要求全班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际锻炼,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他总是对员工们说:“我们曾经是集团公司的先进班组,可我们不可能年年都是,多少个班组在看着我们,看我们怎么做,我们能一劳永逸地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吗?称号给了我们,但同时压力也给我们了,我们要对得起这个称号!”以此来号召全班人员提高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并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实战能力。
维修工作没有固定的上班和休息时间,长期的野外作业和管道抢险任务,使他顾不了家,照看不好孩子,往往是在家人最需要的时候他都奋战在维抢一线。记得时平的儿子出生那年,正好遇上雨季管道防腐抢工期,时平坚持在抢修第一线,不能回家照顾妻子分娩,等他到家时儿子已经满月。回家看到儿子,他笑了,队上的很多人却感动地哭了。多年来孩子的学习他照顾不上过问,家长会一次都没有参加过。几十年来对于家人的亏欠,他只能利用宝贵的休息时间尽量弥补,他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弥补办法:学习厨艺!通过刻苦学习,时平掌握了一手精湛的厨艺,甚至考取了“国家三级厨师证”,他每次回家都变着花样儿做出妻子和儿子最爱吃的饭菜,尤其是那道最拿手的红烧肉,儿子百吃不厌。只要有时间回家休息,他总是天天下厨,在帮助家人卸下家务重担的同时,让妻子儿子一饱口福。即使这样,他也觉得亏欠家人的太多,永远难以弥补。当我们让时平谈谈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时,他说:“我不太善言,也没有读过太多的书,更不懂得太多深奥的道理,但我相信一个理,那就是当工人就是要把该干的事干好,企业为我们着想,我们就得为企业卖力。”这就是他的回答,没有提及自己的家人,没有触及自己的心情,但我们知道,在这段话的背后,隐藏着多少没有说出来的对家人的愧疚之情。对于他的家人来说,他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更不是一名称职的父亲,但他是全家人的骄傲,是长庆人的骄傲,他在亲手打造着长庆维抢修队这支“沙漠铁军”。
2015年4月,在管道公司劳动模范座谈会上,时平一席朴实的话语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位与会人员,他说,“尊敬的各位领导,管道战线的各位同仁们:大家好!参加工作35年,我经历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应急抢险施工任务,再苦、再累、再难,我从来都不皱一下眉头。可是,今天站在这里,说实话,真有些紧张,有些激动,还有些不安。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平平常常的事情,可是从不敢想,也没想到组织却把这么高的荣誉给了我……”
“从不敢想”,一个多么朴实的西北汉子,但在同事们的眼中,这名“普普通通的工人”,早已成为不折不扣的劳模;这些“平平常常的事情”,早已铸成大漠戈壁上的丰碑。
“应急抢修是维抢修队的基柱,因此维抢修班必须要做维抢修队的排头兵,任何事情必须要做好,更要做精”。这是时平30多年前刚担任维抢修班班长时对大家说过的一句话。30多年来,为了这一句话,他带领维抢修队员将汗水无尽的抛洒在了长庆千里管道上,创造了完成各种管道应急抢修及施工作业任务一千余次,无一起安全事故的佳绩。由于实实在在的贡献, 2015年时平又荣获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