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对于高级德语课程教学理念的启示

2015-09-22 19:03闵志荣
亚太教育 2015年30期
关键词:巴赫金启示

闵志荣

摘 要:本文从探究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的内涵入手,对现代外语教学中四对辩证关系,即语言—言语、抽象语言体系—言语交际能力、传统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标准语—异质语进行分析,探讨适合新时代的高等学校高级德语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巴赫金;超语言学;高级德语;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082-02

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外语教学研究在发展中受上述理论影响,也在对自身进行探索和反思。本文着重从语言—言语、抽象语言体系—言语交际能力、传统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标准语—异质语这四对辨证关系对高级德语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综合上述问题的研究,探讨适合新时代情境的高级德语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1.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针对语言内在体系,其研究活动将语言系统与语言运用分割,显示自给自足的特性。而语言终究不是单纯的封闭抽象符号系统;在纷繁的社会活动中,语言以鲜活的生命力在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的本质在于交往。巴赫金高度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因生活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的(巴赫金,1998:387)。这并非脱离语言学研究范畴,他在认可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把语言学研究从封闭的符号系统中解放出来,将语言运用也纳入研究,实现了从语言到言语的转变。语言既承载着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在属性,也天赋着对话活动本质,包涵人类赖以交际的思想介质。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着眼于交际中的语言,注重其对话性。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巴赫金专门论述了复调小说的对话性问题,其提出的对话的多声部性、平等性、未完成性、狂欢性(陈太胜,2000)特质对于超语言学理论的完善丰富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言语活动中,语言除对话性之外还具有结构体裁性、社会历史性、互文性和涌现性(李曙光:2007)。了解这些超语言学的特点,对高级德语课程的教学活动有指导意义。

2.超语言学理论与高级德语课程教学活动

回顾中国外语教学活动,外语的教学法经历了多次变迁,从最初偏重语法体系的翻译法,到重视语言模仿的直接法,到倚赖情境创设的听说法,到强调语言运用的交际法。外语教学法重心转移显示,外语教学理念的争论点在于三点:语言系统,语言运用,将语言和言语并重。近年来在国外语言教学、语言习得理论的启示以及外来教材的影响下,国内更偏重于交际教学法,因外语本身牵涉他国文化,此方法更有了洋气的名片:跨文化交际教学法。然而,语言既不只是字里行间的抽象符号,也不只是口若悬河的滔滔不绝。在经历过大一和大二的基础阶段学习之后,学生已有一定语言基础,各项语言技能有了初步发展。此时,对于高级德语课程的教学活动作全面审视和思考尤为重要。

2.1 语言与言语

索绪尔将有关语言的活动划分为语言和言语两方面。他指出,语言是社会成员共有的存在,不受个人意志支配;言语则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把语言研究方向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李曙光,2007),前者侧重语言内在系统,后者将研究范围扩大至文化、历史等外部因素。索绪尔主张首先研究语言本身。

巴赫金认为,“研究语言要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首先要确立意识形态创造与文艺学、宗教学、伦理学的关系,他认为它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钱中文,1998)。除了语言本身的结构和体系,与语言相关的外部因素,如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社会传统等,都是语言研究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正因巴赫金将侧重点从语言研究转向言语研究,这一转向便被奉为金牌,似乎语言本身的学习就不那么重要:或在语言教学方面过于强调交际能力,刻意追求所谓的“输出”;或在学习方面过于轻视基本功训练,将精力过分地放在文化比较方面。巴赫金澄清道:“超语言学的研究,不能忽视语言学,而应该运用语言学的成果。无论语言学还是超语言学,研究的都是同一个具体的、非常复杂而又多方面的现象——语言,但研究的方面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巴赫金,2010:242)

因此,对于语言的教学,基于语言内部体系的语言基本功及与语言骨肉相连的文化等共生因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哪一方都不应该被夸大或怠慢。

2.2 抽象语言体系和言语交际能力

语言体系是本和根,撇开语言基本能力的教和学谈交际能力,是本末倒置的。对于中国高校德语教学,基础课程的功能在一、二年级由基础德语课程承担,在三、四年级由高级德语课程承担。即便进入高级德语学习期之后,也不意味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大到足以抛开语言能力训练,因为中国高校德语教学本质是成年人二语习得。母语完成文化体系的构造和思维方式的塑型后,成年人学习外语就必须坚持语言和文化并重的方式。“语言只能存在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交际之中。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巴赫金,2010,270)。这段话含义有两:语言能力是基础;语言的目的是交际。因此,在高级德语学习阶段,除继续加强语言基本能力的训练,须花更大气力学习背景文化因素,尽可能多与母语者交流,以深化德语语言文化知识。

2.3 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

德语的传统教学法主要侧重于词汇、语法、句型,着眼在于基础语言知识;师生关系在此可比作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受众。教师的独白意味过于浓重。巴赫金认为,对话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主体建构的哲学理论。一方面,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主体;另一方面,自我存在的前提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具有一种既平等独立又相互交往的关系。(陈太胜,2000)

由此,课堂不是教师独白的场所,应被看作学生、教师、书本、知识的共存场域。师生之间是对话关系,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与知识进行对话。在课堂对话关系中,学生与教师的私人关系会更加亲近,这有利于教师摒弃戒尺形象,有利于学生在更有亲和力的环境中提升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语言的学习目的不只是掌握固定的语言基本知识,语言在运用中才有生命。课堂语言运用必须通过对话方式才能实现。endprint

此外必须注意,交际教学法近年来比较盛行,但存在过犹不及的问题。巴赫金认为,跳过语言学谈超语言学,是无本之木。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语言能力基础之上。过于独白的传统教学和过于交际的对话教学方式显然都不足取。在高级德语的教学中,教师应综合教材、教学内容、学生语言能力等方面选取合适的教学法,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应对话性并存,而不是互斥。

2.4 标准语和异质语

在基础德语学习阶段,着眼点是词汇、句型、语法,追求合乎语法标准。但在高级德语学习阶段,学习目标必须转变。“当我们建构自己的言语时,我们总是先想到我们表述的整体:既有一定的体裁构想,又有个人的言语主旨。我们不是堆砌词语,不是从一个词到另一个词,而仿佛是用所需的词语充填整体。”(转引自李曙光,1998)。巴赫金认为,言谈确有其独特性,但每个领域都有相对稳定的言谈范式,即有其不同的言语体裁类型。

“体裁是言谈整体在类型特征上所形成的固定格式,使建构整体的固定类型。”(王加兴,1998)体裁有相对固定的格式、类型,便于各领域中标准语形式的学习,其较为稳定和统一的语言使用方式有利于人们把握标准语。各领域稳定体裁类型暗示该领域内语言使用的标准方式,体现情境和主题的适应度。对于标准语,虽言谈是个人行为,但并不意味着个体可以肆意改变标准语系的使用方式,个体必须遵守长久以来存留的共同规范。

而在语言使用中,正因掺入了纷繁的个体因素,如思维方式、职业类型等不同,又因时空差异,标准语难免发生异化,形成异质语;言语表达在形式上有了混乱的感官体现。将把握标准语的整体性与辨识异质语的多样动态性相结合,对于高级德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对外语学习者来说,重要的是掌握相对统一、稳定的标准语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对异质语进行分辨,感知其中因个体文化、思维等差异带来的不同影响,提升语言学习的水平和境界。

本文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超语言学理论为支柱,对本科阶段高级德语课程教学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思考,有助于深化对于德语教学过程的认识,有助于整合“基本语言能力、言语交际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三位一体的德语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落实《高校德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德语本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德语系)

参考文献:

[1]巴赫金. 诗学与访谈[M]. 白春仁等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 刘虎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3]陈太胜.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J]. 学术交流: 2000(2).

[4]李曙光, 辛斌. 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与交际能力的培养[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7(4):16,2.

[5]钱中文. 巴赫金: 交往、对话的哲学[J]. 哲学研究: 1998(1).

[6]王加兴. 巴赫金言谈理论阐析[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8(4).endprint

猜你喜欢
巴赫金启示
重新为巴赫金画像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浅析巴赫金的转折人生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