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健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广州510630)
2014年8-9月间,我们一行几位老师,利用到加拿大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到加拿大的温哥华、维多利亚、卡尔加里和多伦多等多个华人较多的加拿大城市,对华人社会进行实地调研。调研期间我们拜访了多个侨团,走访了不同的唐人街、华人社区、华人家庭,接触了不同阶层与行业的华人,对加拿大华人人口、华人参政、华人经济以及华人与中国的关系等,都有了进一步的直观了解,收获很大,感触良多,特撰此文。
加拿大华人人口增长非常迅速,据统计,1961年的加拿大华人为5.8万,仅占加拿大总人口的0.32%。1981年约29万,占总人口比例为1.2%。此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加拿大移民政策的不断调整放宽,赴加中国新移民迅速增加,1981—1991年,加拿大华人从29万增长到58万多,仅仅10年就翻了一倍。2001年,华人人口突破了百万大关,2011年为145万,占全国人口的4.3%。从1981年到2011年,加拿大华人人口从1981年的29万,增加到2011年的145万,30年增加了116万,真是非常惊人 (见下表)。到2013年底,加拿大华人估计有158万,占人口比重提升到4.5%[1]。另据加拿大统计局的资料,到2015年1月,加拿大总人口估计为3570万,按人口比重4.5%推算,加拿大华人为160万左右[2]。
加拿大华人的分布较为集中,2006年的人口统计显示,安大略省华人最多,占华人总人口的47.4%,其次是卑诗省,约占总人口的33.5%,艾尔伯塔省第三,约12万华人,占10%[3]。
上述有关华人人口干巴巴的统计数据,在我们调研期间变得异常生动鲜活起来。唐人街自不待言,其他我们所到之处,几乎都可以遇到华人。我们访问的温哥华地区的列治文和多伦多地区的万锦市两个城市,至今已发展成为非常成熟的华人社区,华人成了当地人数最多的族群。据当地华人介绍,列治文的华人人口比例超过45%,原来是北美地区唯一一个华人人口比例超过40%的城市。但万锦市后来居上,华人人口比例从2006年的34.1%增加到2011年的52.9%,5年间急升了18.8%。
这两个城市中心布满了各色风味的中国饭店、商店、超市、药店等等,街道两旁汉字招牌比比皆是,随处都可以听到香港话,偶而也听到普通话。其中,各色风味的餐馆特别多,“饮茶”的餐馆人满为患,著名餐厅也是和中国内地一样要排队等位,同样是人声顶沸,一时之间,让人感觉犹如置身于中国的广州、香港。
表1 1981—2011年加拿大华人人口变化
据当地华人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增的100多万华人中,除了约20-30%是当地出生的华裔子弟外,其余的70-80%都是新移民,有些华人社区,几乎全部华人居民都是新移民。
事实上,我们所接触的华人,绝大多数也是新移民,其中有的是1986年以后到加拿大的留学移民,有的是“97回归”前到加拿大的香港移民。进入21世纪,进入加拿大的中国移民,途径更多,有依亲移民、留学移民、技术移民、投资移民等等。
新移民源源不断,人数众多,需求也多。在多伦多万锦市,我们看到在建的楼盘一个接着一个,热火朝天,尘土飞扬,据说楼花一出,很快就会抢购一空。为了吸引新移民,万锦市有些在建楼盘已申请了以中国人名地名命名的街道,如中山街(ZHONGSHANAVENUE),佛 山 街 (FOSHAN AVENUE),花都街 (HUADU AVENUE)等。一个个木制的街名招牌,就树立在建筑工地的边上,非常醒目。据介绍,目前多伦多的独立住房平均售价约为90万加币左右,按汇率5.7计算,500多万人民币,就可以购买一套多伦多万锦市的独立住房了。
随着新移民的增加,新老移民的隔阂和矛盾也有所扩大。一些老移民认为:是老移民打下了基础,新移民才得以移民加拿大,愤然之意,溢于言表。一些新移民则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依靠老移民,反倒是新移民的消费促进传统唐人街餐饮零售业的发展,对老移民明显有点瞧不起。我们访问的一位新移民,直接从中国大陆以技术移民方式移民加拿大,并顺利地进入政府部门当公务员,从事技术工作,收入可观,生活安定。他认为自己并不需要老移民的帮忙,对老移民的说法不以为然。在与唐人街老移民接触较少的技术移民和留学移民中,他的态度应该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有意思的是,新移民也不是一个整体,他们分别来自各个地区,在不同时期,因各种原因移民加拿大,他们之间也有一些隔阂。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移民,对后来蜂拥而至的香港移民就多有微词,认为有些香港移民专门在骗中国新移民的钱。相对而言,香港移民,因人数较多,居住集中,且不少人移民前已掌握英语,一些人拥有一定资产和人脉,他们在加拿大如鱼得水,发展相对顺利,活得比较自在。我们接触的香港移民,好像很少有抱怨的,显得比较安乐满足。
随着华人人数的迅速增加,华人的政治影响也与日俱增。参选各级政府公职的华人,特别是第一代移民和新移民越来越多。
1.2011年大选
1993—2008年,共有21位加拿大华人被选为联邦国会议员。2011年大选,华人参选人人数创历史新高,全国共有23名华人角逐国会议席,比2008年大选的18人多出了5人。其中有7名成功当选为国会议员,比2008年多了2名[4]。成功当选国会议员的,不少是第一代华人移民,如来自香港的邹至蕙,代表新民党当选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圣三一—士巴丹拿选区国会议员;来自香港的杨萧慧仪,代表保守党当选加拿大温哥华南区的国会议员。
其中一个重大突破是,徐正陶 (Ted Hsu)成功当选,成为首位在联邦选举中获胜的大陆移民。徐正陶是一名华裔科学家,其父亲是来自中国浙江的移民,母亲是湖北人。1964年,徐正陶随父母定居加拿大京士顿,1984年,徐正陶毕业于皇后大学,1989年取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精通英、法及中文。他曾经在巴黎和费城工作,担任过摩根史坦利公司东京办公室的执行主席。之后,徐正陶回到京士顿,在一所维持能源及创造与能源相关工作机会的非营利机构中担任执行主席[5]。在本次大选中,前自由党国会议员兼众议院议长密利肯 (Peter Milliken)宣布退休,不再代表自由党在京士顿—千岛湖选区参加竞选,自由党随之推出徐正陶参选,希望巩固自由党在京士顿—千岛湖选区的议席。对于参选动机,徐正陶表示:“京士顿是自己从小到大成长与学习的地方,由于自身具有科学专业背景及能源方面的专长,基于对地方的一份深厚个人情感及使命感,因此当自由党提出征召,便毅然决然投入选战。”[6]在本次大选中,自由党遭遇惨败,但徐正陶却在自由党兵败如山倒的颓势下,保住了京士顿—千岛湖选区的席位,为自由党巩固这一地区的政治地盘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成为此届联邦国会中,唯一的一位华人自由党议员。
2.2014年安省省选
2014年6月,加拿大安大略省举行省议会选举,3名代表自由党出战的华人候选人董晗鹏、陈国治、黄素梅成功当选。其中37岁的董晗鹏在圣三一—士巴丹拿选区胜出,引起很大的轰动。董晗鹏是来自上海的新移民,13岁随父母定居加国,能操流利英语、普通话和粤语,19岁加入自由党,多伦多大学毕业后,曾为多名自由党国会议员、省议员担任助手,2003年参选教育委员,虽然铩羽而归,但再接再厉,最终以一名政坛新丁﹐战胜安省名气不小的老牌议员马基斯,获得成功。他曾表示,家人在该区居住20多年,熟悉情况,希望改善现状,增强对新移民的服务,亦希望通过自己的参选,吸引更多杰出华人从政,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7]。他是首位来自大陆的新移民省议员,他的当选,是华人参政的又一重大突破。
我们到多伦多调研的时候,在有些商店还可以看到董晗鹏竞选的大幅画像。刚好我们拜访的侨领中,有人曾担任过董晗鹏竞选团队的负责人。据他的介绍,争取党内提名,筹集竞选经费是最艰难的,此后便是连续不断的宣传动员。董晗鹏从2013年获得自由党的党内提名后,竞选团队就开始逐一拍门争取选民支持﹐将近一年的时间,几乎拍遍了圣三一—士巴丹拿选区所有居民的家门。热心助选的志愿者很多,除了当地华人,华人青年志愿者中也包括来自安省多所大学、学院的大批中国留学生。华人社团也为董晗鹏竞选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组织记者会、选民座谈会,提供资助,协助华人选民登记、投票,等等。
3.2014年大多伦多地区选举
2014年10月举行的大多伦多地区选举,华人参选的热情也是空前高涨。2010年和2006年的参选华人分别为41人和44人,2014年参选华人提升到约60人,分别竞逐市长、区域议员、市议员和教育委员等职位,打破历年华人参选的纪录,成功夺得席位的华人有16人,成绩也是历届最好[8]。
这次地方选举安排在10月27日正式投票,但不少候选人早早提前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如举行记者会和居民见面会,发放宣传资料,介绍个人经历,阐述参选的原因和自己的政纲愿景等。我们8月间在加拿大调研时,虽然离投票日还有一段时间,但已经可以看到多家华人社团机构、商铺等,摆放着一些华人候选人的宣传资料,张贴着华人候选人的宣传海报。
角逐地区选举的,不少是华人新移民,而且巾帼不让须眉。例如,在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伦多,当时有20多位华人参选,其中参选市长的邹至蕙,生于香港,80年代移民加拿大,如果她能当选,将写下华人也是少数族裔女性在加拿大出任最大城市市长的新篇。不过,很可惜,出师未捷,她最终因各种原因而落选,只能下届再接再厉了。令人欣慰的是,新当选的华人市议员黄旻南后来被新市长庄德利任命为多伦多副市长,成为多伦多有史以来首位华人副市长。另一位华人,陈圣源当选为多伦多公校教育局主席。多伦多公校教育局是全加拿大最大的公校教育局,也是加拿大最多样化的教育局之一,服务对象覆盖多伦多的595所学校和24.6万学生,还有超过16万的成人继续教育项目[9]。
另外,我们这次重点调研的多伦多万锦市,2014年也有20多位华人报名参选,其中参选约克郡区域议员的华人候选人共5名、参选市议员的华人候选人共13名,参选教育委员的华人候选人为4名。不少选区有多名华人候选人竞选,如第二区、第三区和第八区分别都有3名华人候选人角逐,第六区战况更激烈,竞选市议员的华人候选人多达 4 名[10]。
参与万锦市竞选的华人候选人中,不少是香港新移民,如竞选第三区市议员的郑先生,1989年1月从香港移民加拿大,当时是首次参选。除了香港新移民外,大陆新移民也踊跃参选,不甘人后,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角逐区域议员的常斌,是一名中国大陆新移民。她在中国武汉大学获经济和法学双学位,毕业后短暂工作,2001年来加拿大留学,获全额奖学金在皇后大学读经济学硕士。硕士毕业后她又获全奖进入多伦多大学攻读金融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她于2008年进入安省科技大学做助教,并于2014年获聘终身教授,参选时为安省科技大学金融系系主任。常斌说,我拿着加拿大提供的全额奖学金在加拿大接受最好的教育,建立了自己的事业,拥有了自己的家庭,现在是回报加拿大和万锦的时候了[11]。另一名角逐区域议员的孙晓明,也是大陆新移民,她来自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EMBA,并获得约克大学舒立克商学院公共管理研究生文凭,2000年移民加拿大后,投身金融业,参选时为中加投资商会会长[12]。虽然两位大陆新移民没有成功,但虽败犹荣,显示了新移民的参政意识正日趋提升。
4.华人选民
不过,和华人精英积极参选,屡掀高潮不一样,一些华人选民对选举好像不是太关注,和当地一些社团说起华人参政,能提供的信息也非常有限,我们国内一直比较关注重视的华人参政社团,对他们的影响,好像也不大。
笔者访问当地华人发现,很多华人不太清楚什么时候投票选举,问他们“如果错过怎么办?”他们说,不会错过的,差不多选举的时候,会有候选人“拍门”提醒,派发很多宣传资料,社区也会举办各种介绍选举动员投票的座谈会、宣讲会,有很多志愿者会帮忙选民进行登记,办理各种手续的。似乎有点被动。据当地华人介绍,华人的投票率,过去徘徊在10-15%,最高也就是20%左右。万锦市等华人比较多的城市,华人投票率略高一些。
影响投票的因素是什么?综合起来,接受访谈者主要觉得华人选票作用不大,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也不少,所以也就无所谓了;有的认为,加拿大政坛盘根错节,白人树老根深,华人根本无法进入核心,就算当选,也只是当些无关紧要的小角色,点缀而已,没什么用;还有人认为报名参选的华人候选人,说得冠冕堂皇,“为华人发声”,其实都是为了自己,没必要为这些人“抬轿子”,等等。一些华人整天忙忙碌碌地为生活奔波,也没有心思管“政治”。
不过,如果涉及维护本身具体权益,华人还是蛮积极的。我们访问万锦市一个华人聚居的居民小区,小区配套有免费的足球场和篮球场,在一片宽敞草地的旁边,铺有一块约20-30平方米的长方形水泥地。据当地华人介绍,这是跳“广场舞”的中国大陆移民争取到的,专门用来跳“广场舞”。
5.华人政治社团和华人政党
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华人政治社团和华人政党,在对华人进行政治动员中所起的作用,似乎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例如某些著名的加拿大华人政团,几年前成立时,曾极大地激励了当地华人参政,人们对它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推动加拿大华人参政进一步发展。不过,据当地准备参加市选的华人候选人介绍,这些政团只是举办几次论坛,对华人参政没有太多的影响,2014年的省市地方选举,它们也都没什么活动。至于华人陈卫平于2007年建立的“民族联盟党”,党员人数一直不是太多,党领陈卫平参加过多次省市竞选,无一成功。在我们访问的华人中,一些人根本不知道这些华人政团和华人政党,看来影响确实不是太大。
目前,华人候选人参选各级议席,独立候选人主要还是靠个人人脉,代表政党参选的除了靠个人人脉之外,还要靠政党各种政治资源。传统的华人地缘业缘社团,在动员华人参政方面,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新兴的华人服务性社团,因为接触很多新移民,它们在动员华人新移民参政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调查显示,随着加拿大华人的不断增加,特别是有学位有技能的华人新移民的增加,华人经济日趋多元化,华人整体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不过,我们在加拿大接触的华人,由于移民背景、教育程度、英语水平、工作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收入情况和生活状况大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两极分化。
1.成功的企业家
在加拿大华人中,成功的企业家,以及腰缠万贯的投资移民,经济情况是最好的。我们到访一位普通企业家的住宅,大概是300多平方米,上下三层,另带有露台、小花园和车库,宽敞明亮,舒适惬意。当地从事房地产的华人告诉我们,在多伦多,购买250万加元以上豪宅的买主中,约25%是华人。在一些华人热点社区,华人买家占的比例更高,占到40%以上。至于600万加元以上的高端豪宅,其中华人买家也占15%,华人财力非同一般。
2.专业人士
其次是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或者是从事金融业IT行业的专业人士,年收入可以达到30万-100万加元。还有大学教师。一位留学移民,拥有博士学位,若获得加拿大公立大学的终身教授,年收入大概可以达到约10-15万加元。一般而言,理工科教授的收入比文科类教授的收入高。但由于加拿大是重税国家,大学教授的税后收入其实不算特别高,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高,工作也很稳定,生活比较安逸,因此还是十分令人羡慕的。不过,拥有博士学位,在大学任教的,还有很多是临时教师,按时计酬,收入少了很多,工作也不稳定,和他们接触,看得出他们的压力很大,很焦虑。
3.有技能、英语好的技术移民
其他有一定技能、英语好、有固定工作的华人,月收入一般能有4-5千加元,年收入可以到5万加元左右。其中,护士的收入很不错。我们接触的一位华人护士,她原来在内地医院当护士,移民加拿大5年了,因加拿大不承认中国的护士资格,她重新复习考试,当时刚刚考取了加拿大本地护士执照。据她说,护士的年薪,第1年可拿到8万加元,工作3年,可以增加到13万,比一些大学教授的收入还高呢。据她说,复习考牌很辛苦,主要是语言障碍,和她一起报名复习的有二十多个人,最后只有她坚持下来,并拿到执照。她特别强调英语对就业的重要性,她介绍说,她的丈夫是学电脑编程的,本来IT工程师在加拿大也是收入不错的行业,但因为她的丈夫英语不行,一直没能从事自己的专业,现在只能做一份年薪3万多的工作。“英语最重要”,她对我们强调。
4.其他华人从业者
不过,我们在加拿大见到更多的是华人中下层商业从业人员,他们的经济状况很一般,不少人在为生活奔波忙碌。
例如,我们访问的一家经营华人家庭旅店的新移民,她于2001年通过投资移民来到加拿大,当时只要12.5万加元就可以投资移民加拿大偏远地区。至今,她移民加拿大已经14年了,由于没有学历,英语也不太好,她一直没有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经营家庭旅店成了她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她出租的房子是大约80多平方米的平房,地面一层,地下一层,地下室分成三个小房间和一个杂物房,三个小房间用来出租,还比较整洁。地面建筑有2个卧室,一个起居室和一个厨房,起居室和厨房乱糟糟的。租客还经常要用厨房,她和她的孩子、丈夫有时就坐在比邻的起居室看电视。加拿大是一个注重隐私的西方国家,这么小的空间还拿来出租,任由陌生人进进出出,应该也是无奈之举,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周遭很少看到人,万一发生什么事,都不知如何是好。加拿大曾发生过多起中国留学生在出租屋遇害的事件,确实是有原因的。
我们见到比较多的还有唐人街的各式华人,他们大多在唐人街经营餐饮、杂货、食品,以及蔬菜水果、生鲜鱼肉、书店药店、服装饰品、旅游服务、移民中介等摊档小店,销售商品大同小异,互相竞争压价。我们发现,除了食肆餐馆,唐人街的其他店铺,顾客好像都不是很多。特别是大型超市“大统华”(T AND T)所在区域,周围华人店铺的商品被迫压低价格,利润稀薄,难以为继。按当地华人的说法,就是开得快“死”得快。但这些华人没有技能,又不懂英语,除了在唐人街做这些小生意之外,确实没有更多的选择。就算找到工作,收入也不高。2012年移民加拿大的大陆移民马先生说,与他同班学习英语的新移民,由于英文欠佳,找工作四处碰壁,一名同学找到年薪约3万的工作,已是全班同学薪资最高。在农贸市场看到的售菜大婶,和广州看到的并无二致。
5.调查资料
事实上,加拿大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全国家庭调查》(National Household Survey)的统计显示,在温哥华大都会的城市中,家庭年收入最高的是贝卡拉市 (Belcarra),高达14.02万元,温哥华只能排到第十七,华人最多的列治文则在20个城市当中,排名最后。大温所有城市家庭年收入平均数为8万元,像温哥华、本那比或列治文等有较多华裔移民居住的城市,均未达到平均数,如列治文家庭年收入仅有6.9万元[13]。另外,90多个安省社会福利团体组成的“安省联合战线” (Ontario Common Front),在2012年进行的研究显示,安省不平等收入的恶化,是全国之冠;贫穷比率的升幅亦在全国排第二位,在种族歧视下,族裔小区的贫穷率要较非族裔的高出2至3倍。在华人小区中,每4人便有一人生活在贫穷线以下。黑人小区情况更严重,2人中有1人生活在贫穷线以下,主流小区则10人之中只有1人生活在贫穷线以下[14]。2015年3月加拿大政府公布的调查显示,在52个移民来源国中,收入排名荷兰人居首,中国人垫底。移民历史较短,有语言障碍,生活封闭,不容易融入加拿大社会,是低收入移民的共同特点[15]。
加拿大是一个福利国家,很多人都是冲着福利而移民到加拿大。总的来说,加拿大的福利确实不错,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大量的免费公共设施和运动场所等等,不一而足。
但在大城市中心,也同样有流浪汉、乞丐,有些就盖着棉被躺在十字路口,街头卖唱的也不少,其中也包括个别白发苍苍的华人老人。我们了解到华人移民享受的养老金和住院设施,也和我们原来想象的有一定差距。
1.养老金
加拿大的养老金不太多。根据加拿大的福利政策,只要年满65岁,年满18岁后在加拿大住满10年就可以拿养老金,其中18岁后住满40年可拿到最高养老金,也就是一个月546.07加元。如果包括其他收入,个人所得还是低于1万加元出头/年的贫困线,政府会发放贫困补贴,保证老人的收入达到贫困线以上,但贫困补贴有诸多限制,不是人人都可领取。
在加拿大的小餐馆,一碗面,加上税收和小费,一般都要13-15加元,自己做饭要便宜一些,但一顿饭至少也要5加元。因此,单靠500多加元的养老金,生活显然很艰难,不少老人还必须依靠子女,或其他收入。有些身体好的老人,还会继续打工。我们访问一些华人社团时,看到在里面打麻将的老人,几乎都已是70-80岁高龄了。在唐人街各式店铺档口的店员,不乏50多岁、60多岁的老年人,他们似乎远不如在中国内地跳“广场舞”的退休大妈那么惬意。
据当地华人介绍,加拿大领养老金的年龄准备提到67岁。另外,新移民老人的总收入,以前只算加拿大境内的收入,有不少退休后移民加拿大的内地老年移民,可以同时拿中国国内的退休金和加拿大的养老金。以后老人的总收入,要把加拿大境外的收入也一起计算。也就是说,如果在中国的退休金超过加拿大法定的1万出头/年的贫困线,居住期限不到10年的话,就不能在加拿大领取养老金了。
2.政府医院
刚好有一位华人的母亲在医院住院,我们有机会到加拿大的公立医院看了一下。
我们去的是多伦多地区的一所政府医院,占地面积很大,有好几座数层高的住院大楼,排序整齐,道路宽敞,停车场和公共汽车站一应俱全。
我们是晚上8点多钟到的,和广州大部分医院晚上灯火通明相比,加拿大这所政府医院给人感觉是光线不太足,有点阴森森的感觉。大厅和走廊,和国内的很多医院一样,也同样是杂乱无章。
穿过几道门上楼后到了移民老太太的病房,病房一共三个病人,中间一个正在抢救,拉着布幔,对面的是一位白人,孤独一人躺着。我们探访的华人老太太,当时有女儿和外孙陪伴,不过床上也是很凌乱,放着垫腰圈以及其他物件,和在中国医院看到的情况差不多。据说,到了晚上9点,家属就要离开,由医院的护士护理,护理得很周到,这点比国内医院好多了,国内很多病人是要家属请人护理的,花钱不说,还总是不够专业。不过,想想晚上9点后,华人老太太就一个人躺在医院了,行动不便,语言不通,还是觉得有点凄凉。按照这位华人老太太的级别,在国内医院起码可以住一个单间,可以让亲人或保姆陪着。
在加拿大调研期间,可以看得出,加拿大华人和中国的关系很紧密。
首先是华人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很紧密。唐人街华人商铺卖的商品,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内地,唐人街的顾客,除了本地华人外,大部分是来自中国的游客。华人房地产商开发的住宅楼盘,很多也是面对中国人,包括新移民和中国公民。
华人的服务业,不少以中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如留学中介、移民中介、旅行社等。华人的家庭旅店,也主要做中国人的生意。如我们访问的那家华人家庭旅店,坐落在一所大学附近,据老板娘介绍,租客主要是来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的家长,到加拿大大学做研究的中国访问学者,以及中国游客。老板娘说,7-8月旺季的时候,还要提前预定,看来生意不错。她主要通过在网上打广告和熟人介绍的途径来招徕顾客,为此,老板娘的态度特别好,有问必答,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华人社会的信息。
在政治方面,我们见到的加拿大华人,亲华倾向也很明显。我们访问的参政华人和社团领袖,无论来自内地,还是来自香港,他们对中国都颇有好感,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在我们访问的华侨华人社团,几乎都悬挂有三面旗帜,一是社团本身的旗帜,二是加拿大国旗,再就是中国五星红旗。政治倾向,一目了然。
加拿大华人中,来自台湾省的华人移民不多,台湾的政治影响也显得非常有限。我们在唐人街偶而看到的“国民党支部”的招牌,几乎都是龟缩在某一店铺的不显眼的角落,而且都非常陈旧。据当地华人介绍,所谓的“国民党支部”,目前基本是“四没”,没有人,没有钱,没有场所,也没有活动,大多数是一个空壳,仅剩下以前挂的一个旧招牌而已。
在文化方面,华侨华人的文化机构在促进中国公共外交,增进加拿大主流民族对中国的了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我们访问的卡城的中华文化中心,拥有一座三四层楼高的房子,里面有各类活动场所和大小课室,还设有图书馆、展览室和华人博物馆。据介绍,到中心上中文课,参观展览和华人博物馆的白人不少。我们去访问的时候,刚好有一队白人小朋友,在白人老师的带领下,到中心参观,幼稚的脸上充满好奇,他们参观后对中华文化应该有点印象吧。其实,在加拿大,感觉到加拿大其他民族对中国确实很感兴趣。如我们在多伦多的时候,多伦多博物馆刚好举行中国的展览,排队买票参观的,白人比华人更多。到温哥华“中山公园”的非华人游客,也是络绎不绝。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加拿大华人参政参选的大体流程,以及诸如“选举和被选举的资格”“如何发动华人投票与参政”“华人选民的投票率”“影响华人投票的主要因素”“华人参政面临的问题”等等问题,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感觉到海外华人参政确实不容易,取得现在的成绩,非常难得。加拿大的华人经济状况,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华人一样,显然也分上中下等不同层次,正如加拿大华人自己说的,到处都是有好的有差的。不少华人中下层从业人员,和国内的一样,也在为生活奔波忙碌。加拿大的社会福利,无疑保障了华人老人的温饱医疗,但似乎不如想象的那么美满。加拿大华人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非常密切,一些华人的经营与收入,很大程度依赖着中国游客、中国商品。
总而言之,加拿大华人社会确实发展非常快,加拿大华人与祖籍国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促进中加关系发展中,加拿大华人应可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占了3/5以上的华人新移民,和祖籍国关系特别密切,做好加拿大新移民的工作,应是我们开展加拿大华人工作的重要一环。
【注 释】
[1]《海外侨情观察》编委会编《海外侨情观察(2013—2014)》,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46页。
[2]“Population estimate”(Note),(January 2015),http://www.statcan.gc.ca/start-debut-eng.html,2015 -5-18.
[3]“Statistic Canada,2006 census of Population”,http://www.statcan.gc.ca.
[4][7]《盘点本届大选中胜出的7名华裔候选人》,http://www.statcan.gc.ca/census-recensement/2006/index-eng.cfm,2015-02-11.
[5]《大陆移民徐正陶 挂战袍加入联邦竞选》,http://www.dawanews.com/news_view.asp?id=38381.
[6]《新任安省省议员董晗鹏胜选 奇迹是如何发生的?》http://www.torcn.com/News/deal/1575.html,2014 -06-19.
[8]《加拿大安省市选华裔参选创纪录 现任议员全数连任》,http://www.sinonet.org/news/ca/2014-06-19/343649.htm,2014-10-29。
[9]《两华裔担任多伦多要职 黄旻南成为首位华裔副市长》,http://www.chinanews.com/hr/2014/10-29/67273 63.shtml,2014-12-03。
[10]《加拿大万锦市选和教育委员参选华裔多达22名》,http://www.chinanews.com/hr/2014/12-03/683789 3.shtml,2014-08-18。
[11]《安省科技大学主任常斌参选万锦区域议员》,http://www.chinanews.com/hr/2014/08-18/6501984.shtml,2014-07-29。
[12]《大多地区市选结果一览无遗 16华裔胜出》,http://www.mississaugachinese.net/?action-viewnewsitemid-27546,2014-10-29。
[13]《加拿大列市家庭年收入垫底 华裔聚居市平均薪金低》,http://www.dawanews.com/news_view.asp?id=145790,2013-09-13。
[14]《加拿大安省贫富差距增 研究指1/4华裔处贫穷线下》,http://www.chinanews.com/hr/2013/09-13/5283439.shtml,2012-08-31。
[15]《加拿大移民收入排名:荷兰人居首 中国人垫底》,http://www.chinanews.com/hr/2012/08-31/414876 2.shtml,201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