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与文化心理内涵

2015-09-20 08:42李冉
关键词:新语新词语言

李冉

摘 要: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强的敏感性,社会生活中很多变化都能在词汇中得到反映。理性、宽容地看待新语新词,规范与引导并重,有利于普通话词汇的健康发展。

万物皆变,万物皆流,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语言也是这样,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只不过有时我们觉察不到罢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了交际的需要,我们必须关注和研究语言的变化。

社会离不开语言,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斯大林说:“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

一、新词语的界定

所谓新词新语,是指近年来产生的能够反映新时期、新观念及新事物的词语。最早观察分析新词新语的吕叔湘、陈原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新词新语既包括不久之前产生,其含义、色彩和表现形式都给人们以新颖感的那种词语,也包括旧有词语的新义项、新用法。”因此,我们可以把新词新语理解成为在最近几年到十几年之间产生的能够反映新时期、新观念及新事物的词语。

二、新词语产生原因

(一)社会变化的产物

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是社会嬗变的产物,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足迹,它“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轨迹”。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巨大经济成就以及对个人合法利益的肯定,人们不再迷恋铁饭碗,“下海”“创业”等这些新词应运而生。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择业观念更加开放,“炒鱿鱼”与“跳槽”这两个新词正揭示了这种变化。21世纪,我国掀起了一场“绿色风暴”,一系列绿色环保新词语轮番登台,如“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等,充分说明在新世纪绿色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近年来国际关系风云变幻,一些新词语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语言中,如阿拉伯国家发生的变革被称为“阿拉伯之春”,东欧国家爆发的“颜色革命”,9.11事件带来的“反恐”新词,随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产生了“一国两制”等。国内政治的动向也引发了一批新词的兴起,如两岸三地、知情权、三讲、依法治国、政务公开、反腐倡廉、双规等词语已是耳熟能详。这些词语从不同角度生动反映了共产党人为民服务意识的增强,在社会发展模式上的成功探索,以及反腐败的决心。通货紧缩、财政风险、心理预期、扩大内需、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词语的出现,则凸显了在应对新经济形势时,各级领导的新对策和新主张。此外,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相互交往也引起了语言的相互接触与融合。我国与国外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不断增多,新技术、新产品、新观念从欧美发达国家源源不断引入,加上英语日益成为国际通用的语言,吸收了大量以英语为主的外来词。这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在汉语词汇领域的生动反映。

(二)方言使用范围的扩大

许多方言词口口相传,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例如,随着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炒股之风迅速蔓延全国,上海是当时炒股人数最多的地方,于是上海方言“套牢”,随着股票交易的红火而迅速传遍全国,并被广泛运用到炒股之外的事情上。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为普通话贡献出许多新词语,“打的”(坐出租车)、“打工”“埋单”等词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

(三)求新求异、与时俱进的心态

新词新语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随着新的事物、新的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人们紧跟时代潮流,对新事物、新理念、新方法的接受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80后、90后这两代人,敢于尝试用新的眼光看问题,普遍有一种创新的意识,求新求异的心理,易于接受新事物,使得新词语流通速度加快,在很短的时间内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使用。如“足疗”“休闲”“度假村”“给力”等等。另外还有一些词汇以前因为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原因被遗弃,如“中产阶级”一词,以前只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阶层,而现在则指在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的一类人。这些词虽然以前存在,称不上新词,但由于在新的形势下,它的适用范围有了变化,因此,我们也把它作为出现的新词。总之,人们求新求异、与时俱进的心态是新词语广为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快节奏的生活、社会上讲求效率意识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人们改变了传统的观念,在工作和生活中主动参与竞争,更加注重工作效率,节约时间,节约成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意识的增强,反映在词汇领域就是某些冗长、落伍的短语被淘汰,人们追求的是方便、简洁、实用。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原来较长的短语在使用时被简化,缩写,如“非典型肺炎”简称为“非典”,“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为“奥运”,“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简称为“NBA”,这就导致了新词的产生。

(五)媒介日益发达大大促进了新词语的产生和传播

影视、广播、报刊,特别是网络的兴起使新词语产生和流传的速度大大加快。在没有这些现代化的传播媒体之前,一个汉语新词要想短时间内在中国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传播,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古代中国,一个新词被人们所了解、使用,需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比如张骞通西域,引进的“石榴”“苜蓿”等词语被中原、东部、南部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和使用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在现代化媒介的帮助下,新词语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被使用成为可能,正是借助它们新词语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新词语得到人们的认可和使用后,就为它们进入标准普通话创造了条件。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来自于电视、广播,“电子商务”“黑客”“一塌糊涂”“杯具”都得益于网络的普及和使用。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业的快速发展,网络新词的产生呈现井喷之势。

三、新词语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而新词语则是反映社会变化的放大镜、显微镜。现代汉语新词语全方位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从不断涌现的现代汉语新词语中,我们能够看到人们的文化心理变化。而对于新词语与社会文化背景关系的研究,从中可以了解中国社会,感受中国各方面的变化。

(一)汉语新词语的出现与社会观念变革

1.在计划经济时代,“大锅饭”这一流行语生动地反映出那个年代人们对待工作和分配的基本态度,这种讲求绝对平均主义的价值观,严重抑制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工作效率,全社会形成一种普遍的懒汉心态。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并完善,诸如“下海”“走穴”“个体户”“万元户”等新词语流传于大街小巷,人人都为拥有一个美好、幸福的小康之家而努力奋斗。尊重个人利益的同时,人民的择业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改革开放前,“铁饭碗”长期流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个体户”“买断工龄”“停职留薪”等新词语正反映出这种摆脱和摒弃传统择业观念的倾向。90年代以来,人们的择业观更加开放,频繁调换工作在当今职场早已司空见惯,“炒鱿鱼”“跳槽”正揭示了这种变化。

2.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出现了“失业”“下岗”“民工讨薪”这些负面新词,这表明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改革发展成果并未惠及到普通民众,民生问题凸显。在这种形势下,与改善民生相关的新词语开始涌现,如“以人为本”“取消农业税”“全免学杂费”“农村合作医疗”“经济适用房”等,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更加重视民生。

3.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上走的仍是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子,“先污染,后治理”,在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坏境代价,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越来越大。“水污染”“沙尘暴”“赤潮”等新词反映出我们面临的生态灾难。这时候,人们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环保世纪行”“生态城市”等新词语随之诞生,反映出人们对环保态度的重大转变,生态文化开始流行。

21世纪,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一系列与绿色环保相关的新词语流行开来,如“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奥运”等,充分说明在新世纪绿色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今天,你低碳了吗?”已成为时下流行的口头禅。

(二)汉语新词语的出现与体制改革

1.新词新语的变化与政治体制改革。“党政分开”“政企分开”“依法治国”“执政能力”“和谐社会”,这些不同时期政治文化领域出现的新词语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文明进程不断加快。短短30年时间,从“党政分开”拉开序幕,到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再到“执政能力”的建设与“和谐社会”作为执政核心理念的提出,充分表明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逐步走上了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2.汉语新词语的出现与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城市“经济特区”的设立、“国企改革”的煎熬,再到“市场经济”最终写入宪法,这一系列经济领域的新词新语见证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金融实名制”“金融超市”“银监会”“人民币汇率制度”等新词语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面前,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姿态矗立在世界经济舞台之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国的经济实力获得举世公认。

3.新词新语的出现与文化体制改革。80、90年代,伴随全国经商热的大潮,文化事业的盈利性特点也越来越突出。这期间“流行歌曲”“摇滚乐”“点歌”“K歌”“卡拉OK”“量贩式KTV”等新词语开始主导流行语舞台,并成为新生活的时尚。

进入21世纪,文化现象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一系列与文化有关的新词新语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话语,如“文化创意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根文化”“环球嘉年华”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极其丰富:老年人的“夕阳红”歌舞活动、孩子们的“迪斯尼”乐园、各种“嘉年华”盛会等。我国的文化生活环境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和谐。

(三)汉语新词语的出现与个人文化心理变化

1.在经济生活中,从凭票供应到刷卡消费、网上购物。90年代末期,银行卡开始出现并迅速普及,随之出现“刷卡”一词,这体现了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先花钱,后还款”。“用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信用卡”和“信用消费”也加入新词语的行列。伴随信用卡和电脑网络的大范围普及,另一种更加新潮的购物方式“网上购物”开始进入不少人的生活,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所需商品,因此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网络购物”一词也成为不少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语汇。而从储蓄到炒股、买基金、买保险,体现出国人日益翻新的理财方式。“炒房”“炒股”“基金”“保险”“炒房团”“股民”“基民”等词语的出现,充分见证了人民日益富裕,爱上理财的心理。

2.在服装与文化生活中,服装作为穿在身上的历史,“中山装”“西装”“喇叭裤”“牛仔裤”“七分裤”“文化衫”“休闲装”“情侣装”“比基尼”“哈韩服”,不同时期的服装新词语再现了30年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进入21世纪,全民流行的服装已很少见,非主流服装和名牌受到追捧,而且诞生了一个韵味十足的新词语“撞衫”,穿戴个性化的追求越来越突出,这跟30年前全民“撞衫”的局面可谓天壤之别。

3.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中,个性心理和民族心理也能在新词语中得到体现。从文化心理层面上看,新词语折射着社会的文化走势和人们的意识倾向,反映了一定的民众心理。“迷你”一词源于英文mini,往文化的深处洞察,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心理。亚洲许多的民族都存有一种“小”文化,对于小的东西,往往匠心独运,做得小巧精致,玲珑可爱,可以诱发人们的心底暗存的爱怜之心。“迷你”的艺术品使得自己在忙碌的工作中依然保持那份动人的纯真。

四、对待新词新语的态度

第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应加大对新词新语的规范力度,同时做好引导工作,避免庸俗化、低俗化倾向,净化语言环境。人们爱用新词新语,有时只是出于求新好奇,追求时髦,其实求新求雅二者应当兼顾。做人要讲品味,使用语言也要讲求品味,弃粗俗,求文雅。

第二,全社会都要来关心新词新语,抱着一颗宽容、理性的心态看待新词新语,及时吸收有鲜活力的新词语进入普通话,以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要,如“给力”一词进入普通话就体现出全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给力”本是北方土话,最先在网络上流行,后来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上,在当年春晚的舞台上广为使用,随后风靡全国,这充分体现出语言是需要更新和发展的,我们应怀着一颗积极的心态看待新词新语,为语言的发展创造宽容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新

猜你喜欢
新语新词语言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贺年新语
新语初绽
解读习近平两会新语之“语”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外教新词堂
当代新词“微X”词族的多维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