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淑慧
摘 要:奥斯卡·王尔德生活在英国社会物质水平发展极为迅速的一个时代:19世纪中后期的维多利亚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影响了其精神活动,一时间,物质主义得到了大力追捧,而精神世界却备受冷落。这个疯狂、冷漠、伪善的世界对于崇尚唯美主义的王尔德无疑是一种不能忍受的现实。同时,这个令他难以相处的世界也就造就了其悲观主义情怀。他极力地想要摆脱其束缚,除了以颓废的生活方式反抗现实社会,他更是利用艺术对这个社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揭露、批判和讽刺。而童话就是他批判世界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对于世间虚伪的爱情更是如此。王尔德一生创造了两部重要的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以及《石榴之屋》,共包含9个故事。他的爱情故事总摆脱不了死亡和心碎的结局,这更彰显了他的悲观主义倾向。他在作品以及生活中对传统的颠覆也使他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
奥斯卡·王尔德的全名为奥斯卡·芬葛·欧佛雷泰·威尔斯·王尔德(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他是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艺术家和童话家,同时,还是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传奇的一生给世人留下了大量的戏剧、诗歌和童话作品。奥斯卡·王尔德使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他的优秀作品,还有他传奇的经历——“有伤风化”的同性之恋、两进两出的牢狱之灾、心灰意冷的背井离乡以及令人遗憾的英年早逝。不得不说,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为他的作品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赋予他作品独特的魅力以及在世界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
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唯美主义才子,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生活,曾被世人看成一个传奇。他曾像普通人一样疯狂的爱恋过异性,也经历过一段骇世惊俗的同性之恋,这段感情极大的改变了他的人生。在那个时代,同性恋者无疑是令人憎恶的异类,所以在1895年,正当奥斯卡·王尔德正处于事业巅峰春风得意之时,他的密友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的父亲昆斯贝理侯爵对其提出诉讼,最终根据当时英国1855年苛刻的刑事法修正案第11部分,他因“与其他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即同性恋爱)而被判有罪,在瑞丁和本顿维尔监狱服了两年苦役。毫无疑问,这段经历深深改变了这个极度崇尚感情自由的天才的命运轨迹,甚至直接导致了他悲惨的的孤独终老和客死他乡。
极具戏剧性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经历让他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深深的嘲讽之情。他留下了大量令人瞠目的个人语录,如“享乐是人生的唯一目标”“成为一件艺术品是生活的目的”“除了才华我一无所有”……对于婚姻和爱情,他也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他曾指出“一生只爱一次的人是肤浅的,他们把那叫做忠贞不渝,我却叫做习惯性懒惰或是缺乏想象力。情感生活的忠贞不渝就如同智力生活的一成不变一样,简直是承认失败”,“男女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男人结婚是因为疲倦,女人结婚是因为好奇,结果双方大失所望”。王尔德桀骜的爱情语录为他的爱情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好奇又费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悲观主义情怀,可以剥去爱情所有的浪漫和美好。本文将通过奥斯卡·王尔德一生所创造的童话故事来窥探、解析及论证其悲观主义爱情观。
一、《夜莺与玫瑰》
《夜莺与玫瑰》出自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该故事讲述了一只夜莺为了帮助一位痛苦的单相思学生,而用自己的歌声和鲜血在寒冬制造出一朵红色的玫瑰,让他献给心爱的人,以此成全人间“真爱”。不料当得知女孩只爱宝石时,男生却气急败坏的将红玫瑰弃入阴沟,开始轻视“愚蠢”的爱情,转而埋头于布满尘土的逻辑学课本中。
这是个简单易懂的小故事,但其深意却令人反省,正如Russel.R.C.在他的一篇评论中描述的那样,“在这篇童话里没有任何为儿童消遣和娱乐的成分,尽管王尔德欣赏孩童的简单和天真,但他更清楚这份简单和天真是怎样在成人的世界里被亵渎和辜负的”。奥斯卡·王尔德非常擅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无疑,在本故事里,红玫瑰象征着纯真的爱情,夜莺是纯真爱情的忠实追随者,而年轻的男孩和女孩则是世间俗人的化身。王尔德在给其友人Varty的书信中也如是提到——“如果真有真爱的话,夜莺就是一个具有真情的角色,起码她是浪漫的,而年轻的男女学生,则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根本不配享受浪漫……”。由此可见,王尔德在用这个童话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中爱情的脆弱和虚伪。相对于真爱,女孩更喜欢宝石,而男孩更钟情于迂腐的故事堆,还记得当他第一眼看到夜莺用生命换来的红玫瑰时,脱口而出的居然是“好美啊,它肯定有一个很长的拉丁名字”。由此可见,跟宝贵的精神和情感相比,世人更热衷于庸俗的物质和迂腐的学术,这正是作为唯美主义运动核心人物的王尔德所不能容忍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听到作者对麻木庸俗的世人发出的冷笑。
相反,作为真爱的追求者和捍卫者,夜莺的形象在王尔德的笔下却熠熠生辉。为了成全男孩对爱情的追求,她听从玫瑰树的建议,在月光下把玫瑰刺刺入自己的心脏,将鲜血注入树身上,并整整一夜不停歌唱,终于在寒冬的黎明养育出一朵鲜红的玫瑰花,而后心满意足的死去。她一遍又一遍的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爱情比生命更可贵的”理念。在临行前,她还曾对着男孩说:“你就要得到你的红玫瑰了。我要在月光下把它用音乐造成,献出我胸膛中的鲜血把它染红。我要求你报答我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你要做一个真正的恋人,因为尽管哲学很聪明,然而爱情比她更聪明,尽管权力很伟大,可是爱情比他更伟大。”然而,“学生从草地上抬头仰望着,并侧耳倾听,但是他不懂夜莺在对他讲什么,因为他只知道那些写在书本上的东西,多么讽刺!
在本故事中,奥斯卡·王尔德还安插了其它几个角色——小蜥蜴、蝴蝶和雏菊,他们扮演着旁观者,当听闻男孩由于得不到红玫瑰而哭啼时,大为震惊和不解,正如小蜥蜴脱口而出的那样“为了一朵红玫瑰哭?多么好笑啊!”对于这几个角色,王尔德用墨极少,只是说小蜥蜴是个愤世嫉俗者(something of a cynic),何为愤世嫉俗者?即对丑陋的社会现实表示深深憎恶的人。此处王尔德是借用蜥蜴之口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已被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控制了的世界的绝望和嘲讽——连一只小小的蜥蜴都知道世上不可能会有为真情和真爱而哭啼的人,偶遇偶得也不过是错觉或表象罢了。
故事的结尾是男孩对爱情的评语,“爱情是多么愚昧啊!它不及逻辑一半管用,因为它什么都证明不了,而它总是告诉人们一些不会发生的事,并且还让人相信一些不真实的事。说实话,它一点也不实用,在那个年代,一切都要讲实际。我要回到哲学中去,去学形而上学的东西。”如此冷淡,残酷的证明了夜莺牺牲的无谓以及人性的无情和现实,更表达了作者奥斯卡·王尔德对世间爱情的悲观之叹。
二、《快乐王子》
《快乐王子》是奥斯卡·王尔德最富盛名和最为成功的一篇童话,故事唯美而凄凉,主角是一个名为快乐王子的雕像和一只准备南飞过冬的小燕子。他们对世间苦难充满慈悲和慷慨,在共同行善的过程中产生爱情。相对于《夜莺与玫瑰》,爱在这篇童话中包含了更丰富的意义,不仅指快乐王子和小燕子之间的无私爱情,也有他们对世人无私的爱。同时,王尔德在本故事中依然用他一贯的鄙夷笔锋对人们之间的种种感情进行了描写,使两者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和世间感情的失望与悲观之情。
第一是快乐王子在生前和死后的对比,“以前在我有颗人心而活着的时候,我并不知道眼泪是什么东西……而眼下我死了,他们把我这么高高地立在这儿,使我能看见自己城市中所有的丑恶和贫苦,尽管我的心是铅做的,可我还是忍不住要哭”。可见,人心只能给人享乐和索取的欲望,而一旦脱离人心,即使是成为一个只有铅心的雕塑,都会有慈悲和怜悯之情,都能学会爱和哭泣。众所周知,我们通常用铁石心肠来形容冷血的人,而王尔德用这几句描述告诉我们,即使是铁石做的心肠都要比人心更柔软和善。
第二是对爱情的态度。作为非人类的快乐王子和小燕子,他们在共同救助苦难、怜悯弱者的过程中产生了真切的爱情。小燕子本来要南飞过冬,却被快乐王子的善良打动,帮着把他剑柄上的红宝石、眼眶里的蓝宝石以及全身的黄金片一一送人,看着已周身残破的雕塑,她已不舍得离开,决定放弃南飞,“她太爱这位王子了”,最终冻死在快乐王子的脚下。快乐王子亦是情深义重,为了大爱,他哀求小燕子留下帮他救济穷苦之人,当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他毅然劝其丢下自己去温暖的南方,而最终在小燕子死去的那一刻,体内“发出一声奇特的爆裂声”——他的心碎成了两半。再透过小燕子的眼睛看看人类,当他送一颗绿宝石给一个濒死的男孩和他穷苦的母亲时,他听到天台上一对情侣的对话,“多么奇妙的星星,多么美好的爱情啊!”美丽的姑娘则说“我希望我的衣服能按时做好,赶得上盛大舞会,我已要求绣上西番莲花,只是那些女裁缝们都太慢了。”漫不经心的毫无浪漫之感,比起盛大的晚会,爱情是不值一提的事情而已。更为讽刺的是,她口中的女裁缝正是那位几近病死的男孩的穷苦母亲,实在可悲可叹,这也正是王尔德文字的可怕之处,让人不禁胆惊心寒。
第三即是对待弱者和苦难的态度不同。快乐王子以塑像的姿态站在城市的高处,为其所目睹的苦难哭泣叹息。如果说在本故事中小燕子是为真挚爱情而死,快乐王子则是为世间大爱而亡。他把周身所有毫不吝惜的赐予那些濒临病死、冻死和饿死的穷人,全不顾惜自己曾令人艳羡的光环和本可以永生的生命,最后被崇尚实用主义的市长和是参议员们嘲讽鄙夷,并将他破碎的铅心丢进了垃圾堆。不得不说他的付出实在惨重,但看到生病的孩子在睡梦中露出微笑,饥饿的青年重拾理想,又顿觉爱的伟大和神奇,向快乐王子深深致敬。犹记得小燕子在这个城市上空所看到的最后的情景——富人们在自己漂亮的洋楼里寻欢作乐,而乞丐却坐在大门口忍饥挨饿,真可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见这种畸景在人间随处可见。但故事并非就此完结,快乐王子的雕塑被推倒之后,市长和议员们又开始了一场长期的争吵——他们在争着新的雕像塑成谁……
故事的结尾,快乐王子那颗在熔炉里怎么也熔化不了的铅心和小燕子的尸体相伴在垃圾堆里。也许奥斯卡·王尔德自己都无法承受这种残酷吧,他虽然鄙夷人类对待情感的方式,却无比爱护这些至情至性的非人类角色,所以安排一位天使将“铅心和死鸟”作为“城市里最珍贵的两件东西”带给了上帝,此后他们可以在天堂的花园里尽情的歌唱。
通过对《夜莺与玫瑰》和《快乐王子》这两篇奥斯卡·王尔德最具代表性的童话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这位19世纪英国的唯美主义才子对人世情感,尤其是爱情的失望和悲观。在他的笔下,但凡是真情真爱,必定发生在非人类的身上,作为动物的夜莺和小燕子以及作为雕塑的快乐王子都是真爱的载体,美好而光辉。而人类只在其中扮演了摧毁者的角色,他们嘲弄、亵渎爱情,忽视、践踏真情,只关注物质的东西,这份冷血最终导致了夜莺的枉死、小燕子的牺牲和快乐王子的心碎。正如鲁迅先生曾说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王尔德的笔下,崇尚物质享乐主义的人类正是悲剧的创造者。
无独有偶,除了这两篇童话,王尔德在《小公主的生日》《渔夫和他的灵魂》等童话故事中,也是以心碎、死亡作为关键词,其悲观态度可见一斑。孙宜学教授曾在《审判王尔德实录》中指出,王尔德的悲观主义倾向来源于他的心理本能和生活经历两个方面。他曾说“我的一生有两大转折点,一是我父亲把我送进牛津大学,一是社会把我送进监狱”。与道格拉斯的同性之恋对王尔德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有伤风化”而被投入监狱,出狱后与道格拉斯短暂的复合又分手给了他第二重打击,这使得对世间感情早已心灰意冷的王尔德更加陷入了绝望的状态。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分析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悲观主义爱情观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赋予他心理的烙印,如此方可真正做到追根溯源吧。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刚刚完成两次工业革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刺激了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他们极度推崇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一时间,冷漠、疯狂、自私的人性空前释放,这也正是崇尚唯美和自由的王尔德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故事中才有了年轻的男女学生、冷漠的富人及虚荣残暴的市长等栩栩如生又令人鄙夷的角色——他们正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写照。
通过对奥斯卡·王尔德具有代表性的童话故事《夜莺与玫瑰》和《快乐王子》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王尔德对世间爱情的嘲弄态度和悲观情怀;通过对其生平经历和所生年代的简单回顾和分析,可以看出王尔德悲观主义爱情观念所产生的根源;通过对作者其他作品的了解中,我们也可以充分了解到,在王尔德心目中,即使死亡和心碎也不能唤醒人们之间肤浅和虚伪的爱情,也就是说,人类在情感方面的堕落已无可救赎。
参考文献:
〔1〕Acroy,P.The Last Testment of Oscar Wilde[J].London:London Press,1984.
〔2〕Goodenouth,E. Oscar Wilde, Victorian Fairy Tales,and the Meanings of Atonement[J].Children's Literature Review,1999,114:336-354.
〔3〕Martin,R.K. Oscar Wilde and the Fairy Tale:‘The Happy Prince as Self-Dramatization[J]. Childrens Literature Review, 1979,114.
〔4〕Wilde, O.The Complete 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1st ed)[J].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7.
〔5〕蔡晓玉.论王尔德童话的特点及其创作动因[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6〕雷微.试论王尔德爱情悲剧的美学意味[J].南昌大学,2008.
〔7〕杰罗姆·大卫·塞林格.The Catcher in the Rye[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