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克新
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调节紧张的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身体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不断提升互动技能的效果。体育锻炼是使人走向健康、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中小学自觉锻炼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中小学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不少的学校一小时活动时间有缩小的现象,如30分钟体育晨练活动缩短为20分钟或15分钟,还有不少的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将毕业班的两节课缩到一节,更有甚的是毕业班不开设体育课。
2.部分学校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质量存在问题
有不少的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内容未进行科学设计,对学生没有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有的高中、大学只做操、其他时间放任自流,根本达不到锻炼效果,白白浪费了时间。
3.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安徽省体育教师缺编38%,有的地方采取了特殊政策,也有招不到人的现象,外省也出现此类情况。此外,由于兼职体育教师过多,未经过严格的培训,体育活动质量得不到保证。
4.体育场地基础条件差
城区的一些老的中小学普遍存在场地小、人数多的现象,很难安排全校学生的集体活动,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场地坑洼不平,甚至有的是杂草丛生,很少有活动的场地,即使有,也是闲置不用。体育器材少,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更少,没有建立起体育器材补充的长效机制,体育耗材难以做到及时更换。
二、中小学广泛参与体育锻炼的格局初步形成
通过多年的努力,崇尚体育运动已成为我国广大青少年的一种时尚和追求。师生跳起来、玩起来既有威武雄壮的跑操,也有婀娜多姿的校园舞,篮球、足球、羽毛球交相辉映,街舞、跆拳道、拉丁舞,舞出了年轻人的风采,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把对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摆上首要议事日程,以及教育、体育、卫生和青春同等相关部门的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同参与体育锻炼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方法与创新是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前提
多年来,各地围绕“每天锻炼一小时愉快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建出好的经验和方法。
很多地区和学校坚持因地、因校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不少的学校克服体育场地小,利用“小场地”,让孩子们动起来,想方设法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小场地跑出“大天地”,激发出学生的运动热情,利用选项教学,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只要肯动脑,就会有办法,使体育活动走向经常化、制度化,使体育活动有特色,内容丰富,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之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认真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大多数的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在减轻学生课余负担的同时,上海市将体育课时由原来的“两课两操两活动”改为“三课两操两活动”,有力地保证了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得到落实。
四、体育教材和体育场地是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础
不少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招聘和培训体育教师方面给予高度重视,逐步缓解体育教师严重缺编的矛盾。同时,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和工作作风在不断升级中,如:2009年以来吉林省综合利用“特岗计划”为全省42个县(市)农村中小学输送了8502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其中体育教师895人。江苏省盐城市实行招聘体育教师计划单列,加大招聘力度,仅2011年就招聘体育教师80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塑胶跑道成了学校的“必需品”,体育器材配置也有了积极改善,江苏省学校塑胶工程于2012年启动,投资上百亿,计划建成数百片标准化塑胶场地。
五、领导是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保证
全面落实校园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最关键的是学校领导重视,可以说,只要“一把手”重视,落实“每天一小时”就不是难事。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健康第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实际工作中相当一部分“一把手”和学校校长对学校体育工作总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智育第一,过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和校长的脑海中早已根深蒂固。这些思想也导致了落实校园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真正实现。
针对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督导是应有之责,必须加强、弘扬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力提倡对做得不好的或违反规定的应予坚决纠正,让其曝光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众目睽睽”之下,接受社会的监督。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龙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