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其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念的间接反映。想提高英语学习效率,要依靠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要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指沿着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展开思维形式。
在教学中开展发散思维,首先要提供发散思维的材料,并创设供发散思维的情景。初中阶段,我们要学会大约2000个单词,200个习惯用语,30个基本句型,这就是材料,词汇的丰富多变,句型的灵活复杂又为我们在教学中开展发散思维提供了可能。同时,学生们的心理特点也是发展思维的有利条件,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敢于怀疑、敢于探索。因此,教师只要在课堂上加以适当引导、点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展开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怎样开展发散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线性发散
1.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词汇分类”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们在初一作业中,有时会碰到这样的题目。例如:“从下列每组单词中挑选出不属于同一类的词”:“A.four B.thirteen C.minus D.first E.twenty……”我们在学习中就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把已学过的单词分类加以归纳。如:“colour”,我们有“red,white,green,blue,yellow,brown,black...”
2.在句子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句型结构”来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要表示“去某地的路程”。像“步行20分钟”“骑车要花半个小时”“开车两天的路程”等,我们都可以用下列结构:“数词+时间单位词的所有格形式+表示行路方式的名词”。套用此结构,就有了“twenty minutes walk”“half an hours ride”“two days drive”等。
二、点面结合型发散
1.意义点面结合型
在词汇教学中,有很多“一词多义”。例如:“take”,有:take this way,take the fourth turning,take a taxi,take a look at,take a rest,take your seat,take pictures/photos,take the medicine, take some notes,take a day off,take care of 等。我们以“take”为发散点,让学生通过回忆、思考,复习和巩固了“take”的多种用法。这样的教学,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随着发散思维的展开,推动着学习不断前进,学生的主体充分凸显,个性得到弘扬,学生创造性得到极大的解放,这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灌输,效果好得多。
2.形式点面结合型
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单词组合记忆法”。如:初三英语“Unit 12”中提到构词法“world building”:
①派生词。如:
A.动词后加后缀构成名词,如:teach+er——teacher,cross+ing——crossing,visit+or——visitor,inven+ion——invention...
B.名词后加后缀构成形容词,如:use+ful——useful,health+y——healthy,wool+en——woolen...
C.形容词后加后缀构成副词,如:strong+ly——strongly,heavy去y变i+ly——heavily...
D.前缀一般不构成词类的改变,而只引起意思的变化,如:un+happy——unhappy(表示与词根意思相反),re+tell——retell(强调动作再次重复),tele+vision——television(表示距离远)...
②合成词。如:
A.合成名词,如moon+cake——mooncake,post+card——postcard...
B.合成形容词,如:glass+topped——glasstopped,kind+hearted——kindhearted...
C.合成代词,如:ang+thing——angthing,some+one——someone...
③转类词。如:
water(n.水)——water(v.浇水),open(adj.开着的)——open(v.打开),clean(adj.清洁的,干净的)——clean(v.打扫)...
在这些词汇教学中,我们以开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契机,让学生自己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感悟,去总结归纳。学生通过这种活动,很自然地就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并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使所学的知识形成纵向的联系点。同时,原有的知识也将沿着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发展。
同时,在句型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点面结合型,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情景反应”。在英语中,我们碰到一个情景,想表达某一种意思,可以用多种形式。如:打电话时,想让Jack接电话,我们可以说:
(1)Is that Jack?
(2)Is that Jack speaking?
(3)Excuse me,is that Jack speaking?
在初二英语中,有关问路的句型更多,如:
(1)Excuse me,where is the nearest post office?
(2)Excuse me,is there a mens room near here?
(3)Excuse me,how can I get to No.7 Hospital?
(4)Excuse me,which is the way to the zoo?
(5)Excuse me,which way shall I take?
(6)Excuse me,could/can you tell the way to the station?
(7)Could/Can you help me to find the bookshop?
……
这样的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考,由点到面,使学生能学得活,学得透。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方法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设置疑点,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我注重多角度、多方位地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探索、去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完课文之前,可以设计一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理解课文意思。在教完之后,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进行大胆提问:如教到初二英语Unit7,Lesson26对课文后的问题“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学生们会回答:“John wants to take some exercises./John likes climbing./Maybe he is too short to reach the button for the fifteen floor.”...这样学生的思维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一个个展开联想,答案不一,气氛热烈。
再者,就课文中的一个句式,一个知识点,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他们多种思维能力,如:初二英语中,涉及“天气”的时候,有这样一句“昨晚下大雨”。学生在学了课文以后,就可以说出:
(1)It rained heavily/hard last night.
(2)It was very rainy last night.
(3)There was a heavy/hard rain last night.
(4)The rain was heavy/hard last night.
又如,初三英语“Unit 16”中的“英格兰队在比赛中输给巴西队”一句的翻译有:
(1)England lost the match against Brazil.
(2)England was unsuccessful in the match against Brazil.
(3)England failed to win the match against Brazil.
(4)England lost Brazil in the match.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样的教学,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他不仅改变了学习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学习中培养了一种开放性思维和开放性心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文内容改写、复述,开发学习的发散思维。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和复述,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迅速转化,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复述有:变更复述。让学生变换人物、时态、语言和文章体裁进行复述。续篇复述。根据故事可能发生的变化,利用原有知识发挥想象,讲述故事可能出现的结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概括性复述。根据材料所展示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推理,总结全文大意或段落大意。这是较高水平的复述,学生需要很强的归纳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是符合启发性原则的,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段,自觉地发现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的能力。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刺激学生的创造热情,开展发散思维呢?首先要求教师站在培养学生创意能力的思想高度去审视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因子和智力价值,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一些现成结论,通过创设一定的创造思维,促使他们大胆设想,善于类比,乐于尝试,发挥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课堂上主动参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使他们产生主动的求知欲望,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加深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思维,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步步设疑,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和联想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的知识左右逢源。
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教师的信任和鼓励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教师应该尊重、理解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发散思维才能得以发展,并最终使学生发展成为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新时代的接班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