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洒鲁北 留抗日英名

2015-09-19 02:47张朝伟武伟军封秀丽
党员干部之友 2015年11期
关键词:边区根据地抗日

□张朝伟 武伟军 封秀丽

在渤海革命老区惠民县淄角镇的革命烈士陵园中,长眠着一位远近闻名的抗日英雄,他率领部队开辟的游击区曾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墓碑上镌刻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他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我省境内牺牲的我党我军的高级干部杨忠。

转战鲁北

杨忠,原名欧阳吉善,1909年出生在江西省安福县金田乡南江村一个贫苦家庭。安福县南靠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杨忠自少年时代就受到红色革命的影响,有着强烈反抗地主剥削压迫的阶级意识。稍长,杨忠担任了大桥乡少儿部儿童团支部书记,后又被推选为乡苏维埃主席。1930年,杨忠率领大桥乡20多名青年到永新县参加了红军,同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杨忠随部队来到了“红都”瑞金,在队伍里做宣传工作。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杨忠随红三军团参加伟大而艰苦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延安后,杨忠进入“红大”学习,后被分配到某部担任民运科长。平型关战役后,115师在晋察冀边区休整,师指挥部成立“民运工作团”,杨忠任团长。他带领工作团成员开展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动员4000余名青年入伍,补充壮大了部队。

1938年,随着抗日斗争的深入,党中央决定组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团结各方抗日力量,与日寇展开斗争。9月,挺纵部队在肖华司令员率领下,挺进冀鲁边区。进驻乐陵后,随即收编整训地方武装,联合抗日。当时占据德平县城(今临邑县)的曹振东部势力较大,曹振东受到抗战救国思想的影响,同意改编为八路军“洛阳支队”,杨忠任支队政委。杨忠与我党委派的政治部主任王品山等人的到来,极大地振奋了曹部广大官兵的抗日士气。就在杨忠等同志积极开展工作之时,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跑到德平,对曹振东进行劝导。曹振东经不住威逼利诱投靠国民党,但与我军友好相处,并挽留杨忠帮助工作。为保持统战关系,经挺纵首长同意批准,杨忠继续留下来,被曹部上下官兵亲切地称为“杨代表”(挺纵驻曹5旅的八路军党代表)。当时,杨忠在曹部没有任何名义和头衔,但他果敢坚强,周旋于敌人军旅之中,使之合作抗战,可称得上我党我军贯彻民族统战政策的一个典范。

1940年3月,挺纵直属队一个连和陵县地方武装共400多人组建鲁北支队,杨忠任支队司令兼政委,龙书金任副司令员,他们在鲁北西部活动,抗击日伪的残酷统治和扫荡,很快,鲁北支队扩编到三个营。10月,杨忠率领鲁北支队2营和司令部机关,与一股日军在德县惠王村(今属陵县)遭遇。他沉着冷静,指挥各部抢占有利地形,利用日军狂妄自大、警惕性差的特点,发动突然攻击,击毙日军20余名,俘虏一名叫小岛的日本兵,赢得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小岛经过教育,逐渐认识到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思想发生改变,后来担任日本反战同盟冀鲁边区支部的支部长,并一直跟随杨忠的部队开展对日军的瓦解宣传工作。

1941年2月,中共冀鲁边区党委成立,边区部队奉命整编为115师教导旅第6旅,旅长邢仁甫(后叛变),政委周贯五,杨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6、17两个团。

开辟阵地

早在1940年10月,山东分局、115师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需要做出指示,要求冀鲁边区开辟鲁北东部,打通与清河区的联系,将两个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这两个根据地虽然相距不远,但中间既有黄河、徒骇河天然隔断,又有日寇重兵驻守和国民党顽军鲁北保安司令刘景良部盘踞梗阻,打通两区之间的联系困难重重。

1941年2月,商河县地下党员、小学教员王壮基化装成商人,到达清河区根据地,将联络信和密电码交给清河区党委领导,实现了冀鲁与清河两区之间的电报联系。2月19日,教导旅6旅16团政委陈德率部2000余人首次南下,向黄河进军,在德平县孔家镇、徐家一带遭日伪3000步兵、300骑兵截击,苦战10小时后,第一次打通失利。3月3日,教导旅代旅长、政委周贯五和杨忠、李启华等率5000余人再次南下,到达徒骇河北岸的商河县兴隆镇、贾桥、武家一带,遭到敌人阻截,战斗空前激烈。为避免重大伤亡,在夜幕掩护下,部队撤离了激战一天的徒骇河畔。

连续两次打通受阻,让边区领导认识到在黄河、徒骇河沿岸设有根据地的必要性。7月,周贯五、杨忠等同志回到冀鲁边区以后,决定采用“两路分兵,南北出击”的策略,尽快打通两区通道。北路由16团团长杨承德和政委陈德带领,从无棣县出发,到黄河入海口以西,渡过黄河,与我清河区三旅主力会师。南路由杨忠、龙书金率领17团和敌工科、警卫连、侦察排、骑兵排及反战同盟冀鲁边支部等1000余人于7月20日出发,沿庆云、惠民一线南下,在惠民、济阳、商河三县日伪统治较为薄弱的交界之地,广泛开展群众宣传工作,建立农村基层政权,进一步扩大抗日游击区和建立根据地,为两区主力会师创造有利条件。

我军的几次南下,引起了日军的注意,盘踞在惠民的国民党鲁北保安司令刘景良向日寇密报我军作战动向,并悄悄尾随跟踪,伺机一口吞掉我军。

血战夹河

9月3日,部队来到惠民县淄角镇徒骇河北岸下的夹河村、陈牛庄一带,准备执行第三次打通任务。杨忠、龙书金率1营和政治部机关、骑兵排驻夹河村,政委曾旭清率3营驻北边的陈牛庄,周贯五政委等则率部在商河的龙桑寺一带,以策应第三次打通任务。

9月4日中午,日寇根据情报,从惠民、济南、商河等地调集重兵,加上刘景良亲自率领的顽军,共2000余人,分成六路乘50多辆汽车突然对我军驻地发动远距离合围。当我军发现被重兵包围时,战斗已经在村东头打响。杨忠率领部队奋战突围至陈牛庄时,又遇到敌人强火力的阻击,不幸殉难。

杨忠牺牲的噩耗传到冀鲁边区根据地,广大军民沉浸在悲痛之中。边区党政领导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纪念杨忠等烈士的英勇事迹。115师政治部发出电报,向总政治部报告了惠民夹河战斗的情况。电文说:“二纵队到冀鲁边区,他(杨忠)即任支队司令,辗转鲁北,坚持鲁北反‘扫荡’战争,在战士和群众中具有高度的威望,对鲁北根据地之创造,建树无数功勋。”

夹河战斗后的第14天,由杨承德、陈德率领的北路部队,经过大小9次战斗,转战千余里,突破了日伪军的重重封锁,终于在10月3日完成了打通两区联系的历史重任,告慰了杨忠等烈士的在天之灵。冀鲁边区与清河区根据地的打通,彻底粉碎了敌人全面封锁、分隔包围解放区的“美梦”,掀开了这一地区抗日战争的新篇章。

1944年初,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成为山东六大战略区之一,也是全国最著名、最稳定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为了缅怀先烈,1946年12月20日,渤海行署将杨忠率领部队开辟的游击区——惠、济、商三边县,命名为“杨忠县”。1949年5月,根据中央关于为纪念烈士所改县名一律恢复原名的精神,杨忠县改为惠济县,1950年5月惠济县撤销,但杨忠烈士的事迹将永载史册,光照千秋。

猜你喜欢
边区根据地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