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轩
老友保罗最近在“脸书(Facebook)”上给我留言:“我好几年没回台湾了,这次只待两个星期,有空聚聚吧!”
不巧,我最近刚接了几个大案子,搞得我焦头烂额,一直没时间,也没心情给保罗回电。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原先的见面计划,因一直无法成行,已从最初的充满期待变成了压力。
某天晚上,我正在录音室跟计算机抗战时,电话响了,是保罗的短信:“吃了没?”看手表,七点多,这才发觉肚子饿了。
“还没。”“刚好!我就在你附近,快速碰个面吧?我五分钟后到!”
我想:再不约,保罗就要回美国了,于是勉强答应。原本只容许自己待一个小时,但两人在餐馆坐下便聊开了。几年不见,有太多要报告,而听保罗叙述过去几年的生活,实在让我既佩服又羡慕,在这里简述如下:
十几年前,保罗曾经想在台湾开唱片行,被身边的长辈们劝退。他回到美国西岸,某天在派对上认识了一家夜店老板,一拍即合,两人成为合作伙伴。不久之后,美国遭受第一波网络泡沫冲击,老板被迫破产,保罗承受高风险把店顶下来。当时,美国开始强烈支持环保运动,保罗立即把夜店变成“绿建筑”,还安装了可以把舞客的动力转为能量的“发电舞池”,受到许多媒体关注。运用这个优势,他又开了一家“环保寿司餐厅”,请海洋保护协会担任顾问,又陆续开了瑜伽教室、灵修中心、网络电台……
十年后的保罗,登上了美国《企业家》杂志封面,接受了《纽约时报》专访,名利双收。最近又得知,旧金山最新的中央火车站即将开在他的店的正后方,光是地产就让保罗赚翻了!
“你好幸运!”我赞叹。
“我是很有福气!”保罗说,“但我也碰到过好多鸟事!起码我一直相信,一切打击背后都是机会。当年想开店,被大家泼了冷水,不也是个打击吗?哈哈!也刚好!”
离开餐馆,惊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目送保罗上车时,我想起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幸运的配方》。作者李查·韦斯曼对特别幸运的人做了一番研究,发现他们的生活并没有比一般人多什么机会,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懂得善用巧合。
保羅就是这样,他最常用的语助词,就是“刚好”。他随时都觉得人生充满了良机善缘,甚至时常会忘记,那些刚好的机会其实是自己制造的,就像他“刚好”出现在我公司附近,但重点是他拿起电话发了那条短信。而我呢,若还觉得“不巧”工作太忙而拒绝了他,我们这两个老朋友只会擦肩而过,谁知道再隔几年才会见面?
这故事还有一个后记——回美国后,保罗介绍了一位音乐人给我认识,而有了这个年轻制作人的协助,我便把手边最困难的制作案顺利完成了。想想,如果当晚没有跟保罗吃饭,我可能现在还在录音室里撞墙呢!
所以,我从今天起,有个新目标: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刚好”人!
(刘谊人摘自《北京广播电视报》2014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