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城乡教育二元结构问题,制约着教育的转型进程,甚至出现较严重的城乡教育失衡。如何与时俱进,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一项不可回避的问题。南京市地域广,人口多,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六合等郊区较为偏远,相对落后,如何推进具有“农村特色”的小学教育现代化,成为目前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2014年我们开展了对南京市小学内涵发展重点规划项目(《区域推进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的研究》)的研究与推进,在研究和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近年来国家教育政策,专家学者的思考: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路径等主要文献。
一、国家教育政策:指引着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方向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提出了要实现教育现代化。[1]尽管当时各个城市都热衷于建构教育现代化的各类指标体系,但究竟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理论界并没有给出清晰的解释。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行三级课程政策,让不同的权力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决策、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去。[2]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教育质量和公平问题进行了关注,指出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以及教育效益成为教育政策、教育研究以及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也意味着教育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演变。[3]这一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学生多元发展的机会,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随着这项改革的推进,曾经的“满堂灌 ”、题海战术和教师不容置疑的授课方式已逐渐淡出,对学生的评价也从过去单纯的成绩冒尖向兴趣广泛转变,学校也开始根据自身特色进行课程设置。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培养方式、选拔方式、评价方式、招生方式、管理方式、育人方式、投入方式、教育管理方式等维度进行变革,这充分体现了“转变方式”在政府政策和教育研究中的意义。同时也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
这些政策的制定,为我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对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和实施提供重要的政策依据,起到了宏观指导和方向指引的作用。
二、学者们的思考:加深对教育现代化内涵、特征、实施路径等问题的认识
一些学者从教育现代化的各个维度和视角阐述其概念、内涵、特征。
褚宏启在《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中指出: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从字面上看,“现代化”一词是指“转变成为现代”,“教育现代化”是指“转变成为现代教育”。而教育现代性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和新性质,如教育的人道性、民主性、理性化等,是现代教育区别于非现代教育的本质属性。[5]
顾明远在《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中提出:怎样理解教育的现代化?就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所谓转化,并不是把传统教育抛弃掉,空中楼阁地去构建一个现代教育,而是通过对传统教育的选择、改造、发展和继承来实现的。传统教育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要继承和发扬,但它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有不少与现时代不相适应的东西,这就要扬弃或改造,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现代教育的传统。所以说,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传统教育转化为现代教育的过程。[6]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其中教育观念,也即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关键,是灵魂。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顾明远在《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中归纳为八个方面,主要从教育观念方面来说的,不是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指标体系。(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4)教育的个性;(5)教育的多样性;(6)教育的变革性;(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8)教育的科学性。[7]
以上学者从教育现代化的各个维度和视角阐述了其概念、特征、内容、目标等,提高了对教育现代化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另一些学者回顾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道路选择,反思农村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邬志辉、马青在《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道路选择》中指出: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主要存在着两种价值取向,即以农村教育为中心的农本主义价值取向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城本主义价值取向,与之相对的是农村教育中心化和农村教育边缘化的两条发展道路。较为典型的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和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论是“农村教育中心化”道路还是“农村教育边缘化”道路,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弊端。[8]
王玉国在《百年乡村教育价值取向及对未来的启示》中指出:乡村教育问题是我们这样一个"以农立国"的特殊国度的特殊问题。乡村教育始终存在着城市取向与本土取向两种的博弈。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精英倡导与亲身践行了乡村教育运动,追求乡村教育的真谛;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后,在政府主导下,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出现了乡村教育的激进式发展;改革开放后,乡村成了逃离之乡,乡村教育成为城市模式的翻版。乡村教育有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要挖掘、激发乡村教育内在的精神与教育因素,这样城市取向的乡村教育才得以超越。[9]
这些学者从历史的视角审视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经验、教训,对确定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具有借鉴意义。
刘耀明在《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发展方式差异的结构性分析》中指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转型发展呈现出的不同特征,突破了原有以城市学校为主导的单一发展模式,使农村中小学由改革的“创造物(creatures)”变成了改革的“创造者(creators)”,也使它们逐步从边缘向中心迈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现,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未来的走向将逐渐由城市学校单极主导、城乡两级分化、彼此失衡的二元结构走向城乡并重、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二重结构,强调结构内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和复合影响,其要旨在于均衡和互利。[10]
褚宏启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中指出: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克服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弊端,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教育公平不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全部目标,与教育公平至少同等重要的另一个目标是教育效能,即城乡教育对城乡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贡献率。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推进和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必须从制度问题入手,改革城乡二元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投入制度、人事制度以及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立严格的教育行政问责制度。[11]
这些学者从教育结构、制度体系的视角分析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根蒂,对确定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具有引导意义。
还有一些专家从不同的着眼点提出了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为实施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价值的方向以及操作的抓手和思路。
邬志辉、马青在《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道路选择》提出:我国农村的教育现代化应采取“和而不同”的第三条发展道路,就是既要公平地对待农村教育,用与城市教育相同的水准来要求与发展农村教育,以给农村教育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也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农村教育的特性,使“农村教育”更像“农村教育”。[12]
刘利民指出,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要树立新的改革观,要走内涵式综合改革之路。教育现代化,第一个要求是标准化。第二个“化”——教育手段的信息化。第三个要求是法治化。我们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是推进基础教育管办评分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教育活力、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举措,最终达到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新的教育格局。管办评分离就是落实我们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方法或者叫途径。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包括治理主体现代化、理念现代化和机制现代化。而对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谢维和教授认为,教育的民主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抓手,要通过人们对教育的广泛参与来实现。[13]
以上专家基于不同的着眼点提出了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为实施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价值的方向以及操作的抓手和思路。
综上所述,国家教育纲领性文件是我们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的行动指南,但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全体学校,特别是对农村小学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些纲领性文件并没有提出详细和特殊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途径,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实践者在落实这些政策时,充分注意到这一特殊情况,结合本地实际来完成这一任务。专家、学者们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实施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和方向给出了分析和聚焦,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借鉴、拓宽思路的作用,但都是侧重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同样对农村小学这个特定对象没有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无法提供实践的方案、路径,而这些恰恰又是我们这个研究项目需要回答的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区域推进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旨在消除区域内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让农村儿童享受更加公平、更高水平的义务教育,以优质公平的独特农村教育,培养健康的完整的可发展的人,有本土气息的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现代人。
基于六合区区域的环境、条件、资源等客观问题,除了政府统筹、顶层建构、外力扶持以外,农村薄弱学校应立足于自身内动力的驱动发展,首先是更新思想观念,包括管理、教育、教学、评价等,领导、教师、家长、孩子的价值观念等,其次是要基于本土化的校本,聚焦特色课堂,建立绿色评价体系,当然师资队伍是现代化建设中必要的基础,加强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是智慧内涵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5] 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J]教育研究,2013,(11)
[6]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J] BLOG,2007,(12.26)[7] 顾明远.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教育研究,2012,(9)
[8] [12]邬志辉,马青.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道路选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9] 王玉国.百年乡村教育价值取向及对未来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
[10] 刘耀明.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发展方式差异的结构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5)
[11] 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
[13] 访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中国广播网,发布时间: 2015-03-10 16: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