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刊记者 杨文远
苍凉悠远的《河西走廊之梦》是纪录片《河西走廊》的主题曲,由音乐大师雅尼谱曲,歌曲彰显了河西走廊与华夏文明厚重绵长的历史感。片曲雄浑古朴、辽远旷荡。闻听此曲,如同游走在狭长的河西走廊,驰骋于西部的广袤河山。这让人不觉联想到河西走廊曾经喧嚣繁盛的古乐舞,仅敦煌壁画中就绘有3000余身乐伎和数千件乐器,久远的《佚名·匈奴民歌》、汉朝的《文康伎》、西魏时期的《安国伎》、隋炀帝时期的《康国伎》等,皆源于张掖舞乐。为此,我曾写过《焉支悲歌》、《八声甘州》等有关张掖舞乐的小文。
在此,我想约略叙写流传于民间的张掖宝卷。
宝卷是从佛教的俗讲发展来的,是变文的嫡传。河西宝卷则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河西宝卷是活着的敦煌俗文学,从其可以进一步认识敦煌变文的特质,也是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史、中国民俗文学史的珍贵资料。另外,河西宝卷也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通俗文艺。
河西地区地处戈壁大漠,古时交通不便,天灾人祸频发。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宝卷作为河西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娱乐载体,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实属罕见。
宝卷真正成熟、盛行于明清时期,是汉族民间宣讲宗教教义的说唱脚本,说唱者多为出家僧尼,其内容包含儒家、佛家、道家等经典,并有大量非宗教的历史人物、民间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其中,以佛经故事、神话传说居多,也有惩恶扬善、忠孝仁爱等主题。讲唱地点多在戏院、庙会、村镇等地。
在《金瓶梅》一书中,曾多次描写了西门庆家中请道姑或尼姑宣唱宝卷的情景,这说明,在明代中期,民间说唱文学“宝卷”已经发展为当时社会一种非常普遍的文艺娱乐活动。
宝卷在河西流传面很广,涉及几十个县区。其传播方式主要为文字传播和口头流传。宝卷的篇幅普遍较长,最短的有几千字,最长的达数万字。
2006年,河西宝卷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酒泉肃州区农民乔玉安被命名为河西宝卷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掖山丹东乐乡大桥村和甘州花寨村先后成立河西宝卷传习所。
张掖宝卷是河西宝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前的临泽、甘州农村最为流行,它作为老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娱乐,影响颇深。现张掖民间保存的宝卷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反映佛教等内容,如《观音宝卷》、《何仙姑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等;二是历史故事、寓言类,多反映社会生活,如《丁郞寻父宝卷》、《金凤凰宝卷》等;三是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如《天仙配宝卷》、《孟姜女哭长城宝卷》等。
张掖宝卷的基本形式为散说和韵文相结合。散说部分一般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韵文部分则主要重复散说部分的故事,句式以十字句为主,且有一定的平仄韵律。散说和韵文之间进行过渡的时候,会增加一组明确曲调的唱词。韵文虽在重复散说内容,实则是在细讲,是宝卷内容的核心部分。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刊于张掖的《敕封平天仙姑宝卷》刻印本又名《仙姑宝卷》,是根据临泽县板桥镇一带民间尊奉的女神平天仙姑神话故事编辑而成,临泽县博物馆就收藏有一件木刻的《仙姑宝卷》,为康熙三十七年木刻本,据说是从板桥镇东柳村征集来的。2014年1月,《丝绸之路》杂志社赴张掖采风团一行,曾在临泽县博物馆实地了解考察过《仙姑宝卷》概况。
在骠骑将军于河西征讨盘踞边外的浑邪王期间,曾有红衣妇人指挥向导,引霍去病大军由桥过河,霍去病征战胜利后,奏请汉武帝为其请功。红衣妇人的尸体埋在板桥仙姑庙,据史料记载,古代曾掘出“敕封平天仙姑”铁牌。仙姑的感人事迹世代相传,在河西人民的心目中发展成为具有大智大勇、向善惩恶精神的“平天仙姑”。西夏时期,其被尊为“贤觉圣光菩萨”,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张掖及临近地区的汉、蒙、藏、裕固族的人都会前来拜谒仙姑庙。由此形成了著名的民间文学念卷——《仙姑宝卷》。《仙姑宝卷》是张掖土生土长的一部宝卷,讲述仙姑修行、得道、显灵、惩恶扬善以及在黑河上修桥的传说故事。《仙姑宝卷》刻印后,刻本和根据刻本的手抄本便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除木刻本《仙姑宝卷》外,张掖民间有许多根据木刻本抄录的手抄本。而在张掖流传的宝卷中,大多是来自于民间的这种手抄本,如甘州花寨乡发现的《仙姑宝卷》,即民国三十年代(1941)根据木刻本手抄的。“家藏一部卷,平安又吉祥。”历史上,河西百姓把家藏宝卷视为镇宅之宝与神圣之物,把抄写、赠送、收藏宝卷视为行善积德之举,这可以说是宝卷代代流传的根本因素。
关于河西宝卷、念卷能够存在并得以传承的缘由,一些学者也作过探讨、分析,他们认为,清政府对民间宗教镇压极为厉害,而河西地区的民间宗教却幸运地躲过了这场劫难,故民众对依附于民间宗教活动的念卷有了一种敬畏感,这种活动又满足了民众教化和信仰的需求。另外,河西广大农村地区文艺活动贫乏,老百姓经济贫困,外来曲艺、戏曲难以供养,而念卷这种简便的说唱文艺在民间易于普及;再则,为了行善积德,一些有文化的人也乐于传抄和编写经卷。
张掖宝卷在张掖民间源远流长,深受老百姓喜爱。宝卷虽通俗,却寄托着人民群众最质朴的情感,从而使得这种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活动深深植根于乡间村落,并世代相传。不管是在夏日的浓荫下,还是在冬天的热炕上,村民们三五成群,甚至几十个人聚成一团,津津有味地聆听着宝卷。念卷人念到一定的“接口”上,听众们还会不约而同地集体朗诵或合唱,其情景庄严而活泼,不仅使宝卷成为一种简朴实用的娱乐活动,还使人从中受到一定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