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尽管未来存在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但换个思路,绝境处亦能逢生。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当今人类社会正面临这样一种看似无望的境地——地球面临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仍在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得依然艰难。
尽管未来存在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但换个思路,绝境处亦能逢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句人尽皆知的智慧格言。它的意思是,只有换一个角度,才有可能在看似无望的境地中找到另一条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洞悉问题根源的情况下,《资源革命》一书找到了一条“授人以渔”的途径,即变危机为商机,把能源危机看作是资源革命,并称之为“一百年来最大的商机”。
前不久,这本书的版权引进方湛庐文化专门针对这个话题做了一次高端沙龙。我们来看看,从学者到企业家都有哪些观点碰撞。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本书的两位主要作者斯蒂芬·赫克(Stefan Heck)和马特·罗杰斯(Matt Rogers)都是前麦肯锡董事,前者也是教授创新和资源经济学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后者还曾任美国能源部长的高级顾问。二人在麦肯锡期间都在从事与能源有关的工作。这就决定了该书所拥有的高度和深度,麦肯锡公共事务部经理张雯简要介绍了其中的核心观点。
在面临资源危机的问题上,这本书给出了一个非常乐观的考虑问题的角度。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在2035年,全球会有将近30亿中产阶级消费者。这一庞大的消费者阶级,会给有限的全球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包括石油、天然气、水、土地,甚至我们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些压力则有可能导致我们经济和环境的危机。
尽管这些挑战都真实存在,但是两位作者却认为,如果能以更高效、更创新的方法去利用资源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把危机转化成机遇,原本可能出现的资源短缺将被转化成数百万亿美元的利润。
同样,麦肯锡在2015年的一份报告里面曾提出,如果依靠提高资源效率,就可以满足2030年全球资源需求的30%;如果以现在的价格计算,高效利用资源可以创造多达2.9万亿美元的价值。
破局的关键是新技术及相关的新商业模式。例如,3D打印、物联网、无人驾驶汽车这三者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的工业制造业,建筑业也正在经历进行模块化革命,太阳能发电很快就会普及,甚至人们对信息技术、纳米材料科学和生物学的详细了解也会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实际上,人类正在经历第三次以资源为核心的工业革命,推动这次革命的正是这些新兴技术和模式。
这次资源革命所带来的资源生产力将足以让发展中国家的新增的25亿新中产阶级成员享受到繁荣、干净的空气和水以及整洁的城市。同时,这次工业革命也将为那些聪明人创造突破性的经济机遇,只要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个与众不同看待问题的视角。
事实上,在这次资源革命中,人们对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完全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世界上最大的租车公司没有自己的车辆,最大的旅馆没有自己的房间,最大的商场没有自己的库房,最大的报社没有自己的内容,最大的广告公司只提供搜索和连接。
这的确是一百年来最大的商机。针对此,《资源革命》提出了五个原则:一是以现在更丰富、更便宜的资源,替代稀缺和贵重的资源;第二个是优化流程来节约资源;第三个是虚拟化,把我们以前用线下做的工作挪到线上,比如以前银行的分支机构转到网上;最后两种就是提高“可循环性”,避免浪费。
“页岩革命”的启示
在这场正在进行的资源革命中,中国其实已经算是一个先驱了。我们不光有明确的政策导向,也有很多一流的国际项目,如高铁、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
当然,中国能源问题在本质上与书中所提到的中产阶级消费者人数大幅增加是相关的,即人口增加。要解决这个问题,长江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李伟的观点是,我们要把人变成问题的解决者,而非问题的制造者。在市场经济,人口越多,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人越多,寻找解决方案的人越多,解决方案也就越多。人本身即可带来经济的增长。比如书中提到的“页岩革命”部分。
“页岩革命”为什么发生在美国呢?因为油价高了之后就有人“铤而走险”,去找其他解决方案。而且美国的制度是,如果我发现我这个地面下面有石油,那这个石油就是我的。这样就大大刺激了人们的积极性,开采者会去想各种办法把能源开采到手。传统的石油开采,从发现石油到决定开采,再到出油,大概持续三到四年的时间,而页岩技术从开采到出油只有28天。所以,当你知道28天就能出油的时候,就会知道石油经济会因此完全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以前的油价是由沙特阿拉伯定的,现在油价就是由美国这些成千上万的小石油公司定的。
而且,并不是大公司在做这件事,而是小公司。这里有一个数据:美国8000多家油气公司,7900多家都是小公司。同时,美国还有非常丰富的投资市场,愿意为这些“铤而走险”的人提供贷款。
那么,页岩革命能不能在中国实施呢?实际上,中国页岩的储量比美国还要高,但是关键我们要重新思考资源的战略性,重新思考如何把人变成问题的解决者。
新能源的探索
尽管“页岩革命”如此意义重大,生物能源还是会有枯竭的一天。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仍然要去不停探索新的可替代能源。对这一问题,国能中电董事长白云峰更有发言权。他认为,资源确实是很紧缺,但是可以通过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的突破来解决这个问题。
政府提出,我们国家2030年开始真正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他认为如果按照这个目标来算的话,实际上在2023年左右,中国的煤炭要发生拐点,产量要急剧下降,才能实现2030年开始向全世界减排温室气体的效应。我们的执行力很强,因此很可能会提前完成这个目标——也许提前到2020年,中国的煤炭会发生拐点。经历这个拐点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途径就是寻找可替代能源。
目前,人们熟知的可替代能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太阳能,二是风能。二者成为现在中国新能源里面非常重要的两大部分,大概占整体能源结构的15%,占新能源的80%以上。但是有意思的是,我们每天的用电量里新能源的发电量却很少,原因是什么?主要是这两种能源现在还不稳定,还是有重大的技术瓶颈。比如说太阳能的转化效率很低,单晶硅、多晶硅在工业上,平均也就12%到15%左右的光电转化率。风力发电也不稳定。而这种不稳定就会带来俗称的“脏电”,进而对电器和人本身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新能源受制于新技术的不完善,一旦完善的话才会带来重大的变化。
还有一种新技术叫做“垃圾汽化”。垃圾是我们现在很头疼的问题,在中国的国情下,焚烧的方法最经济,但严重危害环境和人身健康。垃圾汽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办法,并且无论垃圾是否分类都可以用,所有有害物质都会在汽化炉里被消灭。如果把它全部产业化以后,每吨垃圾处理的价格要比现在的垃圾焚烧还要低。而且,它还能产生一氧化碳,就是煤气。如果可以把这些一氧化碳的燃气,通过内燃机的方式产生新的电力的话,那么,这些电就可以作为补充电力用于工业生产,甚至还可以贡献给电网。
不过,仅仅依赖新技术是不够的,还要依赖新的商业模式。例如太阳能的利用可以是分布式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利用我们自己的空间(比如屋顶)去发电,不仅可以自用,还可以把多余的电反送到电网。这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理想状态下,普通人在家里就可以做太阳能领域的创业了。只不过目前相关的机制还不成熟。所有不成熟都意味着商机。
互联网技术能做什么?
乍一看,互联网似乎与能源危机或资源革命没有特别大的关系。事实上,当今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基础设施性的存在,“互联网+”的概念就是基于此而产生的。
如果说有关能源的新技术和新模式是物理世界进行资源革命的方式,那么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就是虚拟世界进行资源革命的方式,而后者最终会影响到前者,也就是“互联网+”的结果。
灵犀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可穿戴设备的智能硬件公司,其创始人王洁明对于互联网和能源的思考是“资源和商业的平衡”。在以前已经司空见惯的情况下,给传统行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它就会成为一个新的需求,带动就业,创造价值。这样不仅不会伤害资源,还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
互联网时代这种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恰恰就是在一种不伤害能源、甚至节省能源的情况之下,来推动一种新的产品,或者说在原有产品里创造一种新的品类。
北京明略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的业务是为各行各业提供大数据的解决方案,其董事长吴明辉对书中所提到的优化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颇有心得。在他看来,大数据本身就与优化资源有密切的关联。
他认为,优化背后其实是一种决策的不断改进,而这种改进是需要数据的。比如说,电网每天发多少电、每个小时发多少电,在以前可能是要靠经验,虽然有用却不是最优级的。而有了大数据技术之后,我们就可回收接入智能电网的每个电器在每一小时、每一分钟的耗电数据,进而可以在未来对发电进行优化减少整个能源的损耗。
最后,再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能源危机的问题,答案是不是跟《资源革命》这本书里说的那样,已经没有那么悲观了呢?特别是在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现在的确有一个“一百年来的最大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