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燕捷
(台安县林业局,辽宁 鞍山 114100)
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也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3]。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从近期气候变化的直接观测中总结得出,气候变暖是勿庸置疑的。20 世纪中期以来,温室气体对全球气温升高产生的影响是太阳能量变化的13 倍,全球气候变暖有90%的可能性是人为造成的[4,5],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基本得到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广泛认同[6]。
“斯特恩报告”采用正式经济模式估算,在不采取应对行动的情况下,气候变化的总代价和风险将相当于每年至少损失全球GDP 的5%,如果考虑到更广泛的风险和影响的话,这些损失将上升到GDP 的20%或更多;而如果采取行动,则可以将损失控制在每年全球GDP 的1%左右。未来百年仍将变暖的气候趋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以负面为主。
中国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比较显著的国家[7]。近50 年来,尤其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增温明显,而气象以外的其他气候要素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近20 年来,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降水值也呈增加的趋势,尤其在20 世纪90 年代,极端降水量比例增大。近50 年来,中国主要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寒潮事件频数显著下降,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对于20 世纪特别是近50 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原因,现有研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一些迹象表明增强的温室效应可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7,8]。
目前,中国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尚局限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其实,某些重大威胁的迹象表明对经济影响已悄然开始。2007 年以后,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的评估开始得到关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然而,目前经济评估还仅局限于对人类生存构成突变性和直接威胁的经济影响,诸如农林牧渔业、人居环境、工业、交通运输业、水利和其他基础设施等的直接经济损失,而对其他缓变性经济影响,如农作物品质、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水资源、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9~11]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的定量研究。
本研究依据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中国若干权威部门与气候变化相关直接经济影响的统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直接经济代价及其年际变化动态,综合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直接影响及其经济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响应。目前,相关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未来经济影响的预估上[1,12],几乎未见对气候变化实际影响经济价值的客观衡量。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预测相比,已发生的气候变化的直接经济影响能够更真实和客观地衡量出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本文的主要数据源是年鉴资料(1992 ~2006)、公报资料(1991 ~2005)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统计资料(1991 ~2005)。依据以上数据源,整合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8 种影响,即洪涝、干旱、台风、风暴潮、风雹、低温冻害、病虫害和火灾对农林牧渔业以及其他领域的直接影响。其中的小部分资料为量化非经济指标,参考了1991 年以来《中国物价年鉴》的统计价格,先将直接从数据源中获得的量化非经济指标转化为与该时期价格相匹配的量化经济价值指标,然后将量化的经济指标与统计资料中直接获取的经济指标按照以上的分类计算得到各种影响的经济损失,8 种影响的直接经济损失总和即为气候变化的经济响应评估值。
1991 ~2005 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的直接影响见表1 和图1。
表1 1991 ~2005 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的直接影响Tab.1 The direct effect of the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economy from 1991 to 2005
从表1 可以看出:1992 ~2005 年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在214 亿~1159 亿元之间,经济损失的上升趋势不明显(图1a);1991 ~2005 年干旱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在102 亿~603 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图1b);1991 ~2005 年风雹、低温冻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24 亿~90 亿元、8 亿~74 亿元,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图1c 和图1d);1991 ~2005 年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8 亿~245 亿元之间,1991 ~2000 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图1e);1994 ~2003 年台风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上升趋势不明显,经济损失为3 亿~58 亿元(图1f)。
图1 1991 ~2005 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的直接影响Fig.1 The direct effect of the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economy from 1991 to 2005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 年来气候变暖尤为明显。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12]。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领域之一[1]。1991 ~2005 年干旱、病虫害、风暴和低温冻害对农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呈现上升趋势,洪涝和台风的损失上升不明显。在未来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将增加,未来的干旱和洪涝灾害亦将增加。农业生产将更加不稳定,产量波动增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将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7]。受气候变化影响,农业遭受的损失会更加严重。
统计1991 ~2005 年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直接经济损失,结果见表2。依据表2 数据作图2、图3、图4。
表2 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直接经济损失Tab.2 The direct economy loss rel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图2 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直接经济损失变化趋势Fig.2 The change tendency of direct economy loss rel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图3 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直接经济损失在GDP 中的比重Fig.3 The proportion of direct economy loss rel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in GDP
从表2 和图2 中可以看出:1991 ~2005 年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623 亿~2 551 亿元之间,经济损失上升趋势不明显(图2b);1991 ~2005 年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2 亿~603 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现上升趋势(图2c);1995 ~2005 年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4 亿~900 亿元之间,经济损失上升趋势不明显(图2d);1991 ~2005 年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 亿~308 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图2e);1991 ~2005 年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38 亿~245 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图2f);1991 ~2003 年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33 亿~88 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图2g);1996 ~2002 年草地病虫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在6 亿~30 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图2h);1991 ~2005 年风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 亿~138 亿元之间;1991 ~2005 年低温冻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6 亿~180 亿元之间;1991 ~2003 年森林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 亿~17 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图2i);1996 ~2002 年草地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0.06 亿~1.25 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图2j)。
图4 GDP 增长率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直接经济损失变化率Fig.4 The increase rate of GDP and the change rate of direct economy loss rel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1991 ~2005 年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932 亿~3 570 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图2a);相当于当年GDP 的1.08%~5.70%,比重呈下降趋势(图3)。GDP年际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而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率呈上升趋势(图4)。在GDP 增长过程中,因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损失显著抑制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削弱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以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为基础数据,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近15 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加剧。1991 ~2005 年期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932 亿~3 570 亿元之间,呈明显上升趋势;所占GDP 的比重为5.70%~1.31%,呈下降趋势。在此期间,干旱、农作物病虫害、草地病虫害、风暴潮、森林火灾的直接经济损失呈现上升趋势;洪涝灾害和台风上升趋势不明显;森林病虫害和草地火灾呈下降趋势。2000 年以来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一直稳定在相当于GDP 1.08%~2.05%的水平,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据《中国灾情报告》统计,我国每年仅气象、洪水、海洋、地质、地震、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灾害等7 大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折算成1990 年价格):50 年代平均每年约480亿元,60 年代平均每年约570 亿元,70 年代平均每年约590 亿元,80 年代平均每年约690 亿元,90 年代前5 年平均每年约1 190 亿元,经济损失逐年增加[14]。建国近50 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经济损失高达25 000 多亿元,平均每年造成的损失大约是平均GDP 的3%~6%,财政收入的30%左右,是发达国家的数十倍。我国GDP 连续多年保持8%的高速增长,但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在逐年上升[15]。1989 ~1996年,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在3%~6%之间,平均为3.9%[16,17]。所不同的是,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自然灾害不包括地震、赤潮、人为诱导的地质灾害和火灾等。1991 ~2005 年由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932 亿~3 570 亿元之间,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损失相当于当年GDP 的1.31%~5.70%,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02 年GDP 首次突破10 万亿之后,2003 ~2005 年GDP 保持13.96%、16.99%和33.55%高增长率的情况下,2000 年以来经济损失一直维持在GDP1.08%~2.05%的水平上,直接经济损失对我国GDP 的负面影响并没有随着经济迅速增长而减弱。
我国目前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远不止上述8 种,还有:20 世纪50 年代以来,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4 ~3. 2 mm·a-1,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西藏冻土层减薄,最大可达4~5 m,四川、青海和甘南草原产草量下降;20世纪80 年代以来,春季物候期提前2 ~4 d,海南和广西还发现珊瑚白化现象,六大江河实测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祁连山山地森林面积减少16.5%,林带上升400 m,覆盖度减少10%,西南地区、三江平原和青海的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气候变化对虫媒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洪涝灾害后,感染性腹泻,如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等病例增加[1]。这些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缓变性影响尚没有从经济的角度开展研究,若不采取应对和缓减措施,其中一些影响将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致命的毁坏,功能的衰退或丧失造成的潜在价值损失可能也远超过直接经济损失。我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与2000 年相比较,2020 年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 ~2.1℃,2050 年将升高2.3 ~3.3℃;未来50 年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 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 年可能增加5%~7%。未来100 年,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加重;沿海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消失;草原承载力和载畜量的分布格局将发生变化;主要造林树种的分布发生变化;河流的径流量下降,平均年降水量偏少,以及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冻土融化、河湖冰迟冻与早融、中高纬生长季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的开花期提前,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仍面临适应能力有限的问题,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危险,缓变性的经济影响随气候变化的加剧继续加重。未来加强研究其经济影响对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气候变化影响至关重要,但是评价难度也远大于直接突变性经济影响,需要各国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从我国15 年来GDP 的增长率与气候变化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来看(图3 和图4),我国GDP 增长率逐渐下降,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逐渐上升。随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政策性措施的实施,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进步,经济损失增长率应该会有所下降。但是,目前灾害直接损失没有统计毁坏设施的灾后重建和修复费用,还有一些没有从经济的角度量化到已有的直接影响。因此,对直接经济影响的评估值可能比其真实值要小得多,实际经济损失值增长可能会更快。随着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灾害评估方法的改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灾害影响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前期的直接经济损失缩微化的程度可能比后期要大得多。
过去的十几年中,一直致力于探索统一的灾情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和完善的评估技术规程,以提高灾情损失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以便更准确反映灾害的实际损失状况。可是由于评估内容复杂而且繁琐,加上还需统计因灾毁坏设施的修复和重建费用,更增加了准确估算损失的难度,以致到目前为止仍是灾害研究面临的一个关键而棘手的问题。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评估结果与实际损失越来越接近,但灾害发生过程中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关系极其复杂,影响广泛,亟待构建更科学完善的评估系统来提高气候变化造成损失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1]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陈宜瑜.中国全球变化的研究方向[J]. 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6-10.
[3]吕新苗,吴绍洪,杨勤业.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可能影响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260-269.
[4]IPCC.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the Synthesis Report of the IPCCFourth Assessment Report[M].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7.
[5]IPCC. 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UKand New York,US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6]秦大河,罗勇、陈振林,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 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6):311-314.
[7]翟盘茂,王萃萃,李威.极端降水事件的观测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3):144-148.
[8]任小波,曲建升,张志强.气候变化影响及其适应的经济学评估— —英国“斯特恩报告”关键内容解读[J].地球科学研究进展,2007,22(7):754-759.
[9]范代读,李从先.中国沿海响应气候变化的复杂性[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3):111-114.
[10]刘国华,傅伯杰.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71-78.
[11]吴绍洪,尹云鹤,赵慧霞,等.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辨识[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3):115-118.
[12]林而达,许吟隆,蒋金荷,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2::51-56.
[13]苏伟,吕学都,孙国顺.未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内容及前景展望—“巴厘岛路线图”解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1):57-60.
[14]康沛竹.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05,(6):87-91.
[15]焦德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54-57.
[16]叶笃正 严中伟 黄 刚.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4:67-69.
[17]阮均石.气象灾害十讲[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