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岑颖
(长江师范学院 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重庆 408100)
库存以产成品、商品、在产品、半成品及原材料等多种形式存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皆有存货、库存。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库存具有不确定性,库存过多,会大量占用企业资金,增加资金占用成本,降低资金利用效率,增加仓储成本、管理成本、存货成本。库存过少,会导致原材料、产成品、商品短缺,增加短缺成本,影响企业生产及销售。
因此,为降低库存成本,整合供应链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一种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是指作为上游企业的供应商依据其下游企业(采购商)提供的日销量、库存情况等信息,管理和控制下游企业的库存,替采购商下订单、补货,快速反映顾客的需求变化。VMI将多级供应链问题精简为单级库存管理问题,被广泛应用于重复性生产类型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整个供应链企业带来巨大收益。
在VMI运作模式下,虽然供应商与采购商双方签订了相关协议,但采购商处于买方市场的优势地位。供应商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如:何时何地需要增加哪些存货品种,需要多少存货数量均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只能靠以往经验及个人预测作出判断。供应链中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共享程度不高导致信息不对称。与此同时,上游企业隐藏库存、生产、销售等信息可能会导致下游企业利益受损,存在上游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本可以双赢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却因供应链信息失真决策失误给双方带来损失,降低供应链决策效率。
VMI是21世纪前沿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施VMI的过程中,为保证上游企业及时、有效、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掌控下游企业的库存情况,需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如条码技术、客户自动补货系统等)。利用VMI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既需要正确使用、维护、更新信息技术,也需要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培养其信息化素质。我国信息化起步较晚,使得国内许多企业在实施VMI模式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意识淡薄、重硬件购买轻人才培养、重建设轻管理,没有深入实施VMI模式。
在确立供应商管理库存形式,选定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制定相互契约关系后,VMI模式的前期准备阶段告一段落。但VMI模式的实施阶段更为重要和复杂。若双方在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难以融合,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步伐不一致,则需要长久的磨合期。若磨合后仍未到达预期效果,未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其继续合作的可能性就大为降低。供应商、采购商双方将面临违约、解散的风险。
市场风险又称系统风险,是上游、下游企业皆无法避免的。受国家宏观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等非可控因素的影响,要求供应商、采购商迅速对瞬息万变的供需市场做出正确、及时的反映,双方需具备很强的灵活性、管理柔韧性。市场风险、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使供货商在判断供应量、供货次数、配送速度时无规律可循,加大了供应商的经营管理难度。
对库存管理的过程可视为对库存信息的处理过程。只有供需双方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才能准确、迅速处理库存信息,作出正确的供应决策。企业的基本信息、进销存信息、产品信息、生产信息均应在供应链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以精准预测库存量、降低库存成本、抑制“长鞭效应”。合作双方可结合企业特征、行业特征共同构建与VMI模式充分兼容的信息平台,且硬件资源、人力资源双管齐下,发挥VMI信息平台的最大效用,降低实施VMI模式带来的信息风险。
供应链中的各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体,其财务目标无疑为利益最大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也带来了信息风险、道德风险及解散风险。但合作才能双赢,要建立收益共享机制,让总体利益在各成员企业间得以公平、公正分配。第一,遵循互惠互利原则,劳有所得。第二,平衡收益和风险,高风险高回报,收入与付出成正比。第三,VMI系统中各企业可进行股权控制,上下游企业均参与企业管理、利益分配等过程,以更好地实施VMI模式。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无时无刻不面临着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供应链各企业可单独或共同构建一整套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某些指标偏离正常水平且超过“临界值”时应发出预警信号。同时,在发出预警信号后,各企业需迅速做出反应,构建应急处理机制,协调企业各部门化解企业合作中供应链管理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将风险降至最低,避免给企业带来惨重损失。
[1]丁伟东,胡燕祝.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支撑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6(3).
[2]孙宁宁.制造业寄售制与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
[3]邹娟平.VMI供应商的风险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