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霞
学习共同体,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若干个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能力的共同学习的平台。它让学生的学习由传统的“坐学”转向以活动为媒介的认知学习,由传统的“个人刻苦用功”转向“与他人对话交流”的共同学习。
我校在近几年的“共同体”实验中,渐渐地找到了一些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小课题研究等粗浅方法,却很少有人在习作上进行尝试。我于2014年接了一个六年级班,应该说六年级的学生对习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我决定在共同习作上进行一些摸索。
一、循环日记,凝心聚力
六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紧,但之前却已经有了共同体学习的经验,于是,我以“循环日记”为抓手,构建了关于习作的专属学习共同体。
我班共有40名学生,而循环日记,每天一人次,每周一循环,每个学习共同体就有五人组成,整个班就有了八个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为便于管理,每个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分布是差不多的。每组都有一到两名习作优秀的同学,一名中等生,一到两名习作比较差劲的同学。基点相似,评比结果会更趋公正公平。
循环日记正式开始了。星期一的同学完成了日记,由星期二的同学评阅,圈出错别字,画出不合理的句子,并简单地写一写意见。一大早,学生们的小脑袋就凑在一起了,主评的同学与作者当面交流,其他三位也说说自己的意见,最后,再由主评落笔。为什么这么认真呢?集体的荣誉高于一切。老师是最终的评判,但评判的内容有两项,一是日记本身,采用百分制;二是点评是否精彩,采用十分制。所以,我每天一大早就得将循环日记批阅好,然后由记录员登记分数,再根据总分排出名次。
为了每天都有刺激点,我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全班面前进行当天日记的总评。有时是早晨,有时是中午,来不及就放在晚学前。大体上,我会先通报成绩和名次;然后是优秀日记诵读,从选材、写作构思、写作方法、语言运用等几方面进行评点;对实在差劲的也会提一提,给出恰当的建议。
一周结束,周五的中午,每个学习共同体进行汇总,由负责人总结情况,表扬优秀的,对出现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想出解决的方法。主要是给大家信心,争取下周有进步。
几周下来,自我感觉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比较强劲,因为五个学生组成了一个共同体之后,大家有了相同的目标,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奋力前行。在互相帮助的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和谐了。一个小组拧成了一根绳,在整个班级来说,更是推动班级这个大共同体的成长。
二、交流分享,学会方法
循环日记激起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习作课,就是借助共同体,交流分享,学会方法的好时机。因此,每次的习作指导课,都要未雨绸缪,精心准备。
比如写一次实验,根据往年的经验,学生写此类作文最大的毛病是只有操作过程,没有真情实感。为此,我特意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在家操作,能够三次连续成功的就可以在班级中展示。一个星期后,有五组学生提出了申请,我酌情选取了其中三组在课上展示。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功,我特意在让学生描述细致和插入议论方面做了努力。
习作前作好充分的准备,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有的放矢地教,就能让每位学生都触摸到实实在在的学习方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当然,对课前的准备,几位学生付出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他们的尝试,就不可能会有课堂的精彩。可见,教师要想对学习共同体作出省时高效的指点,就必须对每位成员有充分的了解,并能知人善任。工夫在平时!
三、共同修改,省时高效
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就辛辛苦苦地批草稿,批正文。可是情况如何呢?老师倒是把一篇文章写了两遍,学生呢,机械地从这儿抄到那儿,毫无感觉,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习作能力的增长少得可怜。
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让学生自己下水。那么,就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吧。
经过一段时间“循环日记”的尝试,学生在写、评、改的过程中慢慢地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修改能力如何呢?这次,刚写了“运动会”,由于内容繁多,学生的选材也不尽相同。于是,我让他们根据内容临时分组,组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进行习作的修改。
1.根据内容组建共同体
因为运动会内容繁多,所以学生的写作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人写田径运动会,也有人写趣味运动会。写田径的还有跳高组、跑步组、跳远组、球类组等等。所以,各个大组中又有若干个小组,这些都由组长一一分配。
2.集体浏览,选出最优佳作
学习共同体组建完毕,在组长带领下,每位同学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说出该作品的优缺点,并由两位记录员分别记下优缺点。最后,大家在组长带领下评选出最优作品。
接下来,大家群策群力,一起修改最优作品。把同学们作品中能用上的优点全用上,凡是出现的缺点大家都要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就有了一份比较完美的作品。针对这份作品,大家还要一起研究它的结构布局,重点细节部分的描写,为自己的修改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写趣味运动会的,就总结道:五关中重点写一到两关,细节部分除了写出自己的心情、动作,还要写一写观众的反应。而在描写各种比赛场面时一定要注意点面结合,将运动员与观众紧密联系起来,可以时间为线索,也可以心情为线索,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正确选择。
3.组内合作,自改互改
经过共同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之后,各位同学就以最优作品的修改为基础,开始修改自己的作品。此时要注意的就是把刚才大家提出的缺点改掉,并试着按照学到的方法把自己的文章修改通顺,具体,直至生动优美。第一遍一定要自己修改,改完后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互相修改,两人说说各自读后的感受,谈谈建议,可使文章再上一个台阶。对于那些基础太差的同学,就由最优作品的作者手把手地教,达到规定的字数,改写通顺即可。
虽然这种修改很花时间,但是经常这样按照大体框架细细修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确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学习共同体对于学生习作的修改还是很有作用的。
四、制度保证,扬帆前进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任务总是很难完成,细察之后会发现,小组内的制度太松散,学习效果差,与其他组差距太大,成员产生自卑感,越陷越深。可见,应有的制度不可少。
(1)培养组长。一名优秀的组长,应该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对成员要态度和善,完成学习任务要身先士卒,要考虑每位成员的个性,讨论时兼顾他人,发现问题及时组织大家讨论,解决。
(2)必要奖惩。每个组内总会有一些自觉性不高的成员,不肯按要求做好准备,讨论时无所事事,游离于小组之外,甚至在其他人交流时故意捣乱,影响整个小组的声誉和学习效果。对于这些屡次不守规矩的成员,组长可以协调大家商讨,做出适当的惩罚。比如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摘抄组内成员的优秀片段,将组内记录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等。这些小策略还是会有一些作用的。
在习作共同体的研究进程中,我将课内与课外结合,从激趣入手,示以方法,不断练习,取得了一些粗浅的成果,但还是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行走在学习共同体的道路上,我们只能边走边摸索,我们坚信:一个优秀的学习共同体一定可以让每位成员都得到进步,成为大家共同学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