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材结构 生成精彩活动

2015-09-17 11:40蒋波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拉力降温小车

蒋波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也是教学的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是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教材内容的二次整合和开发利用的。小学科学教材同样也是小学科学教师进行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教师一般都是根据教材进行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方法的选择。科学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用好教材。合理地开发利用好教材,直接影响着科学课的有效性。笔者想通过几个教材结构处理的案例,探讨优化教材结构的几种方式。

一、合理调整教材的序,减少探究难度

苏教版四年级《小车的运动》一课,教材安排的顺序为,提出问题“一辆载重汽车运行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出结论。

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想法多且杂,一节课中无法全部解决学生提出的所有的可能性,留下了些许遗憾。这样的情况在科学课上是经常发生的,教师不妨另辟蹊径,从一个点的突破再延伸到其他方面。这里提供一个片段供参考研究。

师:你们觉得挂几个垫圈,可以正好让小车从起点运动到终点?

生1:4个。

生2:5个。

实验结果:有的小组挂4个正好让小车从起点运动到终点,有的则是3个……

师:那么,如果我们再挂下去,会怎么样?

生:会跑得更快。

师:那你们认为小车运动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与拉力有关。

师:具体点,怎样的关系?

生: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师:那反之呢?

生:拉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慢。

师:是吗?我们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学生实验,很快得出结果: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慢。

师追问:我们现在知道了,拉力大小是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一个因素,那除了拉力大小外,你们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小车运动的快慢?

生1:载重量多少可能会影响小车运动的快慢。

生2:车轮的多少可能会影响小车运动的快慢。

……

上述教学片段中的教材设计是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假设,验证。教师没有按照教材的设计要求,而是按照层层渗透的顺序,用实验让拉力影响小车运动的快慢顺理成章地出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接着再衍生出其他的可能性。教师将实验的要求讲得很清楚,给学生指明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集中与发散。这样的序的结构调整,节约时间,问题明晰,难度减小,提高了有效性,利于学生探究。

二、挖掘教材的度,降低理解难度

苏教版三年级《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观察不同的固体放到水里后的沉浮情况,这样的设计很难看出固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材中又安排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浮在水面上呢?”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显得比较茫然,难以深度解释。教材内容在后面又安排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溶解与分离。实践中,笔者发现,一节课的时间,要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只能教得匆匆忙忙,学得糊里糊涂。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对教材的度进行如下的调整:(1)将一节课调整为二节课分解内容降低难度。第1课时重点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二节课再探究固体的溶解与分解。(2)在第1课时中将教材的顺序也进行调整。请看教学片段:

课始,教师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皱起眉头,小组讨论。没有正确的答案。

师:你们觉得固体在水里的沉与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1:可能大的会沉,小的不会沉。

生2:我觉得重的会沉,轻的不会沉……

(师相机板书,大的沉↓ 小的浮↑ 重的沉↓ 轻的浮↑)

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学生实验,最终发现,固体在水里的沉与浮跟固体的大小、轻重没有绝对的关系。

师再追问: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固体在水里的沉与浮呢?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万吨轮船下水的视频)

师:看了刚才的视频,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小组觉得,万吨大船虽然大,但是内部是空的,而且与水接触的面积比较大,水好像被移开了一样。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试试看。

师:(出示一个培养皿)正面放上去怎样?

生:浮在水面上。

师:那反过来呢?

生:沉了。

师:你们怎么看?

生:培养皿正面放置时与轮船结构相似,内部是空的,与水接触的面积大,所以它浮在水面。

师:好的,像这样的类似船一样的结构,使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大于自身的重力,所以船就浮在水面上了。你们明白了吗?

这样对教材的度做调整,通过视频的播放和材料的演示,针对性地挖掘了教材的深度,让核心问题贯穿于整节课,学生思维的深度也开发了,问题的分析更加有理,利于生成科学素养。

三、参照不同教材的径,择优比较难度

《冷热与温度》一课,最后一个探究环节是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以寻找其规律。

苏教版教材安排的是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而教科版教材中安排的是一杯开水、一杯温水、一杯冷水三种水给学生测量温度,寻找温度的变化规律。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综合了两个版本的教材,将学生分两个小组,一组测量一杯起始温度较高的开水10分钟内降温的情况并寻找规律;另一组则测量一杯起始温度不高的温水10分钟内降温的情况并寻找规律。学生在实验后发现,不同小组的规律有差别:开水组降温规律——温度先降得快后来降得慢。温水组降温规律不明显,有的是先快后慢,有的则是均匀下降。笔者此刻再让温水组的学生利用灵敏度更高的电子温度计进行测量,学生们发现不管是开水还是温水降温都有先快后慢的规律。

利用这个冲突,启发学生:“为什么温水降温规律很难发现呢?为什么要用灵敏度更高的电子温度计才能发现规律呢?”学生思考后大多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此时笔者利用自制教具展示热水降温曲线图,引导学生观看并发现其中的规律。通过自主发现和小组讨论,学生发现:一是温水组由于起始温度不高,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到了开水降温曲线的末端了;二是我们手中的工具(红色水银温度计)灵敏度不够高,所以降温规律不易发现。

不同版本的教材其实是相通的,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读,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利于教师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对问题的思考更有深度。

教材是载体,开发利用好教材需要教师运用智慧,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科学有序适度比较,择优安排,使教材结构使用更加合理、顺当、有效。这样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会更加生动、灵动、有效。?

猜你喜欢
拉力降温小车
动物降温有妙招
大车拉小车
自制小车来比赛
基于CFD的螺旋桨拉力确定方法
刘老师想开小车
两轮自平衡小车的设计与实现
自不量力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跟踪导练(三)(3)
等动拉力和重力拉力蝶泳划臂动作生物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