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艺红 赵岩
摘要:设计基础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学习园林设计方法和技能的重要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园林三维空间的理解和应用普遍存在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图面表现与平面构图。文章对风景园林专业一年级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提出以模型为媒介, 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理解和建构能力的教学创新方法,分析了空间模型在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中介入的必要性,探讨模型在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不同阶段的全面介入及其对教学所起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园林设计;空间思维;空间模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4001304
近年来,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探讨不论是从培养层面还是从专业角度都日渐深入,尤其是围绕专项设计方法的讨论颇为广泛,但是对设计基础教学的研究却不多见。风景园林专业教学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为后期的风景园林规划专题设计打下扎实基础。诚然,这两项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贯穿始终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但是如何能够使学生在入门阶段得到更好更快的正确启蒙和有效引导,却是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笔者结合几年来在设计基础教学方面的实践,针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学生发展和专业创新的教学之路。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一年级最重要的基础教学环节,历来是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启蒙课程。该课程通过系统传授园林设计基础知识和一系列的设计训练,使学生初步具有风景园林知识储备和设计能力,为后期的风景园林规划专题设计打下扎实基础。在常规园林设计初步教学体系中,一般是通过相对独立的几个设计作业完成,包含单一要素的训练和综合能力的训练(表1)。
教学实践中发现,过多的二维临摹训练占用了风景园林专业一年级学生大量的课程时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园林设计由创作过程变成机械的绘图过程,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二维图纸上思考三维空间问题,需要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而这正是很多初学者所欠缺的[1],他们在园林三维空间的理解、设计和表达上普遍存在问题,空间造型能力较差。“重表现、轻思考,重平面构图、轻竖向空间”等问题都反映到后续的风景园林专项设计课程中,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作为设计启蒙的作用无法凸显。
二、 以空间思维拓展为目的创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风景园林设计是融多学科,并兼艺术性和功能性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风景园林行业对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2]。但是不论作为现在的初学者,还是以后的设计师,都应该具备朴素的设计观,以避免将设计流于形式或者图形的游戏[3]。风景园林设计本质上是“认识空间”、“思考空间”、“设计空间”的过程。模型充当媒介,以空间思维拓展为目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强调园林专业初学者对园林要素的理性认知,及对园林要素所形成的园林立体空间的理解和体验,要能分析园林空间类型、空间中行为模式及空间功能、空间组合方法。力求在学生专业学习的初始阶段引入正确的方法,建立完善的空间思维理念,通过空间建构的方式完善设计构思,建立抽象的空间构思与材料、设计方式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空间模型的引入显得尤为重要,空间模型这种三维设计工具不仅仅在成果表现阶段发挥作用,其作为一种空间分析、设计推导的方法和手段所呈现出来的重要作用,可增强教学过程的理性化与系统化,应该全面介入设计的整个过程,应用于设计的每一个阶段,并贯彻始终。
在园林设计基础教学中,模型不但用于表现园林各组成要素的单体和群体本身的外部造型,同时也充分表现了园林中各种组成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与图纸表达相比,三维模型具有直观性、真实性和较强的可体验性[4]。制作过程中,从设计意图的实现到实物模型的转换,主要通过色彩、质感、空间、体量、肌理等功能元素来表达设计师的思想,使设计师的思想转化成可视的、可触及的、有真实感的实体,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设计效果。同时,三维模型更有利于场地空间形象、思维的展现,能反映空间特征,弥补图纸二维表达空间的不足。因此教学改革中大胆实现了模型的导入,其最终目的就是将三维空间思维作为初学者
进入园林设计领域的媒介,将三维空间训练作为风景园林职业训练的基础,并作为风景园林专业设计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模型作为串联要素,贯穿于设计初步课程所有的教学环节中,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创新起到重要作用,并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
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摸索出以模型为线索引导进行的递进式强化训练方式,强调培养学生在进行空间设计时所应掌握的方法,提出以模型为媒介,基于空间思维拓展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方案(表2、图1)。
那么,这种以空间模型为手段的空间思维拓展方式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呢?笔者在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中,针对约120名学生,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尝试。
(一)第一阶段 :园林空间要素认知阶段
在完成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和空间理论授课之后,每个学生要创建自己对要素认知的独立模型,表达对四大园林要素和园林空间的直观感受。在这一阶段,学生基本能创建自己独立的模型,但基本以地形、水体、建筑、植物四大要素中的两个要素为主,呈现出园林平面构成的雏形(图2)。其中不乏一些经指导后的优秀作品,但就过程而言非常相似,普遍做出的是微缩式的模型,即试图在25mX50m的范围内再现250mX500m的景物,问题表现为要素的堆积和尺度感混乱,无法建立四大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经过进一步的指导,部分学生能做出有效传达园林要素信息和平面构图的作品,但仍然缺少园林要素所形成的空间感。
图2 第一阶段课程作业:以再现局部山水为特征的模型,
等高线呈现强烈的构成倾向和灵动的地形效果
例如在地形要素的表现中,学生作品中普遍呈现俯视视点,缺少明显细部,成果雷同。通过进一步指导,学生尝试将视点从俯视转化为平视,部分学生做出以模拟自然山水局部为特征的模型。尝试制作具有细部的模型时,在一般的地形和水体要素上增加了山谷、溪流,瀑布等变化。
(二)第二阶段 :园林空间初体验阶段
在第二阶段,借助建筑为主体的优秀案例和具有丰富竖向园林空间变化,或者古典园林作品的阐释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的体验,引导学生思考要素尺度的协调感、要素的使用方法、空间的流线分析、功能布局等。
在这个阶段,通过有意识的作品分析,部分学生不但能够进行细部的深化,并且逐步摆脱了要素的拘束。如地形为例,学生开始关注等高线自身的构成关系和其对应的立体形,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和空间场所感,而不是简单模仿任何自然山水的局部地形设计(图3、图4、图5)。
(三)第三阶段 :园林空间构建阶段
这一阶段结合教学部分的园林实例测绘和小型园林设计,这教学优化过程中,发现以往全新命题的小型园林设计需要学生有完整的设计流程掌控能力,但该能力并非在大一阶段就能尽如人意。因此尝试将园林实例测绘和园林改造相结合,使两者呈递进关系。学生通过测绘对场地现状进行了解,然后提出改造的方案,形成完整的思考流程。(图6)
图6 第三阶段课程作业:园林场地改造模型方案
三、教学实践的收获
第一,多层次空间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三个阶段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从平面走向立体的空间思维能力,而非以往仅注重平面构图和表现能力的思维模式;尤其在第二阶段的园林空间初体验环节,学生通过对优秀建筑和园林案例的模型再现,建立起理性思维和视觉想象相融合的思维能力,在分析优秀案例中汲取优秀设计思想。
第二,建立全面的场地观。对园林空间、园林外部环境、功能分区等场地的宏观把握,及对比例、色彩、序列、材料肌理、建筑及园林设施结构等细部设计的把握。
第三,提高了对设计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摒弃了日复一日的绘图训练,学生通过在模型递进式训练中发现设计类课程的兴趣点和团队合作的优势,从而对设计类课程产生主动思考和浓厚的学习研究热情,这二者对设计初学者进入设计领域必不可缺。
四、结语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是专业知识领域的不断拓展,另一方面是对专业知识的更高要求,沿袭旧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对设计行业的要求。如何继承和发展,从具象走向抽象,是所有设计行业面临的挑战。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的摸索,表明结合模型的设计方法确实能够拓展空间思维,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的要素认知和对空间形体的理解,激发其设计的积极性,以获得丰硕的成果,为后续的专项设计做好铺垫[5]。参考文献:
[1]徐维波,袁源.空间重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1):66-70
[2]杨云峰.沉下去、浮起来——《公园规划设计实训》课程教学思考[J].中国园林,2013(6):98-101.
[3]腾夙宏,袁逸倩 .空间初体验——天津大学建筑初步课程中的建构教学实践[J].新建筑,2011(8):35-37.
[4]彭敏,刘卫新.现代园林教学开设园林模型设计制作课程的探讨[J].湖北林业科技,2001(2):32-33.
[5]乐志.基于模型的风景园林专业地形设计专项训练研究[C]//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2011:28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