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实施

2015-09-16 03:46王宇峰朱宸材
创新时代 2015年8期
关键词:三角板矩形情境

王宇峰++朱宸材

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要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教师通过课堂互动的模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一、创设合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传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课堂中,教师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案例1】例如,在进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建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任务。

思考:①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②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m2)的变化,人和地板对地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

结合问题情境提供的背景,出示题目: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合计600N,那么①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②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像。③利用图像对②、③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评析】设计这一情境既为下一步的教学内容提供背景材料,又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带着对数学的求知欲,进入设计的知识问题串,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二、设计自主探究环节,指导学生发现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自主探究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基础。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实验,体会变化,主动参与发现规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堂上最大限度让学生动口、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案例2】在初三中考专题《图形的运动》复习教学时,笔者曾经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如图1,已知l1⊥l2,⊙O与l1,l2都相切,⊙O的半径为2cm,矩形ABCD的边AD、AB分别与l1,l2重合,AB=4cm,AD=4cm,若⊙O与矩形ABCD沿l1同时向右移动,⊙O的移动速度为4cm/s,矩形ABCD的移动速度为6cm/s,设移动时间为t(s)。

(1)如图1-1,连接OA、AC,则∠OAC的度数为 ;

(2)如图1-2,两个图形移动一段时间后,⊙O到达⊙O1的位置,矩形ABCD到达A1B1C1D1的位置,此时点O1,A1,C1恰好在同一直线上,求圆心O移动的距离(即OO1的长);

(3)在移动过程中,圆心O到矩形对角线AC所在直线的距离在不断变化,设该距离为d(cm),当d<2时,求t的取值范围。

首先,通过连接OA、AC,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得到第一问的答案∠OAC的度数为105°。接着,在进行第二问的探究时,引导学生画出⊙O和矩形ABCD的示意图(如图2位置二)。提示学生根据条件入手发现图形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学生通过摸索构造出Rt△A1D1C1和Rt△A1O1E,利用三角函数算出A1E的距离。然后利用图形追击的知识得到:A1E=AA1﹣OO1﹣2=2t﹣2,最后算出t=+1,从而得到圆心O移动距离。讲解第三问时,由于有了第二问的基础,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出来,主动画出圆O与直线AC相切时的情况(如图2位置一和位置三)类比第二问求解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找到答案。通过这样的探究模式,可以让学生克服碰到数学综合题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鼓励小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完善知识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几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厌倦的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

【案例3】在《角的和差关系》复习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3,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含有30。、60。的三角板如图3-1放置,PA、PB与直线MN重合,且三角板PAC,三角板PBD均可以绕点P逆时针旋转。

(1)试说明:∠DPC=90。;

(2)如图3-2,若三角板PAC的边PA从PN处开始绕点P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PF平分∠APD,PE平分∠CPD,求∠EPF;

(3)如图3-3,若三角板PAC的边PA从PN处开始绕点P逆时针旋转,转速为3。/秒,同时三角板PBD的边PB从PM处开始绕点P逆时针旋转,转速为2。/秒,在两个三角板旋转过程中(PC转到与PM重合时,两三角板都停止转动),以下两个结论:① 为定值;②∠BPN+∠CPD为定值,请选出正确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评析】这是一道有关三角形运动中的动线问题,主要隐含了角度和差的关系。初一的学生由于刚接触几何,对这样一类问题都会感到很困惑,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线运动的规律,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作为组长,然后,让组长带领组员共同探索这道题,探索完成后,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这道题的思路,如果答对该小组将会有奖励,如果打错该小组将失去答题机会,换成其他小组来答题。第一问和第二问学生很快完成,在解答第三问时,小组成员有了不同的意见,有学生认为∠BPN+∠CPD为定值,这是笔者指导小组长让组员把每一种情况的表达式都算出来,学生会发现利用追击问题的原理,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BPM=2t,∴∠BPN=180﹣2t,∠DPM=30﹣2t,∠APN=3t.∴∠CPD=180﹣∠DPM﹣∠CPA﹣∠APN=90﹣t,∴==。而∠BPN+∠CPD=180﹣2t+90﹣t=270﹣3t,可以看出∠BPN+∠CPD随着时间在变化,不为定值。

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合作时,要适当将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稍差的学生搭配编组,这样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差,相互学习的作用。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引导。这样能更好地照顾学生间的差异性,推动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四、运用课堂自主练习,引导学生巩固理解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新知、形成技能获得能力培养、深化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把握好这个环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帮助学生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分类设计一些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都能参与,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不同答案,寻找最佳解题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鼓励学生自己做、自己讲、自己问。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特别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师生间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三角板矩形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化归矩形证直角
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解题
三角板“牵手”直尺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三角板的作用
剪裁三角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