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既然面對人口老化,長者高齡化趨勢,但政府應對人口老齡化欠缺長遠規劃,政府如何構建長遠而全面的養老保障體系?自從澳門經濟飛速發展以來,澳門的安老政策進入新時期,政府主導的服務體系填補了服務的空白,儘管如此,當下的安來政策仍然停留於解決問題而並沒有長遠眼界,今期的受訪者們也對本澳當下的安老服務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看法。
澳門婦女聯合總會頤康中心的何嘉欣主任從婦女聯合會的角度提出,安老服務首先要做好預防性的工作。通過政府早期的支持,可以看出大多都是針對一些治療性、復康性的長者需求,所以期望今後的安老服務在預防發展的方面要投放大量的資源,畢竟預防勝過治療。同時可以參考香港或鄰近地區的安老服務,他們會推動多元的發展,如長者再就業、長者導師、長者義工或者長者的社會企業,發展都漸趨成熟,澳門反而在這一個範疇沒有任何推動。何主任認為,今後需要推動多社團或者機構去做一些預防性及創新性的服務,安老服務除了治療外,應該多一點發展的內容。在採訪過程中,何主任也提出安老院舍也可以參考現下澳門托兒所的發展模式,可以有效的緩解安老院舍輪候等問題,提供良好的服務,而針對當下安老服務人手不足的情況,政府可以推出相關的認證,無論是助護還是其他護理人員,相關的認證可以吸引更多人投入這個行業中。也希望本澳的有關部門可以多關注本地治療師的培訓和引進,令長者可以持之而恆地得到專業的復康服務,有利長者重返社區。
澳門社會保障學會伍芷蕾監事對安老服務的建議就是需要從服務創新的角度去構思。她說:“澳門開發得比香港早,社會機構、民間團體或者是照顧澳門本地居民的需求,我敢說澳門是領先香港很多的。既然領先了那麼多,為什麼沒有將這種經驗累積變成提升長者服務的方式?”在她看來,澳門居民的健康水準,如嬰幼兒的死亡率和人均年齡壽命兩點的指標跟香港是可以相提並論的。那就可以參考香港的現金券方式,這個概念很簡單,越孱弱的長者所需要支援的金錢或者政府要提供的服務必定是比較多的。那麼如果是要漸漸引入回市場的力量去提升回長者服務,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將資源放到直接需求者的手裡去選擇比較好。“至於是否會出現錢跟人走的方式,我相信這是一個趨勢,因為早在十幾二十年前,美國己經在用這個方針去處理長者服務的問題,如果想讓養老事業逐漸朝著產業化的角度去做,那就可以試試現金券這樣的合理方式。”伍芷蕾總結道。
澳門護理院聯合總會陳國樑副會長,同樣提出了“安老券”的概念。他說:“政府應該給消費者自由選擇,比如說給所有六十五歲(及以上)的長者都發有類似‘安老劵。那老人們就自己在市場上找不同的資訊,對各個安老院進行瞭解和選擇。“‘安老券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既方便了消費者,對政府來說也節省了資源,因為並不是每個長住都需要去入住安老院,不會像現在一樣,大部分錢都是政府去支付的。”其次,安老問題還是應該在澳門本地消化,而不應該轉介到其他地方去。陳國樑繼續補充到,從香港經驗來看,在內地設置安老院不太符合實際,要考慮到長者居住意願的問題,同時異地安老的法律、制度、醫療體系等,都是需要一一解決的,暫時來講,還是應該堅持澳門本地解決和完善安老服務,而不是把問題轉移到一個無法解決的地方去。”
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梁偉峰常務副理事長非常支持原居安老的理念,據他分析,原居安老中的重點項目就是家居支援或是社區支援,院舍服務對長者來說是最後安老的地方,絕大部分長者都不希望過早進入院舍,畢竟在家千日好,而且可以有家人的陪伴。因此政府可以加強加劇支援、社區支援,以致能夠推遲長者進入院舍的時間,令長者能以一個健康的身體狀況繼續在社區生活,這是最好的。另一點就是要做好對長者家人的協助,護老者在整個長者服務體系裡充當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不一定非要通過民間機構、政府來協助,家人也可以通過培訓成為很好的護理者。對護理者來說,除了物質方面的支援外,心理方面也不容忽視,如果不及時對護理者的心理狀況進行疏導,極有可能出現虐老的情況,在這些方面需多加留意。
健頤長者服務中心馬韻妮主任則建議關心醫護人員,當下也需要去改善。她說:“總看現在的工作環境,前線的護理人員很缺乏,比較少人去入職。因為做長者並不容易,尤其要照顧一些患有長期病的長者,壓力很大,做這份工作必須要很有愛心和忍耐力。”對於前線的護理人員,政府應該多加關注。在日本,護理人員有很崇高的地位,而在澳門卻沒有,甚至被誤認為文化低下才去做護工,這是一個誤區。若政府能多關注護理人員,鼓勵年輕人入職,既有利於長者的護理也可以使整個行業的水準得到提供,何樂而不為?
本澳的安老服務發展至今多年,政策也在不斷的調整,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例如近期有關澳門特區長者服務現況及未來規劃,以及澳門養老保障機制十年規劃研究和討論,都彰顯了政府積極應對安老服務的心態,希望諸多建議能有助於政府早日找到最佳的安老服務狀態,讓長者擁有幸福安康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