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刊8月號《澳門新轉型:社會保障路在何方》一文,筆者看後,仍不知“路在何方”,許是本人愚鈍,抑或作者表述不清,總之一頭霧水。但有一點是清楚的,澳門目前各種津貼數額,即使以今年三月調升後的數字,也實在太低。以養老金為例,每月3350元,如果老人無兒無女,又無積蓄,光靠這份錢,我敢說澳門沒有一間老人院肯收他。當然不是譚司長說的“高端養老”啦,我指的是“街坊式床位的養老院”。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過去供款太低,社保基金會也難做“無米之炊”,供款少、勞方得到的便少,這道理,三歲小孩都懂。
本澳今年養老金受益人數87000多人,即使按調升後的每月3500發放,目前供款,政府肯定還要貼錢。過去政府盈餘,政府貼點不要緊,現在賭收連跌,至今未見拐點,如果跌穿紅線,政府就要開始緊縮開支,社保基金會提出要增加社保供款,有點未雨綢繆的味道。但不少市民指社保基金回報低,擔心會破產。社保基金會回應稱,精算報告估計社保基金的財政狀況可支持四十到五十年,隨著本澳博彩收入下調會再作精算。而既然調整供款,為何只增至九十元呢?公務員每月扣工資百分之十,政府投入百分之二十,筆者建議社保基金供款應提升至勞方每月供一千元,資方每月供二千元。這樣形成慣例,資方的供款已計算在該職位的工資內,而勞方供多些等於為自己喪失勞動力之後儲蓄多一些養老金。俗語說得好啊,少年窮不算苦,老來窮才是苦。
所以,社會保障制度應更科學些,從供款到各津貼數額均需認真研究。《澳門人口政策研究報告》表明,本澳進入老齡化社會可能提前。人口老齡化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六十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或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七,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於老齡化社會。現在澳門本地居民不足六十萬,領取養老金的人數卻高達87000餘人,這就意味著澳門已近老齡化社會邊緣,至2025年老年人口比例將為16.3%,屆時澳門將完全步入老齡化社會。特首崔世安在公開場合表示,政府在政策上將對長者提供多點支撐,對於長期病患者及單親長者,政府亦正構建一系列的十年長期計劃,當中包括軟、硬件的配合,為進入老齡化社會作準備。
年老不可避免,政府除了加大資源投放,加強社區照顧服務及增加宿位供應,以應付社會即將步入老齡化外,其中一大難題,安老服務人手的需求也是關注點,政府亦有建議增加社會工作者及家居護理等人員以協助照顧長者。因此在十年長期計劃內,個人認為社福界的人才培訓應該要率先進行,更應推動青年人加入安老長期護理行業,如果沒有足夠的人手去迎接即將來臨的老齡化社會,即使準備了充足配套及空間,卻沒有人手協力照顧,最終也只會徒勞無功。
(澳門/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