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兩岸CSR(企業社會責任)政策及社會企業的激進發展,等同宣告繼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經濟後,第三經濟的崛起。
全球經濟與社會利益唇齒相依,沒有一個國家及企業能置身度外;而企業的起落,代表著資本市場資產重新分配的新機。跟不上腳步的企業,不論規模多大,面對國際產業革命的潮流,絕對只有淘汰出局的命運。
2015年兩岸迎接企業的永續發展,有如西元2000年人類捲入資訊世紀一般,乍看起來與你我無立即關係,但卻暗潮洶湧,決定明日的贏家。近年兩岸CSR(企業社會責任)政策及社會企業的激進發展,等同宣告繼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經濟後,第三經濟的崛起。
全球經濟與社會利益唇齒相依,沒有一個國家及企業能置身度外;而企業的起落,代表著資本市場資產重新分配的新機。跟不上腳步的企業,不論規模多大,面對國際產業革命的潮流,絕對只有淘汰出局的命運。
從官方政策看兩岸新經濟的角力競爭與績效展示
2008年大陸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的政策要求下,所有央企於2012年開始出具了CSR報告書。2015年下半年,國資委更進一步將發佈CSR的管理辦法與績效考核指引,可預見由大陸政府領軍強推CSR的產業變革已然來臨。
而另一邊自1990年積極推動CSR的台灣,在道德勸說、慢火細燉近半甲子後,2014年也啟動了「胡蘿蔔與大棒」的重大政策,強制4大產業(包含特定食品業、金融業、化工業、資本額新台幣一百億元以上企業)約二百餘家上市櫃公司,於2015年6月出具CSR報告書,並利用巡迴演講的方式深入社區,鼓勵投資大眾上專網查詢,深入了解上市櫃企業的CSR報告書內涵與公司治理的評鑑績效,作為投資標的與決策的重要依據。
全球最大的戰略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於西元2000年對全球216位機構投資人的調查中,顯示對於公司治理優異的企業,歐美法人願意以18%~22%間的平均溢價來進行投資,而亞洲的法人這種溢價更高達20%~27%不等。其中,台灣與日本的溢價空間為20%,南韓為24%,印尼則高達27%,可見善盡公司治理及社會責任的企業,其吸金效應令人驚艷。
台灣證交所於2015年4月首次公佈上市櫃企業的公司治理評鑑績效及排名,評鑑指標主要是採行國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公司治理原則,並參考境內外重要的公司治理評鑑及法令規章,制定出包括「股東權益之維護(權重15%)」、「股東平等對待(權重15%)」、「董事會結構與運作(權重35%)」、「資訊透明度(權重20%)」及「利害關係人利益之維護與企業社會責任(權重15%)」5大面向,及92項的評鑑指標。
這次受評的公司,其中上市的有798家、上櫃為595家,共計1,393家。績效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有160家,上櫃有119家,依產業類別觀之,台灣上市櫃密集度最高的電子業,進入排名前20%的高達150家而冠領群雄;金融業成績也很亮麗,約有7成的企業進榜。依據台灣證交所胡蘿蔔與大棒的規劃與進度,預計於2018年前完成上市櫃企業100%的公司治理評鑑績效及排名公告;而CSR責任報告書的強制出具,自然同步跟著國際脈動如火如荼地展開。
而為了企業永續發展,當CSR強制要求之際,另一新興企業模式也如雨後春筍般四處發芽,那就是「社會企業」與「B型企業」。可惜的是,許多中小企業經營者,至今不但無法區分「企業社會責任(CSR)」與「社會企業」的同異處,甚至不願積極進一步了解或學習,更認為事不關己,讓以中小企業支撐的台灣,潛藏失去國際市場及競爭優勢的危機。
社會企業其實創始於歐美國家,美、加至今已有幾十萬個具有社會企業精神的組織,而全球社會企業發展最成熟的英國,根據2013年社會企業商會統計的資料顯示,也已超過7萬家的社會企業,對該國經濟貢獻高達了187億英鎊,更提供了近百萬人的工作機會,其生產總值已飆至2 4 0億英鎊,占了英國GDP的1.5%。近年來此一風潮如洪水湧進全球各國,亞洲的韓國、新加坡、孟加拉、香港等同樣交出亮麗的展業成果。
因此,台灣近年除了積極推動CSR之外,面對全球社會企業與B型企業的崛起與發展,特將2014年定位為社會企業元年;並以先行政後立法的方式,啟動所有的政府及民間資源,帶領著非營利團體及青年人創新創業,期望全面推行下締造百花齊放的育成環境,進而快速發展台灣社會企業的市場規模,為台灣明日經濟奠下穩健的基礎。這樣的風潮現在在台灣每個角落蔓延,短短3年間,台灣已發展了近千家具有社會企業精神的組織,雖其營運及獲利模式尚須學習及調整,但發展速度之快,可謂傲視國際。
從ESG責任投資看資本市場的CSR商機
前面談到國際法人願意以高達約20%~30%的溢價空間來投資公司治理優異的企業,其實源起於聯合國。2005年,聯合國秘書長Kofi Annan邀請全球大型投資機構共同參與制定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簡稱「PRI」),將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簡稱「ESG」)之永續議題整合到投資策略中,打開了ESG責任投資的市場。發展至今,全球有超過1,200家基金公司簽署責任投資,全球已累積逾45兆的投資規模。這10年,ESG責任投資成為國際證券、金融、投資界間的核心議題及業務,開發優質與新的潛力投資標的,已是國際金融投資業的重要工作。
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女士,2014年9月接受聯合報孫中英記者專訪,說道:「近年社會日益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但企業社會責任,也不是只有照顧弱勢或照顧員工,國際上已把它量化,從對環境、對社會影響及企業的治理三個面向去看,即所謂的ESG,有許多國際的長期基金經理人,會在觀察投資公司基本面之外,再加上一個ESG的分數,將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納入投資選股策略中。」
相較專業法人的基金投資,台灣官方也於2012年責成台灣證券交易所成立「公司治理部」,負責CSR的推動工作,並配合2015年4月公佈的公司治理評鑑成果, 5月初開始以「金融知識普及計畫——投資未來系列」的公民巡迴講座,走進基層,走入社區,目的將ESG責任投資的觀念深植一般投資人腦中,教導投資大眾應以企業社會責任的ESG表現,作為理性投資及判斷投資標的價值核心。這樣的起步等同宣告ESG責任投資已由專業法人走入了大眾股民,由國際市場走進了台灣基層,各企業的ESG營運績效表現,關係著股價及資金的重要來源,也成為投資市場的顯學。
除了以資本市場來看投資人的選股轉變,更想了解CSR表現好的企業會不會反饋在企業的營業績效上,筆者於2013年5月製作以社會責任為主題的廣播節目,連續專訪了一、二百家中大型或代表性的企業主或CSR權責主管,發現台灣的消費者非常願意買單。這些受訪的企業,因為落實CSR(企業社會責任)的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內涵,營業額及擴大展業都很順利,統籌各面向分析評估後,發現消費者願意買單的是「誠信」與「激賞」。因為善盡ESG的企業與消費者交易當下,同時滿足了對方的信任與社會貢獻感,讓買賣不再是對立的角度,而是共榮共利的合作。
根據遠見雜誌的市調顯示,企業善盡社會責任,有高達76.1%的受訪者願意多付二成的費用,購買其產品與服務;而人才的吸引力更強,高達93.7%的人願意優先到CSR表現優異的企業工作,足見CSR的落實,讓企業面對消費者的青睞及人才的招募,都有極大的收穫。
從ESG投資看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機會
除了讓資本主義下的傳統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對社會貢獻更高層次的「社會企業」,更是全球不論先進或落後國家均在積極推動的第三經濟。台灣官方在2014年9月制訂「社會企業行動方案」,並將這年定位為社會企業元年;同時參考全球法規及案例,定義出「狹義型」及「廣義型」的社會企業名詞及類型,由經濟部門統籌跨部會整合、推動各項工作,提供全方位的資源及新政。此舉,除了鼓勵現有公、民營的育成中心增設社會企業育成輔導機制、引入公益創投基金及天使投資人等,並研議於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增設社會企業信用保證專案,及導入企業組織的CSR相關資源(如公司附屬基金會)至社會企業的發展;另外,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於2014年參考「群眾集資」精神,透過金管會創櫃板制度,擴大推薦社會企業募資管道,期望吸引更多投資方進場支援台灣的社會企業發展及營運。
其中,整合上市櫃企業的CSR資金及資源,挹注社會企業的育成,成為一項雙贏的策略,尤其以ESG(環境、社會、治理)永續經營角度導入產業鏈投資,更是上市櫃公司永續經營的最佳策略。適逢兩岸食安問題猖獗的此刻,大型通路商以CSR角度進行供應商的ESG投資,不但可掌控商品安全製程及ESG(環境、社會、治理)全方位內涵,更可藉由非財務性報表的增值,提高股價的溢價空間。當然對於融資需求,在授信額度與優惠利率方面,亦能獲得較佳的評估空間,這對於企業三方財源(營收、投資、融資)的導入實為一大利多,故ESG投資所造成的多贏局勢,有助於台灣社會企業的重大發展,其相關的深入報導,筆者將於下期分析及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