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文
20 1 5年4月2 8日,工信部總工程師王黎明在一季度資訊發佈會上透露稱,「中國製造2025」總體方案已經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將會很快發佈,這是中國製造登上國家戰略的標誌。對於絕大多數傳統製造業而言,這將是大陸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出的第一步,也會是一次充滿陣痛和艱難的挑戰;但對於10個早已被股市大風吹上天的行業來說,則會是另一個風口的開始。
10大行業的投資機會
據了解,王黎明所指的「中國製造2025」總體方案,暫定名為《「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被寫進其中的10大行業分別是: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太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設備、農業機械裝備。
工信部相關司局官員稱,上述10大行業已經確認被寫進「中國製造2025」,它們是大陸在未來一段時間將著力推動、並力爭取得突破發展的10大重點領域。這些行業的企業,尤其是那些領頭企業將會獲得包括工信部技改資金、專項發展資金在內,以及相關部委的一攬子財政支持,同時,這些領域的專案還有在立項、審批、推廣等方面扶持政策。
據悉,《「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的最終實施將會歷時3個10年左右的時間。對於涉及其中的具體行業而言,這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長期戰略。「中國製造2025」的整體政策架構將是「1+10」,即一個綜合的整體戰略中長期規劃,外加10大重點行業領域的具體推動計畫。這10大行業將會成為未來大陸產業投資、政策扶持的重點領域。
工信部官員稱,機器人和智能製造將是主攻方向和切入點。工信部有計畫從2015年開始花大約3年時間,選擇重點領域和一些重點地區、行業做一些試點和示範探索,推進智能製造發展。早在2013年底,工信部就發佈了《關於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培育3至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至10個配套產業集群,高端機器人方面國產機器人占到45%左右市場份額等目標。一些地方政府和資本方也紛紛開始佈局。目前,不少省份都把機器人、工業智能等產業概念,納入到其優先招商引資的行業中,並且給出了條件優厚的政策優惠條件。
政策與資本聯合,共同將包括機器人在內的10大重點行業推向了炙手可熱的地步。可以預計,隨著《「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的近期發佈,這些已經提前爆發的行業概念,還會繼續是大陸資本市場的熱寵;相關的固定資產投資也會隨著10大行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進一步爆發。
相關政府部門希望這10大行業能夠成為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先遣部隊。短期看,這些領域的投資,對於出現放緩跡象的大陸經濟來說,也將起到一定的穩增長作用。
從過去十多年行業週期看,不少新興產業很容易在一段瘋狂的投資熱潮過後,成為產能過剩、低端競爭的行業。這一次,中國製造2025提出10大重點行業,能否擺脫這一怪圈,將成為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能否成功的關鍵。
產能過剩壓力下的逆境生機
「中國製造2025」戰略開始實施之時,恰逢大陸經濟三期疊加、增速放緩的困難之際。在這一轉折期,大陸製造業的階段性特徵非常明顯。大陸早在5年前便已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但競爭力不強,產能過剩,重復投資幾乎伴隨大部分行業。根據工信部的數據,2014年,粗鋼、汽車、水泥、發電設備、化纖、手機、電腦、彩電產量,均占全球產量50%以上。
工信部官員總結稱:「產品過剩將是普遍現象,未來中國工業增加值在7%~8%將成為常態」。而在2003~2011年,大陸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是15.4%。幾近腰斬的數據,既是中國製造業的現實,亦是大陸製造業的未來環境。
而2015年一季度,大陸GDP創下了7年的新低,PPI連續37個月負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僅6.4%,是自2009年一季度以來的最低點,工業企業利潤更是下降了2.7%。
不久前,王黎明在一季度資訊發佈會上說,確確實實,工業生產的增速在放緩,部分地區、行業和企業下行壓力加大。包括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一些原材料製造行業,部分產能嚴重過剩,導致了生產同比下降幅度較大。從區域看,像東北、西部地區的一些產業結構偏重的省市,生產增速回落較大,企業層面生產經營的困難還是很多的。工業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保持工業經濟平穩運行仍需要付出艱巨努力。
工業增速下滑、產能過剩,這是「中國製造2025」必須要面臨的局面。據悉,《「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將提出8項戰略對策,分別包括: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製造、提升產品設計能力、完善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製造基礎、提升產品質量、推行綠色製造、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發展現代製造服務業。
這8項戰略對策,將是連接大陸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與新型製造業突破發展之間的紐帶,它們也是大陸製造業從2.0向3.0甚至4.0跨越時,必須經歷的過渡。這其中,投資機會頗多,但也困難重重。
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黃利斌表示,當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傳統行業,是難上加難。對這些行業工信部在堅持不懈地抓化解產能過剩,有進展,但是也有難度。「這幾年抓化解產能過剩有很大的成績,但確確實實難。」
據悉,工信部將按照「中國製造2025」總體部署,加快啟動一批市場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產業基礎好的重大工程和專案,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投資的支持力度,加大傳統企業的改造升級。黃利斌說,「調結構是長期艱巨的工作,像化解產能過剩也不是一蹴而就,應該是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抓住機會走出歷史怪圈
從10大重點行業到8項戰略對策,即將出台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為大陸製造業的未來確定了國家級的戰略計畫,這將是大陸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出的第一步。它的後續實施,將顛覆舊有的傳統製造業格局,帶來新一輪洗牌。
2015年4月18日,在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表示:「中國創業板現在平均是90倍的市盈率,全世界沒有,我不相信這會一直延續下去;中小板風險也開始增大。總的看來,真的開始有一些明顯投資價值的只有幾類,一個就是和我們現在的制度改革相關聯的,還有一個是跟轉型有關,包括新能源這塊,當然還有一些併購的。」
從長遠看,《「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更是大陸製造業擺脫困境,轉型升級的機會。前提是,大陸製造業需要走出新一輪重復投資、產能過剩、低效競爭的歷史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