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生产基础打响地域品牌全力推进崇明蔬菜产销一体化建设

2015-09-14 08:30陈德章陈磊上海市崇明县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202150
上海蔬菜 2015年4期
关键词:崇明基地蔬菜

陈德章 陈磊(上海市崇明县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202150)

·产业论坛·

夯实生产基础打响地域品牌全力推进崇明蔬菜产销一体化建设

陈德章陈磊*
(上海市崇明县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202150)

1 31家蔬菜规模化基地产销调研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蔬菜规模化基地的产销状态,2014年7~8月,我们对崇明县31家蔬菜规模化基地的1~6月份产销情况进行调研,收集并梳理了各基地的规模、产出、销售以及民工工资等数据。数据中上海市区网店包括生态农产品门店和基地自属门店,配送包括面向单位和个人的包装性销售,田头交易包括小摊小贩现场批购和现场采摘,最终盈亏为实际数额,不涉及大额政策性补贴。另外,由于大部分基地年度产销稍偏重于下半年,因此1~6月数据占全年产销总量的40%~45%。

31家基地分为无公害标准和绿色(有机)标准两种类型。从更有代表性的无公害标准基地来看,27家基地蔬菜的半年平均产出近2.5t/667m2,预计全年产出应在5t/667m2以上,数量上并不低,但在销售方面,约15%产出由于价格原因抛荒弃收,没有进入流通环节。进入流通的部分,以批发市场和中端配送为主,新兴的上海市区网店销售和社区直销累计占比不到10%。销售额方面,中低价位的销售方式造成半年累计销售额仅为3154元/667m2,占总销售额的52.22%,但人工支出高达1600余元/ 667m2,导致各基地平均亏损447元/667m2。因此,一旦缺少政策性经济补贴,岛内蔬菜种植积极性必将大大降低。而4家绿色(有机)标准基地则呈现另一种格局,平均产出和销售率相对较低,其中20%产出未进入销售环节,为整理包装过程中的损耗。销售方向相对集中,中高端配送占比近90%,网售、市区网店、社区直销、田头采摘占比不高,但也均有涉及。最为突出的是销售额和人工支出的双高,其中平均销售额是无公害标准基地的7倍多,人工支出也近5倍。此外,盈亏状态也呈现完全不同的走向,平均半年盈利4000余元/667m2,预计全年667m2盈利额在8000元以上(见表1)。

表1 2014年崇明县31家蔬菜规模化基地产销情况(1~6月份)

2 面临的突出问题

结合调研数据及基地实际需求来看,尽管各类项目建设对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从开拓创新、持续发展角度着眼,大部分基地的设施装备、技术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和经济效益上的差距不容忽视。

2.1设施装备水平低,人工投入过大

从31家基地实际情况来看,设施菜田、水肥一体化、各类农机的配备严重不足。设施器械的缺乏,增加了基地的生产风险,也迫使各基地不得不依赖于人工,继而导致人工支出居高不下,但又同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劳动力紧缺。

2.2科技支撑力稍显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

由于科技推广创新方面的欠缺以及专业化技术人才的匮乏,各基地在蔬菜新品种、高效茬口、绿色防控技术等的引用比率,草害、连作障碍等问题的解决能力,农机具使用技术、现代化营销手段等的应用水平,都亟需提升。

2.3目标市场定位不准,格局不尽合理

我们认为欲考司马迁生年,应须从现存汉代典籍特别是司马迁的自述中寻找几个关键的“时间点”。一是《报任安书》写作时间的征和二年(前91);二是以《报任安书》中所述“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上推至“仕为郎中”的年代:元狩六年至元鼎六年之间(前117—前111)。如果再考出司马迁入仕时间,问题就好解决了。但司马迁入仕时间却颇迷离莫辨。《史记·太史公自序》云:

目前,绿色(有机)等高标准生产基地的规模整体偏小,无法在高档消费需求中占居更多份额;而无公害生产基地又有近50%产品进入价格中低的批发市场,尽管单位配送等销售占比在30%以上,但新兴的市区网店销售和社区直销并未完全打开局面,销售格局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2.4流通主体缺乏,销售难仍是主要矛盾

岛内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小而无序且整体缺乏,蔬菜类加工企业仅有6家,其中唯一1家突出生鲜配送的生发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带动效应不大。与此同时,大部分基地的经营主体立足生产,销售上有心无力,尽管小部分在摸索中不断拓展自产自销空间,销售难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2.5亮点产品不多,区域品牌建设不强

尽管崇明县蔬菜品质基础较好,但亮点产品不多,特色蔬菜产品重点不够突出,优势营造不够明显,呈现出特色不特的尴尬局面。蔬菜品牌建设上,小品牌数量不多,整合力度不足,大品牌生态、绿色、安全的概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域知名品牌建设不强。

3 进一步深化产销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加强规划引导,提升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政策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和抵御风险,对种植和营销积极性具有重要的引导保护作用。近年来,崇明县始终坚持产、销齐抓共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得当、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在发挥政策规划引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地方政策的补充、完善和创新,不断增强扶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扶优汰劣、重点聚焦、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政策原则,加强政策对重点生产基地、流通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基础研发、基础设施、技术服务、金融保险等公共服务类的支持力度,提高对蔬菜产品流通、消费的补贴力度,削弱纯生产性补贴的扶持效应,不断推进崇明蔬菜品种结构优化、区域优势培育和产销一体化建设。

3.2加强设施装备建设,不断夯实规模化基地生产基础

针对当前生产基地效率、效益不高的现状,加大设施装备的投入。(1)加速推进配套设施设备的配备。适量提高设施菜田占比,降低因大规模露地生产而产生的较高生产风险;增加水肥一体化在设施菜田中的覆盖程度,减少灌溉用工,促进高效灌溉。(2)加快中小型生产机械的引进应用。加强设施菜田中后期生产机械引进,以绿叶菜的耕-播-采为重点,逐步实现1~3种主栽品种的全程机械化生产。(3)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统筹规划生产基地的预冷设备建设,适度增加保鲜车,实现地产蔬菜商品化处理、冷藏、保鲜物流的无缝对接。总之,通过自主投资或政府协助,不断提高基地硬件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3.3加强科技支撑,不断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

标准化生产水平是提高生产基地市场竞争力的基础,科技服务和创新是推行标准化的重要举措。结合当前发展水平,一是加强科技创新。面对快速变化后的新产销格局,要加速研究攻克土壤连作障碍、绿叶菜草害、周年生产、均衡上市等新问题,加速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农机设备以及物联网技术应用,不断强化对产销问题的科技攻关和方法创新。二是加强技术推广。广泛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大力推行新特奇品种、高效茬口、林下复合栽培、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等技术,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提高蔬菜从业人员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完善推广体系,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是深入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切实维护好现有蔬菜标准园的标准化水平,并继续扩大标准化生产实施范围,不断提升规模化基地中标准化生产的覆盖程度。

3.4优化产销格局,不断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

为了改善现有产销格局不完善的现状,行业群体要加强联动、形成合力,促进产销信息共享;密切产销关系,推进经营主体、流通主体的组织化建设,并不断促进两者协作。适度发展生产规模,优化基地种植结构,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周年生产和均衡上市能力;扩大获得绿色(有机)认证的蔬菜生产规模,加强崇明蔬菜产品、品牌、企业的宣传和培育,协调开拓市区消费市场,控制批发等档次较低或无品牌的销售方式,多在社区直销、中高档配送、网售、体验式采摘上做文章,促进生产格局不断向销售格局看齐靠拢。

3.5培育流通主体,加速推进产销一体化建设

目前,流通主体的小而无序是阻碍产销一体化推进的最大障碍,培育流通主体势在必行。(1)大力培育本地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生发公司、自成等本地龙头企业,要进一步分级聚焦,继续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风险保障,特别是市场开拓和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整合多方资源,不断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大力培育基地自产自销能力。在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之外,鼓励生产基地突破生产型组织的自我定位,提供平台,创造条件,发掘社区直销、配送、网售等方面的销售潜能。(3)适度引进岛外流通企业。广泛引进项目、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资源,适度引进岛外流通企业,同时加强不同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发展,不断推进崇明蔬菜产销一体化建设进程。

3.6打响区域品牌,不断提高崇明蔬菜的市场知名度

打响地域品牌是崇明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首先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岛内相关单位参与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较高层次的登记或认证,提高自身品质实力;其次要始终以地标特色为出发点,广泛积极宣传,打造本土蔬菜生态、绿色、安全概念,促进市区消费者对崇明蔬菜的认同;同时,企业也应通过升级商品化处理、完整品牌文化、创新体验模式等手段,不断提升产品的品牌层次和企业自身知名度,逐步打造产品质量高、市场信誉好、核心竞争力强的诚信企业和亮点品牌,不断提高崇明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联系电话:021-59620511。

猜你喜欢
崇明基地蔬菜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奇怪的蔬菜
绿色厚植,生态崇明
蔬菜
我的基地我的连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
崇明模式 梦想照进现实
上海崇明 超市工作大体验
蔬菜也“疯狂”